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植物园“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辰山植物园)
上海辰山植物园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的重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之一,列入市府重大工程项目。
项目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西南,东起辰山中心河,西至辰塔公路,南起辰花公路,北至沈砖公路。总占地面积约为207公顷(含部队用地12公顷),其中绿化面积为120公顷,水体面积为30公顷,道路地坪面积28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5公顷,山体占地12公顷。
一、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在“十一五”期间,上海辰山植物园于06年底完成了前期动拆迁工作,07年3月工程顺利开工,经过3年多的建设,于2011年1月23日建成正式开园。
1、目前工程建设情况
1.1动拆迁工作
整个基地内的动迁工作基本完成,自2005年11月启动动迁工作以来,共动迁农民和居民居住房621户,动迁村镇企事业单位23家,动迁苗木与果园基地18家,动迁各类堆场与预制场8家,精养鱼塘500亩,完成洞库动迁3家,完成了部队用地调整以及部队出租企业的搬迁工作。
1.2工程建设
工程历时三年,完成了辰山植物园项目整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始终被放在首位,所有参建单位、参建人员本着力求打造精品工程的目标,通过前期研究、科技攻关、精心施工、风险防范、科学管理等措施,确保了工程的安全、优质、高效。如在施工中克服了软土地基对高堆土施工、高堆土对相邻建筑、以及地下水位对植物成活率的影响等诸多施工难点,特别是解决了大型展览温室网架结构对基础的沉降以及支座安装精度等近似于苛刻的施工要求,既确保了温室的施工质量,又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所有参建单位齐心协力、勇于开拓,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创下了诸多园林建设的奇迹。
目前正紧张进行项目的竣工结算工作,计划在9月份完成工程结算审价工作,在年底前完成项目审计工作。
1.3科研引种方面
到目前为止,共引种进入各引种单位圃地栽培驯化及温室培育的植物共9000多种。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初步建成植物园,进一步完善专类园建设
植物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通过几年建设,初步建成植物园基本框架,各专类园骨架树种及植物的引种也是满足开园时的基本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引种工作仍需不断完善。
在建设过程中为控制总投资,在确保主体部分建成,在满足开园要求的同时,对一些项目暂缓建设,何时后续建设需进一步研究。
2、与中科院合作成立科研中心问题
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是与中科院合作的,在科研人才引进聘用的程序制定以及薪资待遇如何统一制定标准方面仍需研究。
科研中心的运作模式、课题申报、人员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也需进一步研究。
二、发展形式预测分析
植物多样性是植物园的灵魂,辰山植物园将建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示范基地。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园的功能日趋综合化。辰山植物园作为生态示范区,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恢复,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利用,水体水系的整治,重要经济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可持续开发,使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珍贵稀有植物得到保护和展示,促进上海城市绿化的协调发展;通过建立植物标本馆、植物种子库、种质资源库及实验区,加强群落性植物资源的搜集、鉴定、分类、驯化、保存、引进、繁育和遗传等,成为我国收集华东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之一;通过收集各类教学树种,集中栽种管理,以其大量野生或驯化的活体植物,改善生物学教学环境。增加试验设备,扩大高科技仪器的开放,图书馆、标本馆、植物园“三位一体”,实体、活体与虚拟的网络相结合,构建充满高科技色彩的“植物信息港”,逐步通过各类形式展示、示范和互动,提供中小学生和有关高校师生教学实验之用,普及推广植物知识。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加快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推动城乡一体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植物园,促进上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形象。
四、原则和目标
(一)规划原则
辰山植物园必须从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视角,进行规划,使其内涵更丰富、布局更合理、功能更科学。
1、差异互补的原则
按照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完善植物体系,与上海植物园之间形成姐妹植物园关系,功能各异,特色不同,分工协作,差异互补,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新老互补,各显特色。
2、原生态设计的原则
突出“生态优先”,坚持走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充分珍惜保护和利用辰山原有非常珍贵的山丘、河流、水系、植被等原生态环境,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稳定区域植物群落,加强生态保护,完善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形成河流、坡地等多样化的生态类型,确保植物品种多样化的实现,形成生物类型广异、植物群类多样、季相变化丰富的多样化景观空间,从而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佳的效益。
3、科学艺术融合的原则
以科学为内核,以艺术为外貌,坚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其真正具有科学内涵,确立植物园的科研、科普功能。同时,又超越一般枯燥的科研机构和科普场所,成为具有优美精彩景观面貌的城市公园。
4、特色创新的原则
突出华东植被特色,成为华东地区地带性植物群落和城市物种多样性的展示中心和最重要的生态基地。同时,在规划理念、建设内容、分区布局、规划特色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适应时代的需要,大胆创新,成为国内植物园建设、管理的样板,示范上海乃至全国的园林绿化建设和城市林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根据国际植物园的发展趋势,结合上海的城市定位,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建设和发展目标,加强对上海地区及华东区系现存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重视,提高科研水平,使之成为国家植物种源保护的重要基地之一,促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
