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申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2013年度课题的通知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经费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产品验证费用等;自筹及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投入比例不低于2:1,其中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8家。要求落实最终用户。

课题30 高精度数控转子车床

  1、研究目标
  在前期重型数控卧车的基础上,开发面向百万千瓦汽轮机转子精加工的高精度重型卧式车铣复合机床,满足转子相关的圆度、同轴等加工精度要求,实现汽轮机转子精加工设备的国产化。
  2、考核指标
  1)产品加工范围直径≥Φ3-5米,如果含部分围带加工可到Φ7米、加工长度≥10米、工件重量≥150T;
  2)加工转子精度要求:转子轴颈圆柱度0.01mm,轴颈外侧测震部分全跳动要求0.005mm,轴颈与对轮其他部分要求同轴度0.025mm,叶轮外圆要求同轴度0.05mm,两侧对轮外圆及止口要求同轴度0.015,对轮端面垂直度要求0.015。产品满足转子轴颈、叶轮外圆及部分围带的加工要求。
  (3)配套国产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丝杠、导轨、转台、刀库、主轴五类部件中至少选配两种,不包括自制及集团内部单位配套部件)和刀具。
  (4)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分别在机床(系统、部件)制造企业处分别进行2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5)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6)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7)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5项以上发明专利。
  (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百万千瓦汽轮机转子精加工工艺技术研究;高精度、重载型床头箱的设计及工艺制造技术;刀架进给轴精准进给的设计及工艺制造技术;自动更换刀具及刀夹系统的研究;汽轮机转子精加工后,转子叶片尖的非接触在线测量技术。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建立相关试验装置和整机性能测试条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机床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应对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要求落实最终用户。

课题31 高速高精密数控硅钢片全自动落料生产线

  1、研究目标
  研究开发快速精密落料压力机和自动化送料装置,满足大规格发电机(特别是核电电机)定子、转子硅钢冲片高效加工,实现替代进口。与传统相比,生产效率提高5-8倍,节能50%以上,节约人工80%以上,节省50%的生产面积。
  2、考核指标
  (1)研制4000KN落料能力的“高速高精密数控硅钢片全自动落料生产线” 一条;公称压力≥4000 kN;滑块行程300mm;滑块冲程次数10-60min-1;工作台尺寸2200×1800 mm;辊式送料速度0-150 m/min.;工件进料最大长度2000 mm;生产厚度0.3-1.0mm硅钢锭子、转子冲片,生产节拍一模单件15-40SPM,一模双件15-32SPM;主机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JIS特级)冲件无毛刺。
  (2)对国产控制系统进行应用验证,采用国产关键功能部件比例不低于50%。
  (3)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设备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4)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5)形成10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发明专利。
  (6)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高速精密落料压力机技术,研究高速运转下的动态综合设计技术,曲轴连杆高速动态平衡及传动部分配合间隙控制,反向冲击控制技术,高速取料技术,堆垛无撞伤技术,双工件堆垛技术,硅钢材料开卷张力自动控制技术,送料压力快速释放技术,待冲料带拉平技术,多轴同步控制技术,故障监测技术,硅钢材料精密校平技术及相关试验检测技术等,提出提高该类生产线可靠性和精度稳定性的具体方法。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成形装备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应对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要求落实最终用户并附有采购合同。

课题32 大型环筒类锻件变形控制、改性和检测装备

  1、研究目标
  围绕核电压力容器等厚壁环筒类空心大锻件,研发均匀加热、冷却热处理装备和相关控制技术、焊缝在线检测技术,解决厚壁环筒类大锻件热处理变形、淬火后力学性能不稳定及厚壁焊缝的实时检测等难题,实现大型环筒类锻件的稳定批量生产,为我国能源工程提供基础保障。
  2、考核指标
  (1)研制1台均匀加热罩式炉,均匀加热最大外径6m、最小内径3.5m、最大重量250t的环筒类锻件,炉内温差不超过10℃;
  (2)研制1台立式喷淬装置,可冷却最大外径7m、最小内径2m、最大壁厚400mm、最大重量300t的环筒类锻件;
  (3)开发环筒类锻件热加工全流程的变形和组织调控技术,为加热和冷却装置的设计和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4)实现核电等大型环筒类锻件热处理单边变形量小于19mm,产品一次热处理合格率超过80%;
  (5)研制可产业化的便携式高精度TOFD超声检测技术和设备(重量小于4公斤); 单通道最大数据采样和记录深度达到4096点,最多可同时实时显示8个检测通道成像结果,各通道间的状态与参数相互独立,同时实时显示各通道A扫信号波形和成像图谱, 仪器显示分辨率达到1024×768;一次性检测最大壁厚为400mm,检测结果的深度分辨率大于0.1mm,长度最高分辨率0.25mm;满足大厚壁构件工业现场窄间隙、高空作业等工况焊缝的实时检测需求。
  (6)采用国产控制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比例不低于50%。
  (7)实现核电筒节、锥形筒体、接管段3种典型件的应用验证,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8)形成10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发明专利。
  (9)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设计罩式均匀加热炉;设计立式喷淬装置;研发厚壁筒类锻件均匀加热工艺和喷淬冷却工艺;开发厚壁环筒类锻件热处理过程的组织调控技术;建立典型钢种高温热物性参数数据库并开发高温本构关系模型;建立锻造和热处理全流程形变预测模型,开发变形量协同控制技术;设计便携式TOFD超声检测设备,研发满足多通道TOFD检测要求的超声电路板、软件系统;开发适用于大厚壁工件焊缝现场检测的信号处理与分析工艺。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应对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要求落实最终用户并附有采购合同。

