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汕尾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尾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通知


  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加大节水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和改造,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后1年内实际处理污水量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3年内不低于75%。加大工业废水处理力度,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加大力度关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采用节水技术,继续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及农业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抓好公共设施和用水大户的节水工作,实施一批重点行业节水改造的重点项目。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全面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促进大宗工业废弃物与农林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汕尾市废旧资源的再利用、资源化。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汕尾市生态产业园区设计

  工业园区是一个区域经济建设的窗口,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接受产业辐射的主战场,形成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孵化器”。通过适度提高工业生产的集中度,促进工业废物的集中治理和集中综合利用;通过园区内各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生产的清洁化程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通过生态产业链规划,形成工业园区内的主要工业生产能力、主要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产业链关系等途径,使汕尾市工业园区逐步改造并形成循环型生态产业园区。

  (4)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措施

  实施“绿色门槛”工程,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入驻汕尾。通过对新增工业企业的技术指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等进行规定,以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构筑完善的工业行业生态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成立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工业行业生态环境管理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技术经济和环境政策,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的纵向管理,对循环经济项目的规划、立项和建设实行全过程管理。

  建立区域企业信息交流中心及废物交换和再生利用管理中心。协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不同行业企业之间,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企业提供废物交换、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平台,起到系统“分解者”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规划、组织、服务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废物回收、交换市场的健康发展。

  开发循环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废物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为园区管理和企业之间信息的交流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区域内外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枢纽,促进汕尾市生态工业系统的高效协调运转。

  强制实施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审核和外部生态公告监督制度。在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审核和外部生态公告监督制度的强制实施,将源头控制、减少生产污染排放与公众监督、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建立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并辅之以生产应急管理计划,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和人类可能带来的危害。

  (三)注重落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 生态保护与建设

  (1)实现水土保持分期建设及分区控制

  启动建设期(2008-2010年),全面治理汕尾市范围内的自然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二是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严格采石取土场的审批,对严重影响区域景观的采石取土场有时序地关闭,对已关闭的采石取土场进行全面复垦绿化,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率达100%;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实施“三同时”制度达100%;现有的开发区100%得到垦复绿化;大于25°的陡坡开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是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体系,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队伍;四是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对汕尾市域范围内的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实现水土保持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巩固提高期(2011-2015年),汕尾市自然水土流失基本得到全部治理,治理面积达自然水土流失面积的100%;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完全控制。

  稳定维护期(2016-2020年),汕尾市破坏生境得到修复,水土流失基本全部控制;实现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水土保持管理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

  另外,将水土流失进行分级控制。将已经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的地区划为重点治理区;将在城市开发建设与农业生产中具有水土流失潜在危险的地区划为重点监督区;将自然资源相对集中,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地区归入保护区。

  (2)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在优先格局和最优格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大型自然斑块进行保护、抚育及自然恢复,形成稳定区域生态格局的生态控制区;保护相对孤立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保留地,使之成为区域生态物种和信息扩散的前哨;加强对城市群之间的孤立山体绿地的保护和恢复,使之成为控制城市景观的生态绿核;通过对连绵山脉、大河干道和交通绿化廊道进行维护形成连通区域各结构性生态控制区的生态通道;沿交通干道和经济走廊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将人类开发活动造成的影响尽量控制在开发区范围内;精心维护各生态通道的交叉点、脆弱点,以保持生态通道的畅通和健康;保护大片城镇景观中残遗的小片自然斑块,作为区域生态交流的“生态节点”。通过城间生态屏障的维护和建设、生态基质保护与建设、生态廊道与节点建设,形成城间生态隔离带和开敞空间,控制城市自由蔓延扩张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3)强化区域绿化系统建设

  为实现汕尾市“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综合汕尾市地理、社会经济特点,合理规划绿地用地,以利于绿地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形成由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游览区、生态公益林等组成的“众多城市公园及珍珠散点绿地”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针对汕尾现状,可采取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在城市周边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在城市边缘建立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和影响;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增加廊道间的连通性,增加网络的传递速率;增加景观异质性;在城市的关键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建立物种运动的“跳板”(stepping stone)以连接破碎生境斑块,保护珍稀植物;改造生境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景观硬质边界频度以减少生物穿越边界的阻力。等措施,以克服人为干扰。

  (5)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基于面源污染的产生、传输和危害机理,应按照“源头--传输途径--汇集区域”三个环节进行分区控制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生态农业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及节水技术。通过物能循环再生模式、丘陵山区立体农业模式、庭院立体经营模式、观光农业模式、基塘结合模式、优质产业化带动模式、农产品加工链延长模式等,以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近期大力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推行普及节水灌溉和喷灌、微灌和滴灌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开发节水高产施肥和培肥技术;小范围试验利用化学与生物节水技术,减少作物蒸腾的方法,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立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示范区;提高城市污水再利用率,适度发展农业污水灌溉;积极开展作物调亏灌溉试验,建立相应的节水灌溉制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构建农业地理信息和灌溉水资源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实现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的三项重要转变,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强化生态农业管理措施。保护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农业用地,适当提高非农业用地的土地征用税,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完善主要优势农产品等级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标准;以“原产地保护”为突破口,通过制订有关保护或优惠政策,重点培育和扶持特色农产品发展,以保护促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从资金、税收、用地、用电、用水、创名牌、科技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

  2.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目标

  根据供水水源实际情况,加强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强化供水水质管理,建立和完善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和水质监测体系,确保饮用水水质达标。近期着重解决供水水源污染问题、水源污染事故频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远期全面提高饮用水质量,解决城镇和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建成水量水质实时自动监测网络。

  (2)隔离防护距离

  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应设立隔离防护措施,包括物理隔离工程(护栏、围网等)和生物隔离工程(防护林),防止人类不合理活动对水源保护区水量水质造成影响。隔离工程原则上应沿着保护区的边界建设,各地可根据保护区的大小、周边污染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隔离工程的范围。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