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通市政发[201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通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驻通国省属企事业单位:
《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四月七日
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振兴通化老工业基地的攻坚阶段。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实现通化的科学发展和加快通化的振兴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通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和战略导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5年加快通化振兴崛起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第一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推动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工业立市、投资拉动、开放带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牢牢把握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三大重点,全力加快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全力加快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县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全力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建设力度最大、社会事业成果最丰、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7.1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1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90元。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7亿元,年均增长49.1%。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1.7亿元,年均增长20.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16.1:46.3:37.6调整为10.4:52.1:37.5。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3%。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7.1亿元,年均增长21.6%。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8户。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如期实现。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营抚、通沈高速公路(通化段)建成通车,通丹、梅沈高速公路及通丹铁路全线开工,通靖、通长、通集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通化机场开工建设,通化陆港正式奠基。大交通的格局初步形成,区位明显提升。完成了二道河改造工程,沿河环境和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成运营;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及浑江干流堤防工程全面推进;市区道路、供水供热供气、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江南商贸新区、经济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哈泥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
社会事业建设成果丰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04元,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2元,年均增长14.6%。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增至1127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增至150元。城镇新增就业2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全部完成,非工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6.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行政审批项目调减幅度达到36%。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成立了28户小额贷款公司,组建了城建投资集团;紫鑫药业、通天酒业、双龙化工成功上市。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与朝鲜正式签订了两个开发鸭绿江水利电站项目;国美、苏宁、欧亚、义乌、中东、亚泰、高力、康美等知名企业落户通化。区域性对外合作不断加强,同丹东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了通丹经济带建设。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933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7.9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1%。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国家进一步支持东北地区振兴,长白山林区分享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相关政策,都为我市加快开发开放、加速产业升级、更好更快融入东北亚经济圈提供了新的机遇。吉林省实施“三化”统筹、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持人参等长白山特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升级、支持通丹经济带建设等政策,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我市森林、矿产、人参、绿色食品、水资源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为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利条件。支柱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随着通丹等高速公路、通丹铁路以及通化机场的建设,市区与县(市)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县乡公路实现区域网络化,“通边达海”将由蓝图变为现实。启动实施通丹经济带建设,在更高平台上推动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深度接轨,通化将成为连接东北腹地与沿海、面向周边国家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开放前沿,为打造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中心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对于开放程度不高的通化市来讲,吸引外资和产品出口等方面将面临较大压力。我国将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通化所处的长白山区域将总体限制开发和部分区域禁止开发。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给我市的冶金产业及相关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经济发展后劲还不强,缺少大项目、大企业带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这些都将成为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十二五”期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必须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不动摇,必须坚持做大中心城市不动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必须坚持推进全民创业不动摇,努力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坚实基础。
第三节 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