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试论清代刑案裁判的正当性论证

  2、诉诸其它价值的裁判
  依内心朴素的正义感而进行的“结果式”论证,如“污言戏謔致人夫妻自尽二命”一案 。苏抚 题姜惠行向王绍坤污语戏謔,致王绍坤同妻王陆氏自缢身死一案……臣部查例载,村野愚民本无图奸之心,又无挟制窘辱情状,不过出语猥亵,本妇一闻秽语即便轻生者,杖一百流三千里等语。有嘉庆二十年四川省李潮敦秽言詈骂致章王氏夫妻自尽一案,审照威逼人致死一家二命例,拟军。特奉谕旨,改为绞监候,入于秋审缓决,经臣部载入例册通行在案。详核秽语酿命拟流例文,必辩明有无图奸之心者,所以别于但经调戏致其夫及本妇羞忿自尽拟绞之例。必辩明又无挟制窘辱情状者,所以别于因奸威逼人致死拟斬之例。是办理言语酿命案件,全在分别有无图奸执行及挟制窘辱情状,以定罪名,至二命尤重于一命,不容稍涉迁就,至有枉纵。本案姜惠行因伊妻陆氏之侄女未出嫁时,跟随陆氏学做针线。姜惠行见其少艾,两次调戏图奸,不从;复央陆氏以衣饰劝诱王陆氏从奸。陆氏不允,因被该犯嚇逼畏惧,向王陆氏劝说,王陆氏仍不允从。迨王陆氏出嫁与王绍坤为妻时,该犯在彼照料,忆及调戏不从之嫌,将王陆氏新房枕被油污。嘉庆二十三年七月十三日,王绍坤因妻父陆帼璠有病,前往探视,每夜住宿该犯家中。十八日王绍坤又携妻探病,即在陆帼璠家住下。次日姜惠行邀王绍坤及高文焕饮酒,因王绍坤不到伊家住宿,戏言伊妻大家有份。适高文焕出席走动,听未清楚,误以为合送寿礼,随口接说,不过二升三之当州歇后语,王绍坤不依,高文焕当下剖辩,王绍坤生气走回。次日往向姜惠行理论,致相争闹,姜惠行之婿袁继德解劝不息,声言殴打,经人劝散。王绍坤回家告知伊妻王陆氏,王陆氏与王绍坤各留遗札一封,同时缢死。
  本案裁断中,刑部法官细致区分了秽语酿命、调戏致死以及因奸威逼人致死三种不同情状,作了分析:秽语酿命拟流例文,必辩明有无图奸之心者,所以别于但经调戏致其夫及本妇羞忿自尽拟绞之例。必辩明又无挟制窘辱情状者,所以别于因奸威逼人致死拟斬之例。是办理言语酿命案件,全在分别有无图奸执行及挟制窘辱情状,以定罪名,至二命尤重于一命,不容稍涉迁就,至有枉纵。他们的法律思维可以说已经相当精致,但他们似乎不太情愿这样条分缕析合乎逻辑的作出判决。刑部对本案的定性中认为:王绍绅夫妻实因该犯屡次图奸,复秽语蔑侮,饮恨而死,亦应援照但经调奸致本妇羞愤自尽拟绞之条,案关二命仍酌量加重定拟,方足以慰冤魂而儆凶暴。兹据该抚仅比照李潮敦秽语村辱致酿二命之案,拟绞监候,将来照例应入缓决,名为从重实为从轻。这些论断似紧扣事实作出,但是实际上,援照但经调奸致本妇羞愤自尽拟绞之条,也不恰当。因为本案显非“但经调戏致本妇自尽”,姜惠行亦只在当年有图奸之心。导致王绍绅夫妇自尽,虽与图奸有关,但这是过去的行为,并且也未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此时只能说是秽语蔑辱或有心戏謔(因为从客观情景上分析,此时基本不存在着图奸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讲,刑部的拟判还不如苏抚所拟的恰当。因为邢部把两个行为混为一谈,因果关系区分并不明确。但另一方面,刑部也是从司法公正以及整个刑罚体系的和谐一致出发。本案姜惠行先是屡次图奸,继而又秽语蔑辱,实比村野愚民本无图奸之心,又无挟制窘辱情状,不过出语猥亵,本妇一闻秽语即便轻生者为重。故而法官内心的正义感必然要求作出更重的判决。所持理由是:臣部详核案情,姜惠行先向伊妻侄女王陆氏调奸两次,复逼令伊妻代为劝诱,是实有图奸之心,与李潮敦因一时口角,詈骂妇女之案迥不相同。