课题33 精密卧式加工中心

  1.研究目标
 
 针对汽车行业、航空航天行业、模具行业等对精密箱体、壳体类零件高速、精密加工的需求,完成工作台面尺寸630mm、800、1000规格系列产品设计与研发;掌握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相关核心技术、批量制造技术;机床主要参数、可靠性与精度等指标均达到当前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并实现市场应用。
  2.考核指标
  (1)
630规格精密卧加产品考核指标:主轴最高转速≥12000r/min;快移速度≥48m/min;工作台尺寸630X630mm;定位精度≤0.003mm,重复定位精度≤0.001mm;B轴定位精度/托盘交重复定位精度 4 ″/2″;机床可靠性指标:MTBF1500小时。
  (2)800规格精密卧加产品考核指标:主轴最高转速≥8000r/min,快移速度≥36m/min;工作台尺寸800X800mm;定位精度≤0.003mm,重复定位精度≤0.001mm;B轴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 4″ /2″,机床可靠性指标:MTBF1500小时。
  (3)1000规格精密卧加产品考核指标:主轴最高转速≥8000r/min;快移速度≥36m/min;工作台尺寸1000X1000mm;定位精度≤0.004mm,重复定位精度≤0.002mm;B轴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 4 ″/2″,机床可靠性指标:MTBF1500小时。
  (4)要求全部配套国产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丝杠、导轨、转台、刀库、主轴五类部件中至少选配三种,不包括自制及集团内部单位配套部件)和刀具。
  (5)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分别在机床(系统、部件)制造企业处分别进行2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刀库100万次)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6)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7)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8)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5项以上发明专利。
  (9)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1)
系列产品设计技术研究
  利用专项前期的技术成果,研究产品的整机及功能部件几何精度、动态特性与热平衡协同设计方法,基于数字化设计及仿真技术,建立关键功能部件和整机的数字化模型,构建卧式加工中心虚拟样机,进行运动学分析和仿真。
  (2)低应力制造与装配质量监控技术研究
  研究大件低应力制造与变形控制技术,整机结合面压力精准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制造与装配质量监控系统;大件低应力制造与装配工艺研究,进行支撑点分布优化、装夹预紧力分析及装配工艺规划分析;研制卧式加工中心专用高刚度工装卡具,形成系列化工装卡具。
  (3)核心部件动静热特性监控技术研究
  研究高速电主轴动静热态特性建模、测试与验证,分析、优化电主轴装配工艺;研究高速进给系统动静热态特性建模与测试技术与验证,分析、优化高速进给系统装配工艺;开发高速电主轴与高速进给系统装配质量监控系统;针对机床状态、刀具状态、加工过程和加工工件质量进行机床智能监控技术研究,对卧式加工中心整机及核心部件进行多种工况下的恒速、润滑、振动、热特性等测试,通过试验来分析各监测系统所获取的位置、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与振动频率等信息,建立其与机床运行状态的关联关系,实现对的机床智能监测。
  (4)工艺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研究装配工艺知识数字化描述与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开发基于卧式加工中心产品结构的制造与装配工艺数据库、知识库与工艺规范管理系统。构建理论分析模型库、实验数据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建立箱卧式加工中心及其关键功能部件静、动、热特性知识库、数据库与模型库,开发知识库、数据库与模型库管理系统。
  (5)研究机床热补偿技术
  根据机床的检测结果,研究机床各个发热部件的发热对机床性能的影响度。研究热补偿技术及其对实际精度的影响程度。
  4. 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3项课题,3个规格产品各支持1项课题研究,每个单位只能选择其中1项课题申报(牵头或参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以及标准或技术规范与数据库建立、基础研究成果推广等。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前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机床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应对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34 五轴联动工具磨床及磨削软件开发

