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利用当地廉价充沛的劳动力。微利时代加工制造业所面临的就是获利率逐渐下降,因此,两岸间工资水准的差异就必然成为台湾厂商获利必争的空间,根据台湾资策会信息市场情报中心(MIC)指出,目前台商与大陆在研发、制造与产量的分工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而又根据台湾中时人力网(CTJob)所发布的2002年上半年两岸薪资调查报告显示,两岸薪酬所得倍数为2.87倍,厂商在追求获利时,两岸薪酬所得差距就成为台湾厂商必争之地。
(4)台湾岛内经营环境恶化。根据数据测算,2000年下半年以来,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金额是1993年至2000年下半年的十倍。虽然台湾厂商外移的背后因素各有不同,但是台湾投资环境的恶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台湾工资大幅度上升,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劣势。而且台湾越来越注意环保,土地成本日益趋高,均无法与大陆相比。
(5)随台湾客户赴大陆当地投资。一般台湾厂商对原材料的需求弹性较小,因此,当台湾厂商在大陆发展稳定后,会要求原本在台湾本地的供货商就近前往大陆投资设厂,以方便提供相关原料和零部件。根据台湾经济部统计处2002年调查发现,此因素已经成为带动台湾岛内相关上下游产业厂商赴大陆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金属、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比率为最高,约达35%。
(6)文化背景相同,语言容易沟通。台湾厂商在大陆具有同文同种的优势,因此,台湾厂商在开发产品时,较能准确地把握当地民众的消费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台湾厂商在东盟投资下降的原因分析
(1)当地市场潜力有限。虽然根据台湾经济部2002年所作的调查显示,除印尼和菲律宾外,东盟其他国家当地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台湾厂商选择东盟为主要投资地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但是,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地市场的发展空间并不大,而且当地市场的发展性也并非台湾厂商前往当地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因为除东盟各国尚未完全由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恢复元气外,当地经济成长率与国民所得偏低也是当地市场不具有发展性的主要原因。 此外,亚洲金融风暴后,东盟各国整体经济实力尚未完全恢复,对台商的吸引力也大大下降。
(2)较难取得便利技术及技能。东盟各国,除新加坡外,其余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不论在人力资源、产品制造品质或技术上都远远不如台湾。因此,台商在东盟国家难以便利地取得技术及技能。
(3)文化背景差异较大,语言沟通较难。除大陆外,台商在其他地方投资,都存在语言问题。台湾与东盟文化北京差别也比较大,与当地的融合较难进行。
(4)但东盟各国,除新加坡外,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橡胶、木材等热带农产品、石油、天然气、纸浆等原材料。因此,赴东盟各国投资的台商并非如同投资大陆的厂商着重于当地市场,而是看重当地的自然资源。厂商会利用当地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出口,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点是吸引台商赴东南亚投资的重要因素。
九○年代以后台商海外投资重心逐渐由东南亚转向大陆,正是反映了厂商对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物质、技术、地理、资源…等特性与投资规定或待遇等投资环境因素之评估调整。大陆在股权比例限制、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劳工工资、雇工比例规定、自制率、通讯设备、土地、供电要求等方面比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更具吸引力外。
在投资环境优劣互见情况下,台商舍东南亚而朝大陆之投资倾向,除显示大陆具有之劳力充沛、工资低廉和资源丰富优势不逊于东南亚国家外,“同文同种容易沟通”是影响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此点和对东南亚地区投资厂商意见调查所反映之“文字难懂”问题正相对应,可知同文同种已成为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优先考虑因素,其重要性甚至优于其它与生产成本或营业限制有关之因素。
四、政府与厂商在引导投资流向中的关系:厂商主导理论
目前,台湾对外投资的趋势仍是,岛内一些生产不再有竞争力的劳力密集型产业或夕阳产业将生产基地也转移到劳动力供应充足、资源丰富与台地理位置较近的大陆与东南亚地区。台商在大陆与东南亚地区的投资行业分布,也证明了这一点。台当局很难改变企业投资去向选择与投资行为,大陆与东南亚都是台商海外投资的重要地区,大陆则是其首要选择。台湾当局不论采取何种地区顺斜经贸政策,台商投资的这一基本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利润原则”是台商投资的基本选择。离开这一原则的投资政策都是要失败的。台当局为增加与中南美洲“邦交”国家的关系,曾鼓励台商前往投资,但却毫无结果。为顺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台当局又协助企业赴墨西哥投资,但厂商意愿不高,未达预期目的。在大的国际经贸环境下、东南亚与大陆仍将是台商投资最重要地区。相对而言,大陆则是台商投资的首要选择。大陆已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吸引世界各地富商、企业巨子前来投资。台商更是不一甘于后,前赴后继前往大陆投资,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大陆投资热。相反,台商对东南亚投资领自1991年以来趋于下降。即使台当局推动“南进”政策后,台商对东南亚投资也未见好转。
台湾当局推出“南向政策”,在台湾产官学界业未完全达到共识。其实推出“南向政策”,根本出发点业不是为民间资本寻找出路,而是从政治需要出发,企图将近年来台商一波波的投资大陆热潮引导到东南亚及墨西哥投资,避免对大陆过份依赖而失去与大陆讨价还价的筹码。台湾《工商时报》1994年2月8日社论指出,企业与当局之间对于海外投资地区的选择有一段意向上的差距。当局从政治观点出发,企业则基于经济现实的考虑,“在比较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综合投资条件之后,“选择了前者”。
从台湾厂商对大陆与东南亚国家近十余年来的投资情况来看,对投资流向起主导作用的应当是厂商,而非政府,换句话说,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决定投资流向,政府的对外投资政策,虽然对投资流行有一定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但是不是主导因素。实际上,投资行为,无论是对内的投资,还是对外的投资,从本质上讲,都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或发展需要,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做出的商业行为,厂商投资决定,虽然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但是主要是从企业出发,按照比较成本等原则做出的。政府的对外投资政策可能从两个层面发生作用:(1)政府的对外投资政策对厂商投资的区位选择起到一定的抑制或促进作用。正如台商自台湾实施“抑西挺南”的对外投资政策后,的确曾一度掀起台商赴东南亚投资的热潮,也的确对台商大陆投资造成一定的抑制作用。(2)从台湾的情况看,台湾政府的对外投资政策,有可能通过台湾政府背景企业或党办企业等具有政治倾向和一定政策职能的企业去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台湾对外投资的流向。但是,我们应当看到:(1)虽然台湾的对外投资政策能够对台商对外投资起到抑制和促进作用,但是远远不能从根本上主导投资流向;(2)台湾政府背景企业或党办企业等具有政治倾向和一定政策职能的企业的对外投资不是台湾对外投资的主流。因此,从总体上看,决定台湾对外投资流向的,是厂商,而不是政府。
五、台商在大陆与东盟国家投资流向的未来趋势——基于厂商主导理论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