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通化市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推进通化经济开发区冶金特色工业园、二道江围钢特色产业园、东昌医药工业特色产业园、长白山药谷医药特色产业园、梅河口果仁食品特色产业园、柳河山葡萄酒特色产业园、辉南抚民木制品加工特色产业园、集安人参特色产业园等八个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到2015年,全市特色工业园区实现产值900亿元,年均增长22%;实现增加值270亿元,年均增长23%;安排就业20万人。
第三章 巩固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础地位,在更高起点上构建总量增加、效益提升、转化增值的具有通化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特产业强市。到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0亿元,年均递增12%以上。
第一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实施基本农田建设、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农业生态环保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推进优质粮食、现代农业、蔬菜基地和植保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到2015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其中优质粮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6亿斤阶段水平。
第二节 发展长白山特色产业
抓好人参产业二次创业工程,打造“长白山人参”全省统一品牌,加快推进人参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细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将通化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参产业基地。深度开发参、药、果、菜、菌、鹿、蜂、蓝莓、五味子、林蛙等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林特产品加工、中药材种植、园艺特产等特色产业。实施棚膜蔬菜工程,建设以东昌区、二道江区为主的周边产业区和县(市)及公铁沿线蔬菜产业带,逐步提高蔬菜自给能力。加速推进牧业产业园区建设,围绕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建设7大产业园区。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到2015年,人参产业产值实现180亿元以上;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2%;林业总产值实现158亿元,年均增长14.2%;牧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年均增长15%。
第三节 突出产业化带动作用
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产业化,坚持扶大育新兴小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群,建设“西江贡米”、“辉南大米”、“梅河大米”系列优质米、“山葡萄”、“康美新开河参”等名产、名品农业产业示范带;培育一批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优质粮油、优质葡萄、优质中药材、优质山野菜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5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75户,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
第四节 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搞活农产品流通,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家店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农业科技等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幅提高全市农机化作业面积,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种植业、畜牧业的良种化程度达到90%以上,农业技术培训50万人(次),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第四章 推动提速升级,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
着眼于建设宜游城市、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长白山地域文化中心,统筹旅游、文化、商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旅游文化商贸复合型支柱产业,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繁荣,把通化市建设成为东北东部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一节 旅游产业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合力推动的方针,树立“旅游即城市”的理念,强化大旅游、大产业、大跨越意识,以保护与开发并重为原则,以打造旅游精品路线为统领,以依托资源优势与创意提升相结合为手段,以举办各种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全面展示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红色经典、历史遗存。加大宣传力度,深度开发旅游商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依托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辉南三角龙湾景区、靖宇陵园和抗联遗迹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两带、五区、八品”旅游总体格局,即打造通化黄金旅游带、鸭绿江旅游开发带;建设通化综合集散旅游度假区、集安高句丽历史文化旅游区、中国长白山龙湾旅游度假区、梅河口商贸会议综合旅游区、柳河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展示高句丽历史文化游、鸭绿江中朝边境游、龙湾火山口湖群地质生态游、通化酒文化游、通化红色游、冰雪体验游、养生度假游、“人参之路”专题游。努力建成服务体系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综合环境优良,具有东北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24.5%。
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
依托通丹、通沈、通长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等交通枢纽,打造吉林省东南部和联接吉林省中部地区、沈阳经济圈与东北东部地区的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园区体系建设,形成对内辐射各县(市),对外联接外地区及外省的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科学、运作灵活的综合运输体系。以通化市区为中心,以梅河口市为副中心,以欧亚、义乌、中东等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江南物流园区及梅河口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商贸物流基地。依托支柱、优势产业,构建辐射域内外大型物流产业群,打造钢铁、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物流基地。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系统”,即长胜物流园区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客、货运枢纽系统。采用现代技术,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对物流各环节进行适时跟踪、有效控制及全程管理。到2015年,重点培育发展2-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集团,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94亿元,年均增长20.5%。
第三节 文化产业
整合优势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创新文化业态,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博览、休闲娱乐、艺术培训、艺术品经营等重点产业,全面推介通化中药文化、人参文化、葡萄酒文化、松花砚文化、美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以“中国松花砚之乡”和“书法之乡”为品牌,打造吉林省东南部文房四宝生产制作基地;以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打造高句丽文化产业基地;以通化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为依托,建设较大规模文化产业园区,实现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到2015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年均增长20%。
第四节 金融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