且该犯始因王陆氏不肯从奸,甚至挟嫌污其新房被枕。继则对王绍坤面称伊妻大家有份之言,安得狡称无心戏謔,及王绍坤被辱向理,不知愧悔,反敢于之争闹,检阅王陆氏遗札,内有婿疑百口难分,婿之死因女被污言,女之死因于无剖等语。王绍坤遗札内有惠行恃醉凶殴,害绅夫妻等语,诉述二人同死根由,阅之惨人心目。该抚即因王绍绅尸身并无被殴伤痕,其挟制窘辱尚无实据,罪疑唯轻,未便遽照因奸威逼人致死拟斩。而王绍绅夫妻实因该犯屡次图奸,复秽语蔑侮,饮恨而死,亦应援照但经调奸致本妇羞愤自尽拟绞之条。案关二命仍酌量加重定拟,方足以慰冤魂而儆凶暴。
  匡扶正义的愿望和对情罪相符的追求。如嘉庆24年“憎嫌子媳挟势窘辱逼毙二命”一案 。直督 奏任秉衡因子媳任张氏患病,嘱令其母张孟氏,领回调治。嗣经病愈,张孟氏嘱令接回。该犯嫌任张氏性情执拗,不肯领回,始则勒逼无事字据,继又逼写许令伊子重定另娶字样,层层威逼,以致孟张氏母女怨苦无伸,忿激难堪,同时自刎身死。查任张氏与任秉衡有翁媳名分,未便竟照一家两命科断。唯该犯身充总商,恃财依势,任意威逼挟制窘辱,致张孟氏母女同时自尽。将任秉衡依豪强凶恶之徒 ,恃财依势,因事威逼挟制窘辱,贫民冤苦无伸,情极自尽致死一家二命,绞监候例上量减拟流,尚属情浮于法,请旨从重发乌鲁木齐充当苦差。从本案,可以明显看出,逻辑推理或者形式正当性,在清代刑案裁断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必须服从法官情感上对公正的需求。当概念法学逻辑操作的结果不能餍足法官好恶心理时,相关法律条文即有可能被弃置。
  再如,乾隆45年“诬奸讹诈殴逼妇女自尽二命”案 ,东抚 咨李化为殴逼奸妇李殷氏等投河身死一案。查李化为与李殷氏、赵梅氏先后通奸,嗣至梅氏家闲谈,见梅氏在街拾火,与同庄居住之师九吃烟,初疑有奸,继而思及师九家道稍裕,起意讹诈。嚇令梅氏诬赖师九黑夜调奸,并强逼殷氏作证。迨强令偕至师九家中,而梅氏等不肯昧心,均称并无其事。该犯因梅氏等不肯诬证,大忤其意,即将梅氏、殷氏殴逼令死于师九家中。该二氏素知李化为凶恶,今既大忤其意,当面殴詈不死,亦必遭其毒手,忿惧交迫,旋各投河殒命,是此二妇之死,实死于李化为令其死在师九家中之一语也。查李化为与梅氏等虽系和奸,但意欲讹诈平民,即挟梅氏等被奸之短,设计图谋嚇令诬证。因不遂其意则逞凶,将该二氏殴逼毙命。详核情节,其始乃因妒奸起衅,其继则以忤命逼毙。且毙至二命,情节尤重。该抚于此等淫凶强横之徒,仅照棍徒例加重发遣。待驳令另拟,又改照用强殴打威逼例加重改发伊犁,殊属轻纵。李化为应改照因奸威逼致死律斩候。《大清律例》“因奸威逼人致死条”规定:凡因奸威逼人致死人犯,务要审有挟制窘辱情状,其死者无论本妇、本夫、父、母亲属,亦以威逼拟斩。显然构成本罪的一个基本的要件是,受害者须是本妇、本夫或父母亲属;而非奸妇或他人。本案实系李化为起意讹诈不成,逼死不从其意之人。所以东抚所拟“照用强殴打威逼例”是恰当的,即便照棍徒例亦言之成理。而刑部官员在定罪时,不是分析要件是否构成该罪,而仅仅从情感(正义感?)出发,追求情罪相符,显然偏颇。
  二、实质论证的正当性
  毫无疑问,实质论证是无须遵循形式逻辑规则。其次,这种论证方式以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在寻求共识上不会遭遇太多的麻烦。但因这种裁判方式的自由裁量因素过浓,一定程度的见仁见智,在所难免。