2、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国内领先水平、亚洲具有重要影响的植物园,体现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文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准,并且进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到2020年力争跻身世界一流植物园行列。
3、在具体的发展方向上,辰山植物园要以植物引种、驯化为手段,以建立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中心、地带性植物群落类型和建成全国植物园网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目标,以旅游观光为主要支撑,以实体、活体植物展示与网络虚拟互动、室内外结合为展示方式,成为集研究、植物种源保存、观赏植物开发、园艺技术发展、以及公众植物教育普及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五、主要任务
1、植物引种是辰山植物园建设和发展的中心任务
1.1植物引种任务与目标
植物的科学引种、选育及植物信息的连续跟踪、科学记录与整理是辰山植物园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
1.1.1到2010年科学引种驯化保存的种类目标为9000种,2015年15000种,争取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最终达到20000多种。
1.1.2引种的范围以华东植物区系的原产地植物为主,面向全国、全世界,重点收集珍稀濒危植物以及科普、观赏等经济价值高的植物。
1.2引种策略与技术措施
为达到上述目标,应系统制订科学引种计划,进行细致合理的目标任务分解,大致内容如下:
1.2.1前期资料收集与分析,信息、技术整理,设备、仪器购买与调试,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与培训。
1.2.2广泛深入到各植物原产地进行调查与繁殖体收集,科学记录所有的技术信息,并在不同时期采集相应的标本、土样与水样等。
1.2.3对繁殖体与相关的资料进行信息整理,并科学分类、鉴定。
1.2.4对繁殖体进行技术处理,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进行繁育,并随时进行跟踪观察、记录,保证物种信息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1.2.5对科学引种的植物在植物园区内的各植物专类园中进行合理布局,用GPS定位系统确定每株的精确方位,进行连续跟踪,适时记录其动态信息。
1.2.6植物标本、种子等植物材料与土样等原生环境材料的保存。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战略性资源,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层次的合理是单位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市政府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合作协议,对照辰山植物园建设的定位和要求以及辰山植物园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制定实施好辰山植物园的人才规划,锻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专业知识强的人才队伍,为辰山植物园的发展奠定基础。
3、完善后续项目建设
辰山植物园在建设中,因考虑堆土沉降及投资控制原因,对部分项目缓建,但是考虑其功能的必要性,计划在开园后逐步完善。
4、完善数字化植物园建设
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数字化建设将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分辨率浏览器的面向公众的开放系统平台。可使植物园的信息实现数字化,管理实现数字化,并为公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访问平台。通过数字化植物园平台的建设将实现植物资源基础数据管理的数字化,植物园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管理规范化,实现基础数据、图形和图片的有机的结合,实现自动化控制,高度集成化,使植物园的数据保存、管理、检索、查询、统计、分析等更加方便快捷。协助国家进行资源的保护、避免重要资源的流失和有害物种的入侵方面的工作发挥潜力,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5、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结合周边地区的其它旅游项目,形成松江佘山地区的旅游组团,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交通、住宿、餐饮、休闲等服务设施的共享。同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北呼应,以生态走廊的形式,把护珠塔、鹿场、辰山秋色景区、钟贾山药用植物园、天马山等乡土林区景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路线,形成佘山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地带。通过发挥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季相美和造型美,逐步形成“华东植物、江南山水、精美沉园”的生态旅游景致,强化休闲旅游的趣味性、生动性和自主性,使之成为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居民感知自然、体验生态、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6、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园地
收集各类教学树种,集中栽种管理,以其大量野生或驯化的活体植物,改善生物学教学环境。增加试验设备,扩大高科技仪器的开放,图书馆、标本馆、植物园“三位一体”,实体、活体与虚拟的网络相结合,构建充满高科技色彩的“植物信息港”,逐步通过各类形式展示、示范和互动,提供中小学生和有关高校师生教学实验之用,普及推广植物知识。
六、具体项目与投资估算
“十二五”规划投资估算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
| 总投资
(万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备注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
1
| 滨湖饭店
| 1000M2
| 300
| | 300
| | | | 市财力
| |
2
| 滨水服务设施
| 800M2
| 250
| | 250
| | | | 市财力
| |
3
| 信息亭
| 600M2
| 180
| | 180
| | | | 市财力
| |
4
| 智能化建设
| | 100
| | 100
| | | | 市财力
| |
5
| 停车场扩建
| 30000 M2
| 540
| | 270
| 270
| | | 市财力
| |
6
| 引种费
| | 6000
| 1500
| 2000
| 1500
| | | 市财力
| |
“十二五”规划主要设备投资估算表
序号
| 设备名称
| 数量
| 单价
| 总投资
(万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备注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
