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自由裁量权的程序规范化研究

【作者简介】
朱锡平,单位为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法院。
【注释】

郭丹、王肃元:“努力实现法官同质化”,载《法制日报》2001年9月23日,第3版。
“严格程序、规范量刑、确保公正——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答记者问”,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6月1日。
陈卫东、张佳华:“量刑程序改革语境中的量刑证据初探”,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1期。
万毅:“量刑正义的程序之维”,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桑胜建:“浅议量刑程序”,来源于云南法院网:http://www.gy.yn.gov.cn/5849,访问时间:2010年5月1日。
左宁:“我国量刑程序专门化研究——以刑事第一审程序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09年1月22日下发通知,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经济发展程度及司法改革工作开展情况等因素,确定13家单位为司法改革联系点,以点代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法院司法改革工作。司法改革联系点的主要任务是:率先落实和推进中央批准的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司法改革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整的调研体系;加强试点和试验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对改革项目的评估体系,总结成绩、研究问题、推广经验;建立司法改革成果转化基地,固定和转化司法改革成果;深入基层,成为联系基层法院、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群众的平台。夏锦文:“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成就、问题与出路——以人民法院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傅达林:“量刑程序改革的法治意蕴”,来源于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46319,访问时间:2010年8月1日。
简基松:“防范量刑偏差之理路”,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6期。
王文华:“论我国量刑制度的改革——以美国联邦《量刑指南》为视角”,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6期。
杨志斌:“英美量刑模式的借鉴与我国量刑制度的完善”,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1期。
石经海:“刑法现代化下的‘量刑’解构——量刑规范化的科学基础探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3期。
陈瑞华:“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仇晓敏:“量刑公正之程序进路”,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6期。
陈瑞华:“程序改革的困境与出路”,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
周光权:“量刑基准研究”,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转引自陈卫东、张佳华:“量刑程序改革语境中的量刑证据初探”,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1期。
贺红强、陈小嫦:“量刑与定罪程序的分离和独立”,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蔡巍:“美国联邦品格证据规则及其诉讼理念”,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4期。
康怀宇:“比较法视野中的定罪事实与量刑事实之证明——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的具体运用”,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陈瑞华:“程序改革的困境与出路”,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
该制度将刑事审判的量刑权一分为三,庭审中公诉机关享有量刑建议权,辩护方享有量刑请求权,法官在保障控辩双方权利的基础上行使最终的量刑决定权;在分权的基础上,法院在庭审辩论阶段增设一个新的量刑答辩程序,作为合议庭评议的前置程序,法官需就公诉人与被告人、辩护人在量刑意见上存在的差异,组织双方就具体量刑幅度进行充分的答辩,并在判决书中进行评判,阐明最终量刑的理由。傅达林:“2002年基层司法改革解读”,来源于安徽刑事辩护网http://www.148china.com/webbak/ReadNews.asp?NewsID=760,访问时间:2010年3月1日。
季卫东:“量刑答辩的悖论与正解”,来源于http://www.dffy.com/faxuejieti/ss/201003/20100305093332.htm。
汪贻飞:“刑事辩护障碍的观念之维”,载《政法学刊》2008年第2期。
陈瑞华:“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分离——中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另一种思路”,载《法学》2008年第日期。
同注
陈瑞华:“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分离——中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另一种思路”,载《法学》2008年第6期。
李玉萍:“量刑事实证明初探”,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1期。
同注,脚注22。
杜宇:“刑事和解与传统诉讼体制之关系”,载《外国法译评》2010年第2期。
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3页。
陈瑞华:“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仇晓敏著:《量刑公正之程序进路》,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蔡辉:“陪审团制度:老化的生产线?——陪审团制度在美国刑事诉讼中的现状”,载《广东法学》2005年第1期。
陈瑞华:“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分离——中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另一种思路”,载《法学》2008年第6期。
马明亮:“辩诉交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契约为分析框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2期。
陈瑞华:“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虞平:“从辩诉交易看如何建立我国特色的认罪程序”,载《法学》2008年第7期。
宋冰著:《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高姗琦:“辩诉交易制度移植之障碍分析”,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5期。
余剑、余缨:“我国刑事诉讼繁简分流程序探索”,载《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顾永忠:“刑事案件繁简分流的新视角:论附条件不起诉和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的立法建构”,来源中国诉讼法律网http://www.procedurallaw.cn/xsss/zdwz/200902/t20090203_132073.html,访问时间:2010年6月16日。
甄贞、孙瑜:“论我国刑事诉讼处罚令程序之构建”,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陈瑞华:“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高飞:“刑事简易程序改革与完善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3期。
王振生:“刑罚个别化问题再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2期。
蔡杰、程捷:“封闭与开放:裁判文书论理风格之类型化检讨”,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2期。
王颖:“裁判文书的法律价值与改革”,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9期。
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页。
同注
赵军:“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与犯罪观之关系研究——以经验性跨学科范式为中心”,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石经海:“刑法现代化下的‘量刑’解构——量刑规范化的科学基础探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3期。
张小虎著:《犯罪论的比较与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后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