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发展方向
李才凤
【全文】
张爱玲说:“文字本身就有视觉上的色彩。”纵观中国的文字现象,奠基中国文字模式和色彩的文字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字。诸子百家的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基,也是建构整个中华文化大厦的主题结构。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的,伦理的,道德的理说均来源于此。而这一时期的文化,为一个民族的人性伦理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塑造了最基本的模式。它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它对整个中华文字体系的产生与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唐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字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诗词为文字的表意手法:其手法由原本的以文言文为主要叙事方式的阐理论说性文章过度到以抒情引韵为方式的诗情性诗词;使中国文字由原本比较僵硬客套的伦理性文章变成富于情感又具有充足自然美感的韵律性诗词。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化由偏重说理和叙事的文字表达习惯向自由灵活注重语言美感的文字表达习惯转变的一个及其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内蕴性,确定了中国文字最基准的格调,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竭力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人对人生所有的意向,畅想和情感全部寄予自然,并渴求与自然能够达到完美而和谐的统一。文字发乎于情,取索于自然。人的精神伦理回归在天地万物之中,人的思想与情感变成风花雪月,柳暗花明的景喻性文字。可以说,唐宋诗词是文字在自然的纯美中找到的一种美的感觉,这种美的感觉被深深刻上人意的,情感的印记。人所有的意欲,感悟和思幻都在自然中找到了安抚和寄予;如果说先秦文字在中国文学中是调“理”的,那么唐宋元文字在中国文学中则是调“情”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源于先秦,中国人的性情情感则源于唐宋元。
到了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多样化,社会形态的日益凸现,诗词的清淡性无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文字的格调也有了转变的欲望,于是小说出现了。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另一高峰,它的出现,瓦解了几千年牢固的文言文字的基础,又一次为僵化,捆紧的中国文字松绑,文字开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面对读者。这一时期的文字,打破以往的严格苛求,枯燥乏味的伦理性,也转变了诗词那己身与自然相谐的清淡性内蕴文化;文字开始更为关注,更为大胆,更为直白地描写现实社会。明清小说的发展为中国文字从晦涩,咬口,难解文言文向直白,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这是中国文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
至近代,中国出现惊天动地的社会大变革,外来侵略使整个中华民族陷入极度苦难的混乱之中。随着民族危难的拯救,旧存文化改革也势在必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字变革的大转变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字改革是中国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它把中国文字从效劳贵族化的上层人士的奢侈品地位降低到符合普通民众口味的流通品。它利用通俗的文字呼吁民族精神的崛起,唤醒沉睡中的意识,带给普通民众崭新的具有广泛性文字方面意义的人的涵养。就是这一次对中国文字进行翻天覆地的革新,对中国文字的影响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变化。这样彻底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中国古文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旧存的封建性文字如一坍塌的大厦全部毁损了。
当几千年的古文化分崩离析的时候,中国彷徨一时,找不准自己的文字方向;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白话文的诞生,为中国文字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种新型的文字建筑方式。中国文字重新以一种崭新的模式建构在中华大地上。普通民众皆大欢喜。文字成为了属于自己所能书写,驾驭的廉价之品。这好比曾经是非常昂贵的珍稀品,突然就可以随意拥有和使用。曾经是局限在某个特定的领域,特定的人群范围里的高贵品,成了如今满大街都可见,一般人也可以随意启用和享受的一般物。这样的革新意义,就文化本身的传播和使用的意义来讲,白话文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力,作用力,影响力当然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就是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毁损,冲击,革新却把中国文字中的一些富含营养的成分,一些颇具思维的文字组合方式也毁损掉。运动摒弃了文字中相当一部分优秀而精华的成分。
不可否认文言文有它自身的迂腐性,固有的艰涩难懂性。用文言文来写作,确实有它不易表达,不易施展的地方,而且也没有我们用白话文写作起来容易顺畅。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是中国文字的一大进步,一大飞跃。我们必须肯定白话文在中国文字中具有进步性的历史意义。但进步不等于这样的革新完美无瑕,进步不等于这样的改革并无隐患,并无弊端,并无欠妥之处。今天来看,用文言文的书写出来的文章比白话文的书写出来的文章更像文章。这就应验了成语“过犹不及”的道理。
文字是人类思想,语言,行为乃至所有活动的表现手法。透过这样的表现手法,可以观其到一国民族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生活以及情感境况。文字的现存状况发展与使用文字的人们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文字一方面是人们思想与行为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文字也必定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民族活的灵魂。文字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境况如何,将决定着一国民族的思想水平的发展程度和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