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费尔巴哈:《德意志普通
刑法纲要》,转引自何秉松:“犯罪理论体系研究论纲”,载《政法论坛》2003第6期。
[12] 樊凤林主编:《犯罪构成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页。
[13]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14] 【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7-9页。
[15] 【日】大塚仁:《
刑法概说》,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16]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17] 参见钱大群、夏锦文:《唐律与中国现行
刑法比较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18] 参见梁根林、何慧新:“二十世纪的中国刑法学(上)”,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关于晚清的思想界和法律界为什么在学习外国方面如此推重日本,可参见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与日本影响”,载李贵连著《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88页。
[19] 【日】平日之口:《刑律笔记(总则篇)》,第18-22页。
[20] 赵琛:《
刑法总则》,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45页。
[21] 郭卫:《刑法学总论》,上海法学编译社1932年版,第118页。
[22] 徐石松:《
刑法》,商务印书馆,第45页。
[23]对这一理论现象的理解要结合当时学术史进展的时间表,中国刑法学的进展一直是以比邻的日本为师的,而同时期在日本刑法学界,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有牧野英一、大岛茂场、宫本英铕等,从他们著作和主要观点中都看不到对于犯罪构成理论的有力主张。事实上,在日本对于犯罪构成理论的真正的、有力的引进者和倡导者是小野清一郎,但是小野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的系统论述直到《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一书出版,其时已是1953年。
[24] 【苏】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孽秉忠等译,中国人呢么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页。
[25] 【苏】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孽秉忠等译,中国人呢么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3页。
[26]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页。
[27] 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28] 杨春洗、杨敦先主编:《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29] 以上论文均引自中国人民大学
刑法教研室编译:《苏维埃刑法论文选译》,中国人民大学1955年出版以及西南政法学院
刑法教研室编译:《苏联刑法论文选》(第一辑)。
[30] 【苏】孟沙金等:《苏联
刑法总论》(下册),彭仲文译,大东书局1950年版,第315页。
[31] 【苏】别利亚耶夫、科瓦廖夫:《苏维埃
刑法总论》,马改秀、张广贤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32] 参见【德】耶塞克:《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柯耀程:《变动中的
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33] 【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34] 许玉秀:《犯罪阶层体系及其方法论》,台湾成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2页。
[35] 【日】大塚仁:《
刑法概说》,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36] Roxin对于区分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意义做过详尽阐述,可参见许玉秀:《犯罪阶层体系及其方法论》,台湾成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7-38页,以及李海东:《
刑法原理入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37] 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9章。
[38] 陈兴良:“犯罪论体系:比较、阐述与讨论”,载《刑事法评论》(第14卷),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39] 陈兴良教授提出,在选择使用“犯罪构成理论”还是“犯罪论体系”的概念上,要看具体的语境,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审慎的做法。参见陈兴良:“犯罪论体系:比较、阐述与讨论”,载《刑事法评论》(第14卷),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40] 于超主编:《哲学相近概念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41] 【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42] 洪福增:“犯罪论之体系”,载《现代
刑法基本问题》,台湾三民书局1970年版,第95页。
[43] 许玉秀:《犯罪阶层体系及其方法论》,台湾成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2页。
[44] 李海东:《
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5页。
[46] 《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0页。
[47] 陈兴良:“犯罪论体系:比较、阐述与讨论”,载《刑事法评论》(第14卷),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48] 刘英:《立体概念与历史唯物新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9页;舒炜光主编:《科学认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
[49] 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50] 参见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51] 【日】大塚仁:《
刑法概说》,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52]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4页。
[53] 许玉秀:《犯罪阶层体系及其方法论》,台湾成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62页。
[54] 参见【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德】耶塞克:《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日】大冢仁:
[55] 高仰止:《
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59页。
[56] 张明楷:“犯罪构成理论的课题”,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秋季号。
[57] 参见赵秉志主编:《新
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8-89页。
[58] 参见何秉松主编:《
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59] 彭涟漪主编:《概念论-辩证逻辑的概念理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页。
[60]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61] 陈兴良主编:《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62] 陈兴良:“犯罪论体系:比较、阐述与讨论”,载《刑事法评论》(第14卷),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63] 赵秉志:“论犯罪构成要件的逻辑顺序”,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64]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出版社1993年版,第445页;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65]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66] 陈兴良:“犯罪论体系:比较、阐述与讨论”,载《刑事法评论》(第14卷),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