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47 千台国产数控机床可靠性提升工程
1、研究目标
开发数控机床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系列实用技术,建立企业的产品可靠性保障体系,实现研究成果在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磨床等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骨干企业和相关关键功能部件骨干企业的推广应用,确保主机产品的可靠性水平MTBF达到1500小时,提升国产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的市场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我国数控机床可靠性技术创新基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
2、考核指标
(1)方向1:研究成果在3000台中高档数控车床(其中应有不少于100台的车削中心)和关键功能部件产品示范应用,MTBF达到1500小时,全部采用国产数控系统和国产关键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MTBF达到主机配套的可靠性要求。可靠性水平需通过第三方测评验证。
方向2:研究成果在1500台中高档加工中心主机(其中不少于150台的四轴联动及以上加工中心)和关键功能部件产品示范应用,MTBF达到1500小时,全部采用国产数控系统和国产关键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MTBF达到主机配套的可靠性要求。可靠性水平需通过第三方测评验证。
方向3:研究成果在200台中高档数控磨床主机和关键功能部件产品示范应用,MTBF达到1500小时,全部采用国产关键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MTBF达到主机配套的可靠性要求。可靠性水平需通过第三方测评验证。
(2)同一规格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和数控磨床,关键零件精度的Cpk值稳定在1.33以上,整机产品出厂检验精度的Cpk值达到1.33。
(3)对由本课题涉及的产品进行3000小时以上的用户现场跟踪试验(数控车床25台,加工中心25台,数控磨床10台),收集积累完整的载荷、故障和维修数据。在企业建立数控机床可靠性动态数据库,积累数据5000条以上。
(4)课题执行期间,举办3次以上行业的数控机床可靠性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300-500人次。
(5)申请本领域相关发明专利5项以上,制定(新增)可靠性设计、制造过程和可靠性增长方面的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不少于10项。
(6)课题申报团队建立起不少于30人的可靠性技术团队,并在企业形成具有不少于10台套可靠性试验台、覆盖主要关键功能部件的可靠性加速试验能力,建成数控机床可靠性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
(7)课题实施过程中进行中期考核,即2014年年底承担单位根据任务合同书中规定的阶段性考核指标要求提前做好成果收集与整理准备工作,并提出中期考核申请。
3、研究内容
(1)开发数控机床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系列实用技术。
(2)研发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动态数据库。
(3)开发数控机床一致性制造技术。
(4)研究建立企业的机床产品可靠性保障体系。
(5)建立数控机床可靠性的人才培养基地。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3项课题,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磨床三个研究方向各支持1项课题,每个单位只能选择其中1项课题申报(牵头或参与);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用于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能力建设研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磨床国内主要机床制造企业,每项课题参与的主机厂不少于3家,组成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和技术基础,以及较完善的试验、测试条件和技术服务队伍;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48 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软件系统测评技术研究与应用
1、研究目标
针对本专项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要求和控制类、设计类、管理类和工艺类软件系统验收要求,研发与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软件系统的用户应用需求相适应的软件质量测评技术,提升国内测评机构的软件测评能力。对数控机床专项2011-2013年度部署的相关重点课题,开展软件测评工作。
2、考核指标
(1)完成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软件系统质量测评体系研究,形成相应的软件系统工程化管理实施指南和分级评价规范。
(2)完成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软件系统测评技术研发,形成测试指标集、测试规范和规程、标准草案和关键技术研究报告。
(3)建设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软件系统质量测评服务平台,完成软件系统质量测评工具以及各类测试工具研发,完成测试验证环境、测试规范库、案例库与缺陷库的搭建。
(4)针对2011、2012、2013年部署的相关课题的软件系统研发任务,依据每个课题的技术特点和用户应用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测评方案,并开展相应的质量测评服务,需对验收工作提供支撑作用,为验收提供有效的依据。
(5)完成本专项课题软件测评30项以上。
3、研究内容
(1)开展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软件系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结合专项课题的实施与管理的特点,研究适用于软件系统过程质量控制与保障的工程化方法,形成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软件质量保障体系。
(2)开展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软件测评技术研发
针对控制类、设计类、管理类和工艺类软件系统,制定测试指标体系。制定通用和典型应用测试规范和规程,研发功能、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代码质量等测评技术。
(3)建设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软件质量保障服务平台