1
| 科研仪器
| | | 3300
| 1000
| 1500
| 800
| | | 市财力
| |
2
| | | | | | | | | | | |
七、保障措施
1、加强与中科院的研究合作
2、完善植物园的技术管理体系
3、严格外来植物物种的引种程序
4、做好植物检疫与病虫害防治
5、建立名贵物种的保护与保密制度
上海市环境学校“十二五”规划(市环境学校)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环境学校在局党政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本行业的总体工作,在“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等级;强化师资建设,加快硬件改造;加强对外合作,拓宽办学渠道;注重教材建设,深化内部改革”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任务,为行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十一五”计划完成的主要特点及经验
1、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等级。我校进行了资源整合,加大了学校软硬件的建设力度,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了上海市百所重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申报与认定,连续三届被市文明委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通过了ISO900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教学和管理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
2、教育规模适度,发展前景良好。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建筑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设有浦东和浦西两个校区,并在奉贤、南汇等郊区设有分校,在校生达到近3000人人,教职员工230多人,专任教师近60人。在“十一五”期间高校扩招、高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逐年下降的不利形势下,学校每年都按计划完成招生任务,5年中累计招生3381人,毕业3370人,其中6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3、贴近行业办学,适应行业发展。我校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环境教育为特色,着力培养城市管理方面的紧缺人才,适应城市建设管理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开设的专业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了7个,即“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理”、“环境保护监测”、“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环境艺术设计与制作”、“生态环境保护”、“汽车应用与维修”等7个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也紧密围绕环境教育展开,开发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教学标准》,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注重学生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4、强化师资建设,加快硬件改造。通过5年来的引进和培养,学校建立起了一支以10多名高级讲师为核心,数十名讲师与工程师为中坚力量,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高级职称率达到15%,中级职称率达到48%。5年中我们还投资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及办学条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建成了环境综合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汽车维修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语音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实习场所,修建了计算机房、体操房、体育场、图书馆和30个标准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学校的固定资产增加到3000多万元。
5、加强对外合作,拓宽办学渠道。“十一五”期间,我校不断探索中高职相互沟通的办学新路,先后与苏州环保学院、东华大学、上师大、上海城市管理院、徐州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2+3办学模式的尝试,同时还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海外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为实施多元化办学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6、做强职后教育,做活职业培训。五年来,按照市局的规划和要求,在局组织人事处等部门的领导下,人才培训中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教材开发工作,采取“引进来”、“走出去”、“送上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业务培训和人才培训。特别是在“迎世博”的各种培训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实训中心、环境机械实训中心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盘活学校资源,在科普宣传、职后教育、社会人员岗位和工种培训考核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培训还需进一步做活。学校教育培训对行业的依赖程度还比较大,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对学校长期发展的定位还需要作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2、办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学校虽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与条件也有所改善,但是学校建设更多的还只是局部上的变化,在总体水平上还没有体现出质的飞跃,与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3、师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高级教师的数量还较少,年龄结构过于老化,尤其是缺少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学科、实训实习方面的高级教师,教师的知识更新和交流培养也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