  关于这种论证方式的功能正当性,可以区分为个案的实质正当及整体的实质正当两种。从个案的角度看,实质的裁量有可能获得严格规则主义下不太可能获得的实质正义,但遭到扭曲的危险可能也比后者更大。如果我们把清代刑案裁判整体的功能正当性设定为:从“公”的立场进行裁判和阐明其中的正当性理由,即全体民众和谐共存的高度出发,考虑和照顾到一切方面,并矫正违法犯罪,伸张冤曲,最终最大限度的达到和谐和均衡的判断的一个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否达到了“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借用梁治平先生言)便成了法官裁判是否正当的一个终极标准,这个目的是否实现过,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均值得怀疑。个别案件得到了妥善处理,平息了讼争,回复到以前的和谐状态,这是有的。但就整个社会着眼,所谓的“自然秩序中和谐”仍不过是许许多多士人的梦想而已。
  由上文可以看出,获致中国传统司法裁决和法律解释的正当性,实际上主要不取决于,逻辑形式上的一律,而要求诉讼参与各方的同意,尤其是被告方的“服供”。因为处理诉讼的目的是息讼,是恢复讼争前的和谐状态(这至少是官方表达上的目的)。 即使仅仅从服供的角度考察裁判的功能正当性,由于刑讯因素的介入,这种正当性仍不免要大打折扣。
  第五章 刑案裁判正当性论证的特征和评价
  一、特征
  1、认知和情感的交融
  综上可以明显感到:清代刑案的司法论证和裁判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认知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于合一不分的状态,而其中情感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传统思维、论证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思维按照主观感情需要所决定的方向发展。比如裁判中所云:“夫服制已嫁未嫁分轻重尚可,若一关父母之生死,则不可如寻常罪犯照出嫁女降服一等之例,稍从轻减也。且明刑所以弼教,父母天伦不得因已未出嫁,遂有区别,设使已嫁之女致死父母,岂可免其凌迟,概从宽典耶。”(乾隆五十七年例)又如:“……香儿贞烈捐躯,竞无抵命之人,殊不足以惩奸邪,而维风化,郎复兴著改为绞监候入于朝审情实办理。”再如:“唯该犯身充总商,恃财依势,任意威逼挟制窘辱,致张孟氏母女同时自尽。将任秉衡依豪强凶恶之徒 ,恃财依势,因事威逼挟制窘辱,贫民冤苦无伸,情极自尽致死一家二命,绞监候例上量减拟流,尚属情浮于法,请旨从重发乌鲁木齐充当苦差。”(嘉庆二十四年案) 等等。
  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裁判起了导向作用。法官由 ‘七情’ 等情感驱使,而产生“好、恶”情感态度,进而产生“善、恶、美、丑”等等评价,影响了思维的整个进程和方向,使之变成了主体意向性思维 ,这里所要解决的是价值选择问题,而不是真假问题,是意义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但是司法证明和司法裁判决不仅仅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更重要的乃是事实认知问题。虽说“西方追求真理,中国讲求道理”, 然而众所周知:尽管道理不像真理,无需经验事实的充分验证或反验证,却绝对不能违反、抹杀或歪曲经验事实。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