研发数控机床软件质量保障与评价工具,研发和集成测试工具,搭建测试验证环境、测试规范库、案例库与缺陷库。
(4)为专项课题提供质量保障服务
为专项中的相关课题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软件质量保障服务,对验收工作提供支撑作用,为验收提供有效的依据。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
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申报单位应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第三方测试机构。在上述研究领域具有较强能力的专业测试团队,鼓励第三方测试机构联合申报。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
课题49 叶片高效精密加工工艺软件系统
1、研究目标
针对航空发动机中难加工材料叶片加工需求,开发叶片高效精密加工工艺软件系统,包括叶片建模、数控编程、后置处理、工艺参数优化、加工过程仿真、非接触式在机快速测量与分析和工程数据库等,与国产五轴联动叶片加工机床配套使用,完成多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批量化制造,加工精度、效率和表面完整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2、考核指标
(1)开发出叶片高效精密加工工艺软件系统,具有模型预处理、工艺方案优选、自动编程、后置处理、工艺参数优化、加工过程仿真、在机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功能,由不少于3台配套国产数控系统的国产五轴联动叶片加工机床,在国内三大发动机制造企业投入实际应用验证,使用国产刀具完成航空发动机5种以上难加工材料薄壁叶片零件的批量制造,与国产现有叶片加工工艺系统相比加工效率提高30%,加工质量和表面完整性达到设计要求,叶片铣削后的型面精度控制在[-0.03mm,+0.05mm]以内,进、排气边精度控制在[-0.02mm,+0.05mm]以内。
(2)该软件系统应实现商品化,形成国内数控机床主机厂所制造的五轴联动叶片加工中心的基本功能之一。
(3)在数控机床主机厂建立叶片数控铣削工艺知识库,表面完整性高效铣削刀具参数及材料库、切削工艺参数数据库。
(4)3台以上配置该课题研究技术成果及软件系统、同时配套国产数控系统的国产五轴联动叶片加工机床在国内三大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5)形成10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发明专利。
(6)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叶片高效精密加工工艺软件体系建立;叶片模型预处理、工艺模板管理、加工过程仿真、宽行等加工编程技术、后置处理技术及集成;叶片精密无/小余量铣削加工工艺优化技术;叶片铣削变形预测与控制及颤振抑制技术;叶片铣削表面完整性测试分析与控制技术;叶片高效精密自适应加工技术;叶片非接触式在机快速测量分析技术与系统开发;叶片数控铣削工艺知识库,表面完整性高效铣削刀具参数及材料库、切削工艺参数数据库开发。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实验技术研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五轴联动叶片机床制造企业或相关研究机构,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和技术基础,应联合国内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共同申报。优先支持专项前期承担或参与“多轴联动加工技术”课题的相关单位。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50、大型高精度平面加工数字化车间工艺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以国产重型机床生产企业的数字化车间生产工艺保障装备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为研究方向,研发以国产数控重型机床装备、控制系统、国产软件为主配套的、实现以适用于机械制造业高精度大型平面加工为载体的、从加工工艺→装备→零件装夹(夹具)→刀具→程序→检(量)具→入库等全程数字化加工车间的集成技术模式,通过作业计划优化调度、实时数据采集、物料自动配送及车间质量管控等功能,实现高效可靠的生产。
2、考核指标
(1)研发出重型机床数字化车间管控系统与平台,在机床制造企业投入实际生产应用。其功能涵盖车间调度优化、制造过程数据自动采集、在制品跟踪与追溯、过程监测与预警、过程控制与优化,在数据采集的实时性、移动目标定位精确性等指标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装配智能料架:支持零件种类≥20,实现零件自动识别、缺件自动感知、装配防错报警等功能。
(3)基于RFID的数据采集与无线数据采集终端:支持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带有本地缓冲功能,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实现数据传输,传输范围覆盖整个车间。
(4)实现以国产数控系统+国产龙门镗铣床装备+国产MES软件为主、构建从产品或零件设计→工艺(参数库)→装备→零件装夹(夹具)→刀具→加工程序→检(量)具→入库等全程数字化车间集成技术与模式。
(5)产品或零件设计→工艺(参数库)→装备→零件装夹(夹具)→刀具→加工程序→检(量)具→入库等全程数字化,通过MES系统集成,任一数据查找与提取时间缩短50%,工作效率提高50%以上。
(6)在机床制造企业建立相关数据库,提高编程及仿真效率:开发加工切削用量参数库、加工设备库、刀具库、量检具库、加工程序库,采用CAM软件进行自动编程,效率提高50%。
(7)高效、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数字化加工过程:加工质量:采用数字化工厂全面解决大型平面加工的精度,表面粗糙度达Ra0.8,形位公差可达下表要求:
形位公差
| 精度指标(㎜)
|
平面度
| 0.08/10000×2000
|
直线度
| 0.035/10000
|
(8)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加工过程稳定、可控性强、精度稳定,精加工一次通过率达98%。
(9)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个子系统和总系统的运行情况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10)课题研发的各类产品、技术,在机床制造企业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11)形成10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发明专利。
(12)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1)基于RFID的车间数据采集与跟踪控制:满足制造车间恶劣工况的高频/超高频RFID读写器;刀具、设备等车间环境用特种标签;基于RFID的数据自动采集;基于RFID的刀具磨损与在制品跟踪装置;基于RFID的加工与配送设备跟踪装置。
