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通知

  注:规划期末2020年主城区528.4万人

  (四)规划期末2020年城区避难场所用地资源分析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
  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规范GB 21734-2008》中确定人均避难面积宜大于1.5平方米。避难场所用地资源能满足主城区人口的避难应急疏散的需要。
  2.公园绿地的比重最大,可以看出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全市能否达到人均避难场所用地标准的关键。
  西安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指出:到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0平方米;老(明)城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进入国家级园林城市行列。到2020年,主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2平方米,完全可以保证达到避难场所规范限定的人均避难用地面积标准。
  七、总体布局
  (一)根据避难场所用地的不同功能和性质概括分为两类:
  1.公园绿地型:公园、绿地、广场。
  2.体育场(操场)型:体育场以及各类学校的操场用地。
  注: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以及批准为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园等,要慎重对待将其作为避难场所,必要时可根据其“保护规划”划定部分场地,避免人为对历史建筑和环境的破坏。
  (二)规范规定避难场所人均面积宜大于1.5平方米。参照国内外城市有关标准,紧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标准为1.5-2.0平方米,长期(固定)避难场所人均用地(综合)面积标准为2.0-3.0平方米。规划确定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标准为2.5平方米。
  (三)统一规划,分类建设,既要进行一、二、三类避难场所(固定)的建设,也要保证四类避难场所(临时)的设置,二者共同发挥作用,相互补充。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规范GB 21734-2008》中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定义如下:
  1.一类避难场所--具备综合设施配置,可满足避难民众30天以上的安置;
  2.二类避难场所--具备一般设施配置,满足避难民众10-30天的安置;
  3.三类避难场所--具备基本设施配置,满足避难民众10天内的安置;
  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借鉴并参考《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确定的有关公共绿地面积标准(市级公园面积20公顷以上;区级公园面积6-20公顷;居住区级公园面积2-5公顷)。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规范GB 21734-2008》的分类基本相对应,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四类,增加临时避难场所,具体如下:
  (1)一类避难场所:市级公园。
  (2)二类避难场所:区级公园、省市体育用地、大专院校操场等。
  (3)三类避难场所:居住区级公园、区体育用地。
  (4)四类避难场所(临时):中小学操场、小型绿地广场、居住小区级公园。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又在建筑倒塌范围以外,可选择作为临时紧急避难场所用地。一般情况下,有效用地面积宜大于2000平方米;情况特殊为1000平方米左右也可。是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用地。但在实际中它却又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最快、最直接地接受受灾市民,最能够减少灾后人员伤亡的用地(场所)。紧急临时避难场所用地是整个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中最重要的设计环节,对于受灾市民应急疏散避难,直接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来说最为重要。
  (四)考虑到避难疏散的行为模式主要以步行为主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级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覆盖主城区。
  借鉴并参考《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确定的有关公共绿地服务半径标准:市级公园服务半径3000米;区级公园服务半径1500米;居住区级公园服务半径800米。
  1.一类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定为3000米,即步行0.5-1小时内到达为宜;
  2.二类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定为1500米,即步行0.5小时内到达为宜;
  3.三类避难场所:服务半径800米。即步行15分钟内到达为宜;
  4.四类避难场所:为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300-500米。步行5-10分钟内到达。主要为中小学,街头绿地广场。这一点主要参考了西安市绿地建设力争达到出行300米见小型绿地,500米见中型绿地,1000米见大型绿地的指标。及有关居住区“千人指标”中确定的设置小学距离方面的标准。
  (五)注重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道路的建设,保证可达性。
  避难道路等级主要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支路以下为居住区道路)等。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一般用于连接一、二类避难场所,而支路及居住区等道路则用于接连三、四类避难场所,次干路起到衔接的作用,其重要性均不可忽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