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到底是哪儿不对劲?--对交通安全法76条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还必须注意的是,如公式(6)所揭示的,在双向预防的侵入事故处理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实现最小化社会成本的时候,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的预防水平是相互替代,换言之,一方采取了预防措施,相应地产生预防成本,而可以导致另外一方的成本降低。这使得法律规则成为协调双方的预期和行动的关键所在[19]。即便对过错责任而言,如果不能提供具体的过错标准,在协调预期上也会出现问题。过于抽象的规则,并不能告诉行动中的当事人,如何可以避免自己的责任。侵权法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具体化,需要具体而明确的规则来告诉当事人,损害、疏忽、因果关系的界定和纯粹的金钱损害赔偿等等问题。现代的欧洲大陆法中的许多侵权法具体规则都是由判例确定的,代表了这一发展方向[20]。
 
  三、对76条的分析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所规定的情况,其原文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就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责任规则而言,这一条文是由以下部分组成的:
  1)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内,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2)超过限额的,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加上证明成本之后,证明行人存在过失,同时,机动车一方无过失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3)损失是由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在这四条规则之中,我们先不考虑3),即故意的情况;我们分两部分讨论,先考虑1)的情况;然而考虑2)的情况,然后看是否可以产生适当和符合效率的激励。同时,我们先忽略保险公司的激励问题,以及保险市场及其收费等等。
  由于保险公司承担了赔偿的成本,1)的情况类似于在一定限额下的加害人无责任,则加害人无须在事故中承担预防成本,其预防水平为0。受害人的情况不同,对风险中性的受害人而言,无论任何损失均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充分的补偿,因此无需投入预防成本。由此,风险中性的受害人也不会采取预防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事故的成本负担和事故的发生原因产生了分离,当然不会对博弈的行动人产生激励。当然,假定保险公司具有强的监督能力,侵权法的激励问题,就转化成了保险公司和加害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会产生相应的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通常的表述则是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21]。
  现在我们考虑风险规避的受害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车和人相撞,车辆的损失也容易得到赔偿,而行人则不同,往往是人身受到伤害,而补偿常常是难以充足的,即便是完全和充足的,人们往往也不会愿意受到此类伤害,这种伤害的不同,导致行人常常是风险规避的。
  先假定行人是对风险是完全规避的,也就他不愿意受到任何身体伤害。对加害人而言,最小化C(x),可知对所有的y,C(x)=0;对受害人而言,应当最小化 ,标记为y*(0),由公式(6)可知, 。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采取了过多的预防,而加害人的预防为零。当行人在风险的完全规避和风险中性之中的时候,受害人的预防水平取决于其风险态度,或者说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身体和赔偿之间的权衡(trade off),但显然高于社会最优。
  在76条规定的1)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规定对预防水平根本没有考虑,将损失承担机制和责任认定规则的顺序本末倒置。
  在2)的情况下,我们先忽略证明成本,则视乎加害人和受害人的过失,加害人仍然要承担一部分成本,设这一部分为f,f由于同时取决于加害人和受害人的预防水平,任何一方均不能单独影响它,同时,76条也没有设定f的认定标准,我们将f视为独立的系数。则加害人面临的成本为:
       (7)
  受害人的成本为:
      (8)
  取其最小化,则可以得到:
  ,和     (9)
      (10)
  让我们将其与社会最优的公式(4)和公式(5)相比,可以知道,在任何的预防水平上,预防得到的收益都会小于双向预防下的双方义务责任规则,即小于过错责任、受害人过错的过错责任和受害人过错的无过失责任。这也很好理解,双方由于采取预防行动产生的预防成本是自我承担的,而预防收益则是分割的,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都缺乏激励去采取社会最优的预防行动。如果我们加上双方行为的证明成本(按照76条的规定,这种证明成本是非常高的),这种对社会效率的偏离将会更大。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