4、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创新。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比较陈旧,学分制、教考分离、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推行力度还不够,课程设计上还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发展趋势预测
“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要求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上海市要求职业教育要做精、做特、做强职业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强调实践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鼓励专业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技能资格,成为“双师型”教师。因此,根据《国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教育人才“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上海市绿化市容“十二五”规划》等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三、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上海市创新驱动、城市转型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主动适应职业教育的市场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做精职前教育,做强职后教育,做活职业培训,坚持为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绿化、园林和市容环卫行业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力争使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新的办学体制与机制下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行业改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定位,体现特色,转变观念,加快发展。遵循因需施教、德育为首、服务导向、改革创新等原则,大力推进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路,严格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原则和目标
紧贴行业,体现特色,提高质量,规范管理,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集职前职后教育为一体、中高职相互沟通、校风校纪良好、校园环境优美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行业和社会培养输送品学兼优的专业人才。着重解决好“五个一”工作,即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城管千人培训基地,建设一座综合实训楼,建设一个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一个国家级优质特色学校。
1、开展持续不断的专业优化。根据市教委教学质量目标评估和专业优化的要求,在加强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建设,形成以环境专业为支柱和品牌的环境资源类和环境机械类的专业结构。
2、创建国家级优质特色学校。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培训方式以及课程标准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并构建符合环境特色并能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接轨的教学、教育模式,在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创建国家级优质特色学校。
3、积极推进职后教育和培训。服务行业和市局关于人才教育培训、技能比武工作的要求,加强局人才培训中心的全面建设。
4、有计划地实施校安工程建设。按市教委校安工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力争通过校安工程等学校的硬件方面的建设,使学校的硬件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5、以学制改革来推动教学改革。按照“加强基础课,精选专业课,增加选修课,强化技能课”的办学方针,全面实施四年改三年的学制改革措施及相关课程与教学计划的调整方案。
6、构建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市教委开展的德育评估为契机,加强我校师生员工的德育工作,积极构建我校家校联动、师生互动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7、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以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评估工作为抓手,努力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文明意识和防护水平,不断健全学校安全文明防范硬件和软件建设,做到学校安全工作全面落实、全员参与、全程控制。
8、整合资源,建设教科研学综合实训楼。在加强学生实验、学术交流、职业技能比武竞赛、职业培训及鉴定考核、科普宣传、对外交流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
五、主要任务
(一)转变办学理念,依法规范治校。
1、逐步建立与社会和行业发展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真正成为实施教育的主体。
2、充分利用行业的政策性优势,在“培训--就业--再培训”这一行业教育循环网络中体现出教育培训基地作用。
3、合理经营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着力开发人力、物力、财力、特色与品牌等要件,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学校的固定资产始终保持增值保值状态。
4、积极拓展学校外部市场,针对市场需求开展广泛调研,进行灵活机动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以及学校与学校、专业与专业的有效组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5、转化教师职业教育理念,鼓励教师从教室走进实验室、实训室和企业;加强师德教育,教师要做到身正为范,以身作则。
(二)优化教育资源,拓宽办学渠道。
1、按照发展需要和合理使用的原则,有效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重点突出教育设施的功能性和区域性优势。
2、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方式,修改和确定学校校安工程综合改造、建设的设计方案。
3、建立职前和职后办学基地,即把浦东校区定位为职前与职后教育基地,把浦西校区定位为职后教育基地,进一步做强职前教育,做大职后培训。
4、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交流,拓展联合办学的覆盖面,努力拓宽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满足中专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5、积极联络,扩大办学规模,和外省市学校联合办学。
