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挑战
一、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
(一)平均气温明显升高。近50年来,我省平均气温升高近1.2℃,增温速率为0.24℃/10年,高于同期全国0.22℃/10年的增温速率,尤其是1981-2007年气候变暖明显加快。从季节变换看,对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是冬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小。从地区分布看,西部山区升温不明显,浙北升温比较显著,东部沿海升温最显著。
(二)气象灾害及气候异常趋于频繁和严重。近50年来,影响或登陆我省的台风呈增多趋势,且强度增大、影响加重。2004年影响我省台风多达7个,其中3个在我省登陆。近年来局部地区强降雨及其所引发次生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趋于多发和恶化。
(三)海平面上升明显。近50年来,我省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全国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约30%。2004-2006年我省沿海海平面变化呈起伏上升趋势,高于常年,其中2006年比常年高76毫米。
(四)日照时数明显减少。近50年来,我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85.4小时。从区域分布看,浙西、浙北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每10年减少100小时以上。从季节变化看,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其他依次为冬、秋、春季。
(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近50年来,我省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微弱增加态势,平均每10年增加20.4毫米,2007年降水量比1961年增加6.4%左右。全省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也存在明显变化,夏、冬季降水量趋于增加,增速分别为346和13.2毫米/10年,春、秋季节降水量则明显减少,减降率分别为4.3和16.4毫米/10年。从区域分布来看,温州、台州、舟山降水量增加最为明显。
二、气候变化的趋势
(一)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据预测,与本世纪初相比,到2030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65~0.77℃,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夏季较弱;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秋季降水量略减少,而其他季节略增加。到205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为0.99~1.70℃,冬、夏季节最明显,而春、秋季节较弱;年降水量有一定增加,但不明显,全省气候暖干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二)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预测表明,未来我省干旱、高温热浪及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强度也将增大,全省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可能加大。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影响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我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一方面造成种植业重大损失。据统计,近5年来我省因极端气候而受灾的农作物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比例平均在30%左右。另一方面影响畜牧渔业生产。如2004年和2005年,极端气候造成我省大型生畜死亡数分别为2.7和8.9万头。此外,淡水养殖业、渔业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
(二)危及财产和人身安全。以2005年为例,气象灾害损坏全省房屋42.2万间,受灾人口达2778万人,其中受灾死亡人口259人,导致173.8万人饮水困难,对沿海地区渔港、堤坝等基础设施带来灾难性破坏。
(三)加剧水资源分布不均。据近50年实测降雨量资料,我省年最大降雨量是年最小降雨量的1.7倍,最丰年份是最枯年份水资源总量的2.91倍。随着气候变暖,未来我省降水和水资源时空分布可能会更不均匀,振荡明显。沿海、岛屿和金衢盆地因降雨少而频发旱情,局部山区可能因短历时、强降雨而造成山洪等灾害。
(四)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气温升高将使我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上移和水平分布北移,影响生物生长节律、分布、种群大小等,造成森林群落物种减少,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一些溪源沼泽湿地随温度升高而出现干化趋势,湿地系统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减弱。海温升高、海水酸化还将导致海洋渔业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五)影响海岸带安全。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我省海岸线发生改变,加大对海堤的冲刷力度,影响到滩涂面积和质量,沿海低洼农田甚至被淹没,海水倒灌影响渔业生产,导致内陆农田盐碱化,直接威胁海岸带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指引,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围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目标任务,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推进结构性减排、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汇和生态省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