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税收债务关系说产生的经济基础
(一)人类社会的两大追求——平等与效率
税收债务关系说是以平等为基础的,这里的平等既包括国家与人民的平等,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平等与不平等是一个事实问题,可以说,自从人类存在以来,平等与不平等的问题就客观存在,但是,平等观念的产生却并不是从人类存在以来就具有的。在原始社会,虽然人与人在客观上是平等的,但人们并没有平等的观念,因为平等总是和不平等相对的,没有不平等,也就无所谓平等,平等观念的产生必然要以不平等现象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在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不平等的社会中,是不可能产生平等的观念的。
只是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的劳动具有了一定的剩余,逐渐产生了人们在剩余财产占有上的不平等,这时候,随着不平等现象的产生人们逐渐产生了不平等的观念,同时也就产生了平等的观念以及对平等的追求。
可以说,自从人类产生平等的观念以来,人类社会就始终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之中,[10]同时,人类也始终没有放弃对于平等的追求。但是,平等并不能仅仅凭幻想和理想去追求,它必须与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相结合,也就是说它必须与人类所追求的另一个目标相协调,这另一个目标就是发展生产力,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效率。对此,马克思非常准确地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1]既然有生命的个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2]发展生产力,或者说对效率的追求也就成为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和任务。
效率与平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社会科学争论的焦点问题。[13]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也就是为了实现效率,平等只能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实现,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最基本的特点是不平等。但由于这时的不平等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另一个目标——效率,因此,这种不平等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效率的发展本身也要求平等的实现时,社会就应当从整体上的不平等逐渐走向整体上的平等,并最终走向在高效率基础之上的人与人的完全的平等,也就是在平等的意义上回到了原始社会,但在效率的意义上人类则进入到原始社会所根本无法比拟的更高水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4]
(二)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平等
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5]税收债务关系说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平等的观念是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树立起来的。原始社会后期,不平等的现象产生以来,人们逐渐淡忘了原始社会的平等现象,由于人们生活的社会物质环境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6]。因此,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中,不平等的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无论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少数统治者,还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都把不平等视为天经地义的。
在奴隶社会,奴隶根本就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只是法律关系的客体,而自由民和奴隶主之间也不具有平等关系,他们是分别按照其所占有奴隶和财产的多少而分别居于社会金字塔等级的不同位置上。在以奴隶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社会中,是不可能产生人人平等的观念的,当然,更不可能产生以人人平等为基础的税收债务关系说。
在封建社会,封建农民虽然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但在生产关系上以及法律地位上仍然依附于封建地主,这种生产关系上的依附地位同样难以产生人人平等的观念与要求。中国封建时代,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的逻辑无不是赶跑皇帝,自己做皇帝,打倒地主,自己做地主。因此,处于封建制生产关系中的人们是不可能摆脱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的,也就是说,在以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中,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平等思想和要求的。
在封建社会末期,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经济,对此,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是耳熟能详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17]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产生了商品意识。商品意识的实质,是人们在交换劳动价值过程中所形成的反映价值法则和物质利益的观念和思想。这种观念和思想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是平等性。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以独立的人格出现而又同时承认并尊重其他商品所有者的独立人格;不管是什么人,一旦进入商品交换领域,他们的社会角色的特征全都被抽象掉,剩下的只是商品的所有者。这种商品所有者的独立人格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性深深烙在商品所有者的脑海中。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平等性根源于商品中所内涵的社会劳动的平等性。第二是利益性。商品所有者进入商品交换领域,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以便使私人劳动被社会承认,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并力图在这种承认和转化中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尽可能多地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获得物质利益。因此,商品意识主要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和要求,目的是为了追求和实现物质利益。第三是等价性。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在商品交换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是在等价的原则下进行的。这种等价的原则,就是各种私人劳动或具体劳动的交换,都以社会必要劳动为准绳,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量度。这就是商品意识的等价性。以等价性为特征的商品意识是价值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18]这种具有平等性、利益性和等价性的生产关系,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与要求中,在这种生产关系的推动下,一定会产生以平等性、利益性和等价行为特征的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