  1、研究目标
  研究五轴联动数控工具磨床关键技术,构建刀具及砂轮在线测量、评估系统,实现砂轮几何参数自动补偿及刀具在线返修;开发刀具复杂型面磨削工艺专家软件,形成复杂精密数控刀具磨削的完整工艺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用户实施应用。
  2、考核指标
  (1)技术指标:直线轴重复定位精度≤0.002mm;回转轴重复定位精度≤0.002°;设置U轴,构成可六轴联动的系统,实现超长刀具精密加工;设置砂轮库,实现自动更换砂轮;设置自动上料装置,实现全自动加工。
  (2)软件功能指标:满足铣刀、铰刀、钻头等整体硬质合金刀具、特种丝锥以及非标专用磨制刀具的加工需求,实现图形引导、参数化编程功能、加工路径优化功能、磨削进给自适应控制、刀具及砂轮测量结果评估功能、开放式刀具磨削专家库模块、碰撞监视及三维工具模拟可视化功能。
  (3)要求全部配套国产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和刀具。
  (4)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分别在机床(系统、部件)制造企业处分别进行2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5)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6)实现五轴联动数控工具磨床20台以上的用户应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7)形成10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发明专利。
  (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重点研究五轴数控联动技术在工具磨床上的应用,针对产品结构特点的数控系统后置处理软件设计;五轴联动数控工具磨床关键件、整机有限元分析、静动态刚性分析及机床精度分析;基于难加工材料的复杂刀具高效精密磨削工艺研究,工艺流程及砂轮轨迹优化技术;刀具及砂轮在线测量、评估及其几何误差补偿技术;刀具磨削专家软件研发,包括:开放式刀具磨削专家库、碰撞监视及三维工具模拟技术。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建立相关试验装置和整机性能测试条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工具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应对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35 精密蜗轮副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1、研究目标
  研制加工直径达Φ1250mm,最大模数16mm,精度达到DIN 3级的精密蜗轮副加工母机,完全掌握精密分度蜗轮副的核心制造技术。填补国内高精度加工母机空白。
  2、考核指标
  (1)完成1-2台大型精密数控蜗轮副母机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大加工直径1250mm,最大加工模数16mm,主轴最高转速200rpm, 工作台最高转速6rpm,工作台最大承重10000kg,加工精度DIN3级。
  (2)研制生产1-2台Φ350mm精密蜗杆磨床,用于蜗杆类零件的精密磨削。可以磨削DIN3级精度的精密蜗杆。
  (3)要求全部配套国产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
  (4)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分别在机床(系统、部件)制造企业处分别进行2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5)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6)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7)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5项以上发明专利。
  (8)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研究精密蜗轮母机、精密蜗杆磨床刀架主轴系统;精密蜗轮母机、精密蜗杆磨床工作台主轴系统;精密蜗轮母机、精密蜗杆磨床各传动链精化技术;机床信息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大型精密双蜗杆蜗轮副制造技术;数控系统各传动轴补偿技术;大型机床切削参数自适应控制技术;大型零件有限元分析优化机床结构技术。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建立相关试验装置和整机性能测试条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机床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应对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36 复杂曲面光学镜高效精密加工设备及工艺研究