(三)强化品牌建设,加快专业开发。
1、在人才、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证重点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开发专业技能方向,探索开发专业新技能的等级工种。
2、大力扶持紧扣行业建设的新专业、新教材和新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市场前景、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在密切与市教委等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和沟通的基础上,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3、“环境治理技术”专业的建设着重围绕专业规划、设施设备、实训教学等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重点专业的科技含金量。
4、“机电安装与维修”专业着重围绕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等三个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逐步积累教学经验。
5、开发园林、绿化等行业相关专业。
(四)实行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1、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理念,坚持“宽基础、活模块”培养原则,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并实施强化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采用社会与劳动保障部门实习实训教材,细化以技能培养为主体的必修课教学。
3、组织教师自编校本教材,深化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专业课教学。
4、每年增开2~3个科目,优化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教学。
5、增加实训课的总课时,提高考核分的比重,强化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技能课教学。
6、加快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步伐,大力加强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建设,鼓励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五)开展人才储备,提高师资队伍。
1、启动教师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和改变现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等级和技能等级,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技能培训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优化配置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师。
2、建立和完善适度引进、在职进修、合理使用、奖惩激励等制度,逐步充实和稳定优秀教师队伍。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教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在职进修、对口交流、输送培训等多种渠道加大培养力度,挖掘自身潜力。
3、在保持教师队伍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逐年引进一定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学校教师队伍。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依托行业企业,聘请高技能的行业企业人才来校兼课。
(六)引入竞争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1、理顺校内管理机制,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狠抓长效管理,建立职责明确、流程清晰、反馈及时、健康和谐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竞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和工作量计算方案的调整,实行教师聘任和全员聘用制,构建适合我校发展的教职工激励机制,推行职工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社会贡献直接挂钩,实现优劳优酬。
(七)多元投资办学,提高资金效率。
1、构筑起一个以教育收费和社会参与投资为基础,政府资助和校办“三产”利润为补充的资金保障机制。
2、大力整顿校办企业,积极开发与行业、学校密切关联的衍生产品,如汽车和市容环卫特种设备的专业维修、汽车驾驶、环境污染治理产品等,优化学校资产,提高创收能力。
3、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对教育、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开展成本核算,加强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控制,维护资金运作安全。
4、盘活存量,加快资金周转速率,提高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追踪教育形势和市场信息,有效运用市场配置和市场调节手段,使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逐渐向优势项目和优势专业倾斜。
(八)营造校园文化,提高社会声誉。
1、结合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开展“巩固文明单位成果,创造优美校园环境”主题教育活动。
2、继续抓好“花园单位”建设工程,扩大绿化覆盖率,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3、利用“世界地球日”、“让世界清洁起来”等环保行动机会,深入社区和市区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4、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德育评估为契机,以校风校纪建设为抓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崇尚知识、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尊师重教”的良好校园环境。
六、具体项目与投资估算
“十二五”规划教育投资估算表
序号
| 项目
名称
| 规模
| 总投资(万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1
| 校安工程
|
| 3098
| 1728
| 1370
|
|
|
| 专项拨款
|
2
| 数字校园
|
| 377
| 177
|
| 200
|
|
| 专项拨款
|
3
| 环卫机动车仿真、模拟实验室
|
| 200
|
|
| 200
|
|
| 专项拨款
|
4
| 生态保护专业实验室
|
| 150
|
|
|
| 150
|
| 专项拨款
|
5
| 室内体操房
|
| 500
|
|
|
|
| 500
| 专项拨款
|
6
| 综合实训楼
|
| 1260
|
| 600
| 660
|
|
| 专项拨款与自筹
|
| 合计
|
| 5585
| 1905
