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算是一种姿态,尽管我的分析始终是从现实切入,但所指涉的,实质上却是法律教育、学科发展、知识转型这样的宏大论题,而它们往往会被认为是名家巨匠指点江山的领地。因此,也许有人会习惯性地告诫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的确需要注意,但是,本文讨论的是“主义”吗?不,是你我深嵌其中的中国法学院现实面对的“问题”!
【作者简介】
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
【注释】刘广安.中国法史学基础问题反思.张中秋主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1.
梁治平.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梁治平.在边缘处思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0.
黄震.中国法律史的学科史反思.张中秋主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2.
张伟仁.传统观念与现行法制——“为什么要学中国法制史”一解.《台大法学论丛》第17卷第1期。
黄源盛,张永铉.近十年来台湾法史学教育的实证分析(1993-2002).《法制史研究》第三期,台北:中国法制史学会,2002.
李力.危机·挑战·出路:“边缘化”困境下的中国法制史学——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要对象.《法制史研究》第八期,台北:中国法制史学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5.苏力.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启发.贺卫方主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40.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俞江.思想与制度之间——大陆的法史学研究之展望.《法制史研究》创刊号,台北:中国法制史学会,2000.
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学.苏力译.《学术思想评论》第4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80.
苏力.语境论——种法律制度研究进路和方法.《中外法学》,2000,(1).
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刘广安.中华法系的再认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85.
王健.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
俞江.近代中国民法中的私权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黄宗智.中国法律的现代性?.许章润主编.清华法学(第十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2.
VictorH. L,i LawW ithout Lawyers: A Comparative View ofLaw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78.
赵晓耕主编.中国法制史学教学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导论.
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6).
苏力.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学术传统.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