  1、研究目标
  针对光学零件高效、超精密、超光滑加工技术的迫切需求,利用大气低温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高效的、原子级的材料去除的加工原理,设计制造可实现自由曲面加工的五轴联动大气等离子体化学加工数控机床,形成加工工艺规范。通过课题研究,完善大气等离子体化学加工系统的设计,突破工艺过程控制、表面质量控制等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工程化应用的大气等离子体加工机床。
  2、考核指标
  (1)X、Y、Z轴行程:600mm,600mm,300mm;B、C轴回转范围:360°,±45°;直线度:X轴 10μm/600mm,Y轴 10μm/600mm,Z轴 5μm/300mm;位置控制分辨率:X轴 10nm,Y轴 10nm,Z轴5nm;偏摆轴旋转精度:±10arcsec;最大材料(融石英或SiC)去除速率不低于20 mm3/min;最小可加工空间特征尺度小于0.1λ(1λ≈632.8nm);表面粗糙度优于5nm(Ra);
  (2)要求对国产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进行应用验证。
  (3)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交付用户使用前,应分别在机床(系统、部件)制造企业处分别进行2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10000小时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4)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机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5)研制2台以上设备,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设备在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6)形成5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5项以上发明专利。
  (7)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研究内容
  面向自由曲面加工的五轴联动大气等离子体加工数控机床设计;不同规格和放电方式下的等离子体发生装置模块化设计技术,可满足各种复杂结构表面的加工;大气等离子体加工过程检测及控制系统设计;光学元件面形精度在位检测,误差建模。
  4、实施期限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5、课题设置及经费要求
  拟支持1项课题研究;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应主要用于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与工艺技术研究,建立相关试验装置和整机性能测试条件;自筹与地方配套资金合计数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中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经费的20%。
  中央财政投入经费支持方式: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6、申报条件
  课题牵头单位应为国内机床制造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开发队伍,具有较完善的试验、生产条件;申报单位应对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进行申报;牵头申报与参与单位均应提供单位前期开展可靠性工作的证明材料(具体要求参见附件:数控机床专项申报年度课题单位应具备的可靠性研究基本条件)。原则上申报课题的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支持具备前期良好合作基础的“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参与单位可提交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与牵头单位前期合作研究的证明材料)。

课题37 专用数控系统开发与应用

  1、研究目标
  结合市场与主机配套需求,以数控系统二次开发平台在专用数控系统的应用为基础,开展面向电加工、柔性组合加工单元、磨床等专门化数控系统的开发,开展配套应用与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研究;开发典型材料与零件磨削工艺与磨削软件、磨削工艺优化软件,完善磨削数据库,在磨床生产企业或磨床用户形成工程应用;形成专门化数控系统的配套方案,扩大国产数控系统覆盖机床的种类,提高市场占有率。
  2、主要考核指标
  (1)解决电加工、柔性组合加工单元、磨床等专用机床的控制和关键工艺技术,开发加工工艺与工艺数据库,建立国产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平台;
  (2)基于工艺数据库与系统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专用型数控系统界面组件、工艺编程和状态显示界面组件、系统参数设置界面组件等,研制面向电加工、柔性组合加工单元、曲轴磨床等专用型数控系统,所开发系统应该达到国际主流该类数控系统水平。申报单位应该提供拟开发系统与国际主流系统的详细性能和功能指标的对照。
  (3)建立面向电加工、柔性组合加工单元、磨床等专用型数控系统应用试验基地,并针对用户需求及加工零件工艺特点,开展配套应用与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研究,形成专用型数控系统的配套方案。
  (4)开发汽车发动机曲轴、凸轮轴的磨削优化工艺、各1套,能满足多种加工的需要;开发磨削自适应专家系统等软件,具有与国产数控系统与进口数控系统的兼容性与开放性,在曲轴磨床、凸轮轴磨床上进行集成,能实现多种用户需求的自动编程与自动加工,并在汽车发动机生产线上形成应用示范。
  (5)针对行业典型零件的加工,通过应用示范,推进专用型数控系统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专项重点应用领域的配套应用,课题实施期间实现200台套的产业化目标。
  (6)研制完成的数控系统交付用户使用前,应选择其中20台以上在系统制造企业处进行10000小时以上的模拟实际工况运行试验,并编写试验报告。
  (7)课题牵头单位应对投入实际使用的每一台(套)数控系统的运行故障予以记录,并形成故障统计和分析报告。
  (8)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所有系统在最终用户处实际应用一年以上方可申请验收。
  (9)形成10项以上技术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10项以上发明专利。
  (10)课题牵头单位建立起不少于15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和技术合作组织,新增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人以上。
  3、重点研究内容
  开展高档数控系统开放模块接口和开发工具的研究和开发,为机床和设备生产厂提供开发环境和工具,以支持用户在标准数控系统平台上自行开发用于各类机床、设备和集成工艺的控制系统。包括:专门化数控系统扩展控制功能接口和运行环境研究、数控系统特殊控制功能研究、用户操作界面开发工具研究、工艺数据库集成技术研究、高效PLC编程工具、数控系统安全技术研究、扩展数控编程语言研究、外部设备现场总线研究等。
  开展曲轴、凸轮轴高效低损伤磨削工艺实验、磨削工艺优化、砂轮-工件-机床的匹配技术等研究, 建立磨削工艺数据库,开发磨削工艺软件包和磨削工艺专家系统等。
  4、实施期限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