| 1970
| 1060
| 150
| 500
|
|
“十二五”规划教育主要设备添置与更新投资估算表
序号
| 设备名称
| 数量
| 单价
| 总投资(万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1
| 环境工程仿真工艺一体化实训系统
|
|
| 280
| 280
|
|
|
|
| 专项拨款
|
2
| 原实验室设备更新及添置
|
|
| 300
|
| 60
| 80
|
80
|
80
|
专项拨款
|
3
| 体育场改造
|
|
| 100
|
|
|
|
| 100
| 专项拨款
|
| 合计
|
|
| 680
| 280
| 60
| 80
| 80
| 180
|
|
七、保障措施
(一)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事业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支撑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学校规划纳入市教委与行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确保学校规划能顺利实施。
(二)实施合理的政策倾斜。学校教育工作在加快改革步伐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政策上的障碍,需要得到上级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比如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关部门可考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放宽限制。
(三)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十二五”的前两年,学校正处于争创国家级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新一轮建设改造的投入期,有关部门在学校筹集和吸纳建设资金的过程中应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开展必要的形象宣传。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学校围绕教育水平、专业品牌、教学成果、师资典范等办学特色,策划组织好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上海市市容景观事务中心 “十二五”规划(市市容景观事务中心)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户外广告和景观灯光建设与管理方面主要完成了下列各项工作:
1、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本市户外广告(非广告设施)综合整治,全面拆除外滩、小陆家嘴、北外滩、人民广场等禁设区内户外广告设施。继续推进“三高”整治工作,全面拆除中环线内设置在建筑物20层(60米)以上的广告(非广告)设施。
2、根据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户外广告阵地规划》,全面编制本市控制区和展示区内的户外广告详规(设置方案)。同时根据通过的户外广告详规(设置方案)全面调整和清理本市现有的户外广告设施。
3、探索建立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公共阵地使用权拍卖、招标制度。
4、自2006年至2008年分三年全面完成本市店招店牌改造提升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5、以奥运会、世博会、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召开为契机,全面推进景观灯光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了黄浦江两岸地区、世博园区周边等景观灯光新景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南京东路商业街、人民广场地区和100余公里的景观灯光大、小环线景观灯光进行了改造和提升;以市、区两级景观灯光监控中心为平台,实现了市、区两级景观灯光监控中心信息的互联互通;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五百多次的开放景观灯光任务。
6、健全有关管理法规和标准。编制了《上海市中心城重点地区景观灯光发展布局方案》,配合市规划局制订了《上海市户外广告阵地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店招店牌机构设计与安装标准》、会同相关协会修改完善了《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公共阵地拍卖、招标工作难度大,造成部分公共阵地上户外广告设置有垄断现象存在。
2、店招店牌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与全面改造店招店牌工作脱节。造成部分店招店牌的实际改造与技术规范相违背。同时给改造后的店招店牌实际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3、景观灯光的配置没有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根据国外的建设经验,景观灯光规划与城市规划应紧密结合,应当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整体规划的缺乏,使得景观灯光建设非常被动,各区各自为政、风格不一,造成城市夜景较为杂乱,很难和城市空间的发展相协调。
4、景观灯光与主体建设工程设计脱节。景观灯光设计工作尚未很好地融合在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尤其在重大市政工程建设、重点文物维护和老街坊修缮、近代优秀建筑物外立面整治和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建造等工作中,考虑景观灯光较少,增加了后续景观灯光建设的技术难度和成本,社会单位的积极性调动也成为问题。
5、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意识不强。亮度缺乏控制,能耗过高,造成一定的浪费,同时也给市民带来困扰,景观灯光建设中往往过于强调其装饰性,过多使用大功率投光灯。在景观灯光建设中如何正确地选用光源与灯具,避免产生光污染与光干扰对人和动植物造成伤害,避免对公共交通产生影响,控制高光效光源和高效率灯具使用等方面还缺乏有效措施。
第二章 “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市容、景观建设和管理工作,以“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为目标。
一、户外广告(非广告设施)管理
严格按照《上海市户外广告阵地规划》要求编制《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方案》,全面规范本市控制区、展示区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提升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整体水平。出台《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公共阵地使用权拍卖、招标管理办法》,规范本市公共阵地户外广告设置工作。根据《上海市户外非广告设施管理办法》(拟)等相关法规规定,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从安全、美观、与周边环境协调等方面全面加强对本市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的设置管理。
二、市容景观设施建设和管理
