千方百计促进充分就业。坚持扩大就业与促进创业并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岗位,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强政府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指导,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管理和服务,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就业工程和“大学生充实社区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失业调控、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创业园区、基地和指导中心建设,健全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各类劳动者的就业培训力度,开展创业培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组织推动和中介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到201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到100万人,公益岗位达到1.2万个,特别职业免费培训累计达到24万人次。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职工工资增长计划。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扩大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加居民土地、房产等权益性收益,拓宽投资渠道,放开知识产权收益,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十二五”末,全社会工资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大力实施安居工程。积极推进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煤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设“六路安居”工程,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以节能、保暖、美观为目标,着力实施“暖房子”工程,全面提高供热保障能力和保暖能力,积极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建立健全城市物业管理法规政策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城市物业管理工作。到2015年,城市棚户区改造面积达到385万平方米;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煤矿棚户区改造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林业棚户区改造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建设和购买28万平方米、2976户城市廉租房,解决8653户低保无房户住房问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500万平方米。
第二节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切实做好人口工作。建立人口宏观管理决策系统,建设计生科研、预防、治疗基地,实施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加快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实现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转向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并重,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5岁。
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走特色办学道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布局调整,组建通化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支持通化师范学院加快发展,组建通化大学。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到2015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在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调整完善市、县疾病预防机构,提高传染病综合防治能力。完善急救体系,提高防病减灾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构建以区域120急救指挥中心为核心、各级医院急诊科为网点的急救网络。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保证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确保农村乡乡有医院、村村有诊所。加快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升通化文化软实力。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艺术创新,挖掘通化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着力打造更多具有通化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艺术精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加强社区、广场、企业、校园和乡村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搞好文企联姻,做好文化下乡、文化进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确保全部乡(镇)建有配套齐全的综合文化站;积极推进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建立市、县(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档案事业发展,建设多功能、综合性档案馆。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80%的城市社区和40%的农村乡镇建有公共体育设施,体育场地数量和质量有明显增加和提高,力争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加快建设通化市体育馆。以学校为重点抓好青少年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抓好农村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抓好城市体育。加快体育学校建设,改善教学及训练环境。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力争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取得好成绩。
加强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把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加强社区美化、绿化、亮化,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大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和支持其依法自主参与社会管理。
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加大对全市应急保障体系的投入,完善各级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强化“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提高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准确率。推动公共安全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安全标准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安全意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市监控系统、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第三节 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