(2)大型高精度平面加工车间自动检测与传输:大型、高精度平面工件的数据自动检测与反馈技术;加工工艺、刀具、程序、夹具、检具、量具、检测等各环节信息化管理的数字化传输技术;大型高精度平面的自动化加工技术;基于国产数控系统的机床数据自动传输技术。
(3)大型高精度平面车间作业计划与工艺保障装置:大型高精度平面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优化;国产数控系统配大型或重型机床时的电缆通讯信号衰减、失真;重型零件的数字化自动运输及装卡装置;大型平面工件的高精度与机床的热变形、反向间隙的数字化控制技术;大型平面工件工艺保障装置。
(4)大型高精度平面加工车间物料配送与集成控制系统:加工线和装配线的物流仿真分析与精益单元布局;具有可视化与防错功能的装配智能料架装置;物料同步配送技术与线边供料装置;“车间-库房-线边”多级物料集中控制系统。
(5)大型高精度平面加工车间质量管控技术与装置:支持三维数字化装配引导的可视化装置;多品种混流生产快速切换装置与控制技术;加工零件在线统计质量控制;基于物联网的设备状态监控装置与系统;数控设备群可靠性分析与预防性维修决策。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6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实验技术研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机床制造企业。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51 铝合金车身典型成形工艺及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针对汽车铝合金车身零部件典型成形工艺、模具及装备自主开发的迫切需要,重点开展车身典型铝合金板材的压力机(液压、机械)冲压及充液成形工艺、型材伺服挤压成形工艺、车身连接件铸造工艺及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掌握三类典型铝合金零件自主制造的成套工艺与装备关键技术,并实现典型铝合金车身零件的成形制造验证,为我国自主品牌轿车/SUV中的铝合金车身零部件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效率和低缺陷自主化批量制造奠定工艺与装备基础。
2、考核指标
(1)铝合金板材成形工艺及装备关键技术
开发出针对液压、机械不同类型压力机的铝合金汽车板材冲压及充液成形工艺,建立成形条件的材料选择方法和成形性能判定准则,掌握铝合金板材成形缺陷控制方法,建立铝合金板材成形工艺参数库;开发出车门内覆盖件、前盖板、底板等板材冲压及充液成形模具3-5套,实现3-5种样件试制验证;形成铝合金板材冲压及充液成形工艺行业级标准2项以上。
(2)铝合金型材成形工艺及装备关键技术
开发出铝合金挤压等温控制工艺、弯曲型材挤压-弯曲-淬火一体化高效、短流程加工工艺;
实现防撞梁吸能盒总成、顶棚行李架、脚踏板等2-3种典型铝合金汽车零部件的成形制造验证;
开发型材挤压-弯曲-淬火一体化成形工艺设计、微观组织预测仿真、夹具/模具设计制造专家系统软件各1套。
(3)铝合金车身连接件铸造工艺及装备关键技术
开发出适合铝合金车身关键铸件压挤铸造成套工艺技术;
以汽车车身2种典型铸件为代表,突破相应压挤铸造装备和模具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并实现典型试验件的成形验证。
(4)设备采用国产控制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比例不低于50%。
(5)形成铝合金车身板材、型材、铸件3类成形工艺的设计开发软件平台,实现5-9件典型铝合金件的成形试制验证,并进行装车试验与检测。
(6)该课题研究技术成果及软件系统,在国内2家以上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7)形成10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发明专利。
(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1)铝合金板材成形工艺、装备关键技术
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压力机的铝合金汽车板材冲压工艺成形工艺、主/被动式充液成形和冷热介质复合成形工艺;针对铝合金板材冲压成形、翻边、微裂纹、微起皱面等缺陷等工艺难题研究相关数值模拟关键技术。研究机械、液压、伺服压力机的不同运动特性对铝合金冲压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
(2)铝合金型材成形工艺、装备关键技术
进行挤压-弯曲成形工艺有限元仿真及成形工件微观组织预测,研究挤压-弯曲成形过程回弹、起皱、翘曲、变形等预测模型,优化挤压、精整、矫直、弯曲、在线精密淬火等工序的工艺参数。
(3)铝合金车身连接件铸造工艺、装备关键技术
针对铝合金车身铸件特点,研究真空压力铸造、液态挤压铸造以及半固态挤压铸造等高压铸造工艺、模具及装备关键技术,开展车身铸件材料制备、模具设计、铸造工艺过程控制等研究,优化装备和模具的材料、结构和设计参数,为铝合金车身铸件铸造提供工艺、模具和装备基础共性成套技术。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实验技术研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或研究机构,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和技术基础。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52 难变形材料构件组织调制及精密热成形技术
1、课题目标
以有关结构件和舰船用大功率燃气轮机涡轮叶片、转子、进气道等特殊结构部件为产品对象,开发出适合于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难变形材料部件的大尺寸多步等温精密等温成形关键技术,在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强韧化机制、组织及缺陷的调控机制、金属间化合物等温锻造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2、考核指标
(1)形成精密等温锻造、大尺寸薄板精密成形技术。最高等温锻造温度1200℃、等温锻造应变率10-3-100 /s;轧制成形最高工作温度1200℃;成形后板材最大宽幅1000 mm、长2000 mm、厚度0.8-2.0 mm。
(2)实现有关结构部件、舰船用大功率燃气轮机涡轮叶片、转子、进气道等结构部件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制件(各3套),提供γ-TiAl、Ti2AlNb等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大尺寸板材(各5张)。
(3)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构件实际生产过程数据予以记录,并形成优化方案,为行业提供服务。
(4)课题研究技术成果在国内2家以上相关重点企业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5)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5项以上发明专利。
