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实行分区分类管理体制,实行差别化环境管理政策,对禁止发展区实行生态补偿。
(二)环境引导,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 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未来城区经济发展,应依托市区优势,加快商务、会展、信息、中介、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现有发展基础,进一步推进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和产业化。发挥区内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特别是汕尾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辐射效应,承接大珠三角地区的转移产业,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和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依托汕尾中心渔港和马宫、捷胜渔港,建设临海工业带。充分发挥滨海、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等优势,以休闲度假为重点,打造集饮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海洋生态休闲基地,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带。
2. 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及主导生态产业
(1)重污染行业生态化建设
由于汕尾市工业产业结构问题,造成现有工业中环境污染的问题仍然突出。传统产业中的制鞋、毛织、电镀等行业对环境存在一定的污染,占汕尾市比重较大的中小企业大多没有污染物处理设施。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在汕尾市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再从区域层面入手,进行生态工业园区试点,作为汕尾市实施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从而逐步探索出循环经济在汕尾市的实现形式,最终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对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的严重过剩或技术落后的资源、能源消耗大的产品以及对安全生产有重大影响的高危项目和产品,要限制发展。对环境破坏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规的企业、项目和产品,要予以淘汰和禁止。对于需要大量资源、能源与环境容量支持的环境敏感型产业,必须对设定“绿色门槛”,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入驻汕尾。
加快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向高增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发展。积极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品、设备和工艺,向高增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发展,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档次。
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优化升级工业结构。一方面从企业价值链出发,逐渐从加工组装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两端延伸,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出口--售后服务较完整的价值链,并在产业链中争取控制关键的、附加值高的链节,从而在产业分工中处于相关产业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从产业产品链出发,延伸、拉长、完善产业链,形成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终端产品的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产品链。
(2)基于资源环境友好的工业结构调整
鉴于汕尾市工业结构目前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层次上,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仍较小,电子信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较小,扩大工业规模、加速工业化进程依然是汕尾市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生态工业发展的原则,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要加速、优先发展,对资源、污染负荷小的行业、附加值高的行业则需加快发展速度,大力抓好新产品的研发,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于目前资源消耗高、污染较严重但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把着力点放在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构建上,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使企业向专业化与社会化发展,通过机制创新使一批相关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可以促进产业的聚集,对于形成产业的配套能力,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应利用严格的环境准入门槛将其拒之门外,同时,加强对此类企业的环境监管,适度推行强制清洁生产。由此,结合未来汕尾市生态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壮大经济总量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发展壮大以新兴技术、环境污染小、良好的发展前景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作为主电子信息、电力能源和临港化工三大产业,利用三大新兴主导产业的辐射力带动汕尾市工业的全面繁荣;改造提升优化纺织服装业、食品制造业,增强全市工业发展的动力;培育扶持珠宝首饰和圣诞礼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
(3)基于环境容量的产业布局优化方案
水环境容量分布特征与产业布局优化。根据水容量测算结果(见附表9〈略〉)得出汕尾市有关水污染项目的重点发展区域、限制发展区域和禁止发展区域。对汕尾市沿海地区,包括海丰县小漠、鲘门、联安等镇,汕尾市区的马宫街道,红海湾开发区,陆丰市城东、金厢、碣北、碣石、甲西、甲东和甲子等地区均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可以适当利用丰富的海洋环境容量,建议在上述地区靠海区域适当布局水污染物排放量大企业;陆丰市河西、潭西和城东等镇,陆河县河口和新田等镇,海丰县赤石和可塘等镇由于目前剩余可利用环境容量相对较小,对于上述区域应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上述居于列为水污染项目限制发展区域;海丰县的公平镇,城区红草镇,陆丰市陂洋镇等地区均位于饮用水水源集水区内,上述地区的污水排放对与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严格进行新建高水污染的项目,同时,对于现有工业企业,应加强环境监管,提高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防止出现水污染事故。
大气环境容量分布特征与产业布局优化。根据大气容量测算结果(见附表10〈略〉)得出汕尾市有关大气环境污染项目的重点发展区域、限制发展区域和禁止发展区域。陆河县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规模仍较小,可在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前提下,在新建工业项目的分布上,可适当向该地集中,合理利用当地大气环境容量;汕尾市城区和海丰县由于目前已经聚集了相对密集的人口与产业,在下一步产业发展时,应加强对新建项目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在满足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区域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下,实现完善和优化区域产业链的目标;对于新建和扩建项目,应采取严格的大气污染控制管理措施,保证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合理利用与汕尾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汕尾市内各类自然环境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各类保护区内部及周围区域内应执行严格的大气环境管理,严禁在各类保护区内新建或扩建新的工业项目。
根据区域资源环境禀赋、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以及全市工业结构调整结果,落实到汕尾各县(市、区),其主导产业与重点发展产业园区如附表11(略)。
3.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1)清洁生产的目标和任务
清洁生产的目标。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力争使汕尾市清洁生产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组织管理、生产标准、科技支撑、宣传培训、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建设,积极鼓励重点企业和工业园进行清洁生产试点,以点带动面,推进清洁生产从试点阶段向普及阶段转变,从工业领域向社会多领域转变,从企业层面向行业园区层面转变,推动清洁生产在全社会的广泛实施。
清洁生产的主要任务。坚持清洁生产审核与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管、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清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相结合,并坚持分类指导,对清洁生产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2)基于综合性层面的节能减排方案
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通过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严把项目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标准、产业转移环保准入政策、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环评、土地、节能、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关口,新上项目技术水平和能耗水平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全面落实国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对限制类、淘汰类企业用电适当提高电价。由各部门联合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对列入国家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我省相关产品目录的淘汰类产品的产能,综合运用价格、环保、土地、市场准入制度、安全生产等多种手段,促使其加快退出;研究制订汕尾市淘汰落后产能分时段的具体工作方案,并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具体组织实施。对没有按时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根据不同行业情况,按照国家规定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沿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业务,从事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创立自主品牌。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依靠当地资源优势,适度开发生物质能与潮汐能;进一步优化火电结构,合理配置抽水蓄能电站,积极发展农村水电,实现保障工农业用电需求与汕尾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