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市容景观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明确发展方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景观体系,充分展现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丰富市民及游客的文化生活内容,促进城市商业、旅游的发展。对城市景观灯光亮度与色彩进行科学配置,提高控制技术水平,全面减少光污染,达到节能、环保要求。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景观建设与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努力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市容景观,既要整体提景观建设和管理水平,又要着力解决关系到市民切身利益的市容景观问题。要结合上海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建设热点、建筑特点,以现有广告设施和景观灯光为基础,按照重点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加快建立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市容景观建设和管理体系,实现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匹配。
一、市容建设和管理
1、研究制定《建筑立面景观设置技术导则》,加大整治力度,规范建筑立面设施和景观围墙的设置和管理。
2、以环境协调和安全要求为核心,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以环境协调和安全要求为政府、社会单位工作目标统一的突破口,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行业组织建设力度、加强和行业的互动(培训、宣传等),推广安全工艺,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3、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推进整治和建设工作、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加以解决。
二、户外广告(非广告设施)管理
1、根据《
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户外广告阵地规划》的规定,编制《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方案》,并按《设置方案》设置本市户外广告设施,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2、全面启动和实施本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公共阵地使用权拍卖、招标工作。改变现有部分公共阵地使用权垄断的现象,提升公共阵地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品质。使公共阵地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真正实现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3、加强对户外广告(非广告)设施使用材料、光源和设施结构上的技术推进,使其成为上海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4、督促、指导各区管理部门做好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的安全设置和安全检测工作。
三、景观灯光建设和管理
1、推进景观灯光建设 “三同时”,即景观灯光设施与主体建构筑物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市容管理部门参与设计方案评审和工程验收。项目建设资金应包括景观灯光建设费用。
2、协调有关部门,对重点地区实行景观电价,对连入市、区控制中心的景观灯光设施,由市市容管理部门与市电力公司提出方案,报市政府确认,给予电价优惠。
3、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在城市景观照明设施升级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对光污染的控制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力度,逐步推广节能型灯具,使景观灯光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工作
景观建设和管理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来支撑,根据《
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城市容貌标准规定》,制订《上海市景观灯光设置和管理办法》、《上海市户外非广告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公共阵地使用权拍卖、招标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店招店牌机构设计与安装标准》、《《建筑立面景观设置技术导则》等标准体系。协调好综合管理与专业执法的工作衔接。建立日常工作沟通机制,以及情况通报制度。
二、提高科研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组织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景观课题研究,集思广益。建立景观学科带头人队伍,加快市容景观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
三、加强社会宣传和公众参与
结合行业特点,采取多样形式,大力宣传户外广告(非广告设施)和景观灯光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广大市民带来的现实利益。要借助大众媒体,播放相关宣传广告、节目、专题片等,着力提高广大市民的景观意识,积极引导市民参与、配合景观建设。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政策制订的公开征求意见、价格听证、规划公示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单位和公众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完善投诉监督和热线服务,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形成市民投诉监督、舆论监督与自我监督的有机结合。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宣传教育中心“十二五”规划(市绿化和市容宣传教育中心)
一、宣教中心概况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宣传教育中心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具体承担全市绿化林业、市容环卫、城管执法行业的社会宣传及对公众的绿化、市容环境意识教育的各项职能,包括依托新闻媒体进行绿化、市容环境的业务宣传和意识教育,利用各种宣传教育的载体和手段,对市民开展绿化、市容环境意识的长效宣传和教育。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宣教中心充分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紧紧依靠全行业的协调配合,围绕局中心工作,紧密配合本行业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工程,服务全局,服务基层,建立和完善宣教网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围绕局中心工作组织实施社会宣传,重点做好行业重大活动的宣传策划实施。充分借助社会宣传报道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平台,广泛发动全市市民、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支持城市管理和环境整治,提高市民群众的环境公德意识。配合市容环卫、城管执法局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好日常信息收集、新闻发布、媒体联络、新闻发布及通气会等具体工作。做好行业的宣传报道工作。对内则积极与各相关处室、各直属单位、区局以及作业单位建立长期的沟通联系,主动收集新闻线索,确保信息源的畅通。及时收集整理报道情况,配合舆情分析工作。