(6)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低密度、高性能TiAl及Ti2AlNb基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成分设计与优化、 TiAl、Ti2AlNb基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大尺寸、无缺陷铸锭熔炼及优质铸件离心铸造工艺、TiAl、Ti2AlNb基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低应变率多步等温锻造工装设计技术及组织细化、调制工艺、 TiAl、Ti2AlNb基金属间化合物复杂结构件的精密等温模锻及超塑性扩散连接热成形工艺、 TiAl、Ti2AlNb基金属间化合物大尺寸薄板精密成形工艺。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经费预算和安排
拟支持1项课题,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实验技术研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或研究机构,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和技术基础。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53 汽车齿轮快速检测及高效配对系统
1、研究目标
针对汽车齿轮大批量生产的现场检测需求,研制具有自动上下料、快速检测、分选三大功能的用于生产现场的圆柱齿轮快速检测分选系统,能获得齿轮全误差,满足齿轮的快速检测要求;研发齿轮配对方法和技术,开发高效配对系统,实现批量齿轮的高效配对。
2、主要考核指标
(1)测量对象:圆柱车辆齿轮;被测齿轮模数1-5mm;测量精度5-6级;检测节拍:22秒/件;可检测单啮综合偏差、单项偏差、偏心、工作齿厚、齿面毛刺等。
(2)配对要求:批量配对,考虑载荷影响,高效、满足生产节奏要求,配对后齿轮传动噪声明显改善。
(3)课题牵头单位应对分选系统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4)课题研究技术成果在国内2家以上重点齿轮制造企业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5)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5项以上发明专利。
(6)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重点研究内容
齿轮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自动上下料与分选技术研究;齿轮配对方法与高效配对技术研究;误差机理、误差评定方法、测量误差修正技术及标定方法研究。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中央财政经费投入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实验技术研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重点装备制造企业或研究机构,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和技术基础。申报单位应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要求落实最终用户。
课题54 万台数控机床配套国产数控系统应用工程
1、研究目标
在大型机床企业,开展万台数控机床配套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应用工程。通过课题承担单位的批量自用,完成4种以上机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实现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可靠性评测和增长;开展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试验。实现万台配置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配套与销售。
2、主要考核指标
(1)课题实施周期内累计实现1万台配置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制造与销售,采用2-3种国产数控系统品牌配套,其中高档数控系统不低于配套数控系统总量的15%(不包括自制及集团内部单位配套数控系统)。
(2)在机床厂自用机床上,完成国产数控系统与国产数控机床的机电匹配与参数优化;机床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工艺优化、编程优化,提高加工效率20%以上。
(3)所配套的数控系统,选择其中的100台以上系统,在系统制造企业处进行10000小时以上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4)在销售到用户的部分数控机床中,完成基于互联网的数控机床远程故障监测和诊断,实现数控机床远程可靠性数据采集及分析(时间不少于2年),完成可靠性评估和增长。数控系统实测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大于20000小时。
(5)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数控系统在最终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6)形成10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发明专利。
(7)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3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50人以上。
3、重点研究内容
开展国产数控系统与数控机床机电匹配与参数优化技术研究,智能化编程与编程优化技术,机床关键零部件数控加工工艺优化技术研究,数控机床远程故障监测、诊断技术研究,可靠性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配套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功能、性能、可靠性评测试验及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性试验研究,开展可靠性增长技术研究。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2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大型机床制造企业(2011年度数控机床销售量不少于5000台,需提供证明材料),在上述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队伍和技术基础。申报单位应联合2-3家数控系统企业,针对指南提出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55 高档数控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示范应用
1、研究目标
开展高档数控系统功能的深度开发,完善提升“十一五”专项开发的高档数控系统的性能与功能,全面达到专项预定的技术水平;研制满足航空航天制造领域关键零件加工需求的系列化数控系统,提高可靠性,在航空航天企业进行高档数控机床整机的示范应用;开展复杂工件编程、工艺、检测及智能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形成整体成套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