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台湾对大陆和东盟国家投资研究——政府政策与厂商行为角度的二重分析

   (二)台湾“抑西挺南”投资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台湾当局截然不同的大陆投资政策与东南亚投资政策背后的政治用意明显,这也就决定了台商对大陆投资主要是由民间企业推动,而赴东南亚投资则主要是由台湾当局主导、“党营事业”和“国营企业”来推动。
  台湾“南向”政策推行至今已有十余年,“西进”政策虽无完整定义,但一年来在“禁”与“导”的“平衡”下,它仍在被动、消极、谨慎地调整。“南向”与“西进”在台商对外投资中的作用如何,这里作一简要分析。
  (1)从经济角度分析,效果不大,台商岛外投资以追求最大利润为主。但对台商的大陆投资确实具有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起台商大举西进,一直到1997年为止,港、台一直分居大陆外来投资的前两名,港澳占大陆外来投资实际投资金额比重达56.9%居第一,台湾占8.4%居第二,日本与美国分占8.2%及7.8%居第三和第四。2003年台湾在大陆投资364.88亿美元。其中2002年台湾在大陆投资39.71亿元,占大陆吸收外资总量的7.53%。 在1997年5月,大陆获得台湾全部对外投资总额的35.38%,而马来西亚、泰国分别获得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6.41%及3.39%,越南、印尼、新加坡则获得低于3%的投资。2002年,台湾对外投资地区所占比率以大陆72.90%最高,其次东盟五国的占18.62%。近三年,台湾七成以上的制造业投资集中于大陆,而台商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则逐渐冷却,特别是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一度限于停滞状态。
  以台湾最具优势的信息技术产业为例,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最新统计,台湾信息技术产业赴大陆投资占台商在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18.13%、1998年的37.3%、1999年的42.92%,2000年进一步增加到56.18%。另据台湾“资讯市场情报中心”调查,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岛内生产比率在1995年为72%,到2000年急剧减少到53%;而同时期在大陆生产的比率由14%激增至32%。统计数字表明,全球24.5%的台式电脑,52.5%的笔记本电脑,53.7%的监视器,70.2%的主板,92.5%的显示器,62%的晶圆组,都出自台商之手。而目前,台湾的鼠标、电源厂家已有九成转移至大陆生产,扫描仪、显示器、机壳、监视器等企业有六至八成在大陆生产,主机板等企业也有五成以上在大陆生产。 台湾厂商在初期,出于试探性目的或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以中小企业、个人企业的投资为主,现在则以上市的大公司为主。
  反观台湾厂商对东南亚各国的投资,近两年来,就个别国家来看,只有在泰国之投资额系增加,在其它东南亚国家之投资则属减退。至于投资的形态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流,而在越南则属大型企业投资案渐增之趋势。台湾中油公司一度撤销了在越南约14亿美元的炼油厂投资,因为地点不适合及缺乏基础设施。另外中油公司也重新评估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案。最值得注意的是,由台湾“外交部”主管的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在去年底删除对越南河内、菲律宾苏比克湾、印度尼西亚棉兰和印度尼西亚巴潭岛四个工业区开发业者的低利贷款。此一动作被视为是为南向政策在经济上的大溃败。
  但是,应当指出,台湾实施的“抑西挺南”的对外投资政策,的确给台商在大陆投资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台湾对大陆投资自1993年以来,每年所投入的金额在30亿至35亿美元之间,2001年为31.4亿美元,成长幅度远不及美、日,因此占外资比重由90年代初期的10%,下滑至目前的6.5%左右,累计投资排名也由原来的第二滑落至第四。 2005年2月,台湾检察和调查机关对岛内数一数二的企业——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电)进行了持续20多个小时的大规模搜查行动,原因是有人检举联电涉嫌掏空人才、技术、资金给位于苏州的晶圆代工厂——和舰科技。 台湾当局两岸经贸政策根本就是“积极管制、有效遏阻”,让岛内企业“困守台湾,坐以待毙”。这让很多台湾企业对大陆投资面临重重阻力,抑止了对大陆的投资增长。
  (2)从政治层面看,抑西挺南的政策是彻底失败的。
  在如何对待中国这位身边巨人的问题上,东盟国家一直非常谨慎。东盟与中国之间历史上曾有许多恩恩怨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出现过许多坎坎坷坷,但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东盟对华政策也随之作出了由对抗到缓和,由对话到合作的重大调整。东盟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已经从50年代到60年代末的“对抗和敌视”,发展到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解冻与缓和阶段”,再到目前的“密切与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10+3”机制进展迅速,为东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制度框架。而由于中国大陆的积极参与,台湾则被排斥到地区合作的框架之外。
  同时,东盟各国对台湾则一直奉行“政治上不得罪中国大陆,经济拉拢台湾”的政策。在2004年针对台湾副总统吕秀莲对印尼的休假外交,日本《东京新闻》曾对东盟国家在两岸之间的政经策略归纳为两点:一是政治上坚持一个中国;二是在经济上看重台湾的投资。故而该报认为东盟国家采取的是既不得罪大陆也不得罪台湾的“脚踏两船”策略。这种价值取向是东盟国家在现实利益面前的聪明抉择。
  中国大陆一直将东盟国家作为睦邻和善邻的对象,为了消弭该区域国家对于中国威胁论的疑惧,中国极力通过政治经济联系密切中双方关系。随着中国大陆国力的增强和双方贸易的逐年递进,台湾的影响力日渐式微。1997年金融危机前,台湾对中国大陆和东盟的投资基本相当,此后几年,虽然台湾政府大力鼓吹“南上”,但台资“西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东盟国家一度惊惧中国大陆对包括台资在内的外资的“磁吸”效应。但中国大陆很快就在地区一体化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并强化了对东盟地区的进口,因此台海两岸在东盟的争夺非常激烈但中国稳住了阵脚并占了上风。
  2002年12月,印尼外交部表态拒绝陈水扁到访印尼。同样也使得也效仿印尼的菲律宾政府打消了与台湾进行“迂回交流”的打算。台湾有关方面声称采取报复措施,“经济部次长”尹启铭称,“经济部”决定调整“南向政策”,停止对印尼所有的经济援助,也不再鼓励台商到当地投资。然而台湾舆论却指出,当局这样大动作其实是形式大于实质,唯一的意义,是想让自己有个台阶下,保住颜面而已,但实际上“南向政策”在政治上收效甚微,早已名存实亡。
  三、台湾厂商大陆与东南亚投资行为分析
  (一)影响厂商投资区位选择的一般要素
  传统上,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主要有海默(Hymer)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Buckley)、卡森(Carson)、拉格曼(Rugman)的内部化理论、弗农(Vernon)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以及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除了邓宁的理论将区位作为重要的子因素考虑外,这些理论的共同缺点均是只从跨国公司内部的条件出发去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而忽略了东道国区位因素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影响,这种单向型的研究有失偏颇。
  东道国区位因素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成为20世纪后期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些理论分别以东道国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状况、市场规模、产业结构与分布、金融制度等经济因素以及等政治、文化因素作为变化因子来检验其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相关性。目前,有关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