(二)行业活动影像资料的收集及专题片的拍摄制作。负责行业宣传教育影像资料和专题电视片的拍摄、编辑、制作和局重大活动影像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利用。近年来为配合局迎博办博等中心工作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2009年为配合世博员工轮训工作,拍摄制作了《迎世博窗口服务行业员工培训录像》,2010年拍摄制作反映世博园区绿地公园片区广大职工奉献世博的纪录片《光荣的使命 永远的记忆--世博园区绿地公园片区奉献世博纪实》,同年还精心制作了上海参加台湾花博会的宣传片《花海拥浦江 绿地偕申城》,2011年为迎接建党90周年拍摄制作了展示绿化和市容局系统优秀党员风采的报告片《光荣与承诺》等,为局业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三)组织行业宣传和志愿者活动。以创建文明行业为抓手,以组织各类社会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加强环境公德意识宣传,注重行业与社会互动。负责行业相关宣传教育用品的设计、制作和发放。自1996年首次与团市委联合举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5届,这一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全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品牌传统项目。以“百万学生千支队、清洁城市我动手”为主题的“小公民保洁队”活动,自1997年至今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有效推动了中小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的培养。近年来,根据局业务工作的需要,中心配合相关单位深入社区,开展了有关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等宣传活动。
(四)《上海市容》的编辑、发行。《上海市容》自2001年5月份创刊以来,一共出版了56期。作为行业刊物,在发行方面继续扩大读者群,增加社会影响。
三、“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加快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上海市绿化市容“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结合宣教中心工作性质和发展需要,制定如下规划发展目标。
(一)完善绿化市容社会宣传工作机制,围绕市民关心的绿化、林业、市容、环卫以及城管执法重点和中心工作,开展有声有色的新闻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中心优势,加强同媒体的沟通合作,有效借助媒体力量,提高绿化和市容管理系统的公信力和亲和力。配合局相关部门做好新闻信息发布等各项具体工作,协助社会宣传处加强舆情监测,规范舆情监督整改,建立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积极有效引导舆论。在本市相关媒体开设绿化市容城管专版、专栏,继续办好《上海市容》(双月刊)等固定宣传阵地,整合资源,加强绿化林业、市容环卫、城管执法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以创建文明行业为抓手,以公益活动为载体,配合局做好全市性大型绿化林业、市容环卫和城管执法的宣教活动的相关工作,提升行业形象。按照市和局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各类社会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巩固和扩大志愿者队伍,引导社会公众对绿化和市容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加强和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如市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市作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环保局等,组织策划好项目,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宣教活动。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精心培育和大力宣传绿化和市容行业各类先进典型和品牌,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树立绿化市容行业的良好形象,提升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发挥中心影视优势的作用,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为局主体工作服务。组织拍摄反映局职能、概况、队伍建设等大型电视专题片。反映业务工作的专题片、汇报片等,做好局重要会议、重大工作(活动)、重点工程的影视资料的摄制工作,同时继续为绿化林业、市容环卫和城管执法系统各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拟成立媒体资源管理中心。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媒体资源管理的需要,做到对媒体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多年来中心积累的大量影像资料、图文素材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以满足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中心拟成立媒体资源管理中心(MRC),以实现中心作为局媒体资源数据库的作用。媒体资源管理中心(MRC)可以按照前期拍摄以及编辑完成的专题片、影像素材、图文资料等的收集需要,进行分类管理,便于今后查询、使用,起到对原有素材的再利用和增值。
宣教中心目前有设备:摄像机4台(其中一台是小型手提式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3套。由于使用率比较高,部分设备已趋老化。据悉,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上海电视台在2010年起,视频播出系统、电视摄录设备将逐步更换为高清系统。为适应未来影像发展趋势,根据局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要求,以及跟电视台摄录播出设备相配套的需要,中心拟在“十二五”期间添置一套索尼HDW - 数字高清摄录系统,并根据设备老化和技术更新换代的要求添置部分设备。
上海市绿化市容“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市绿化和市容信息中心)
“十一五”期间,按照市委、市府的要求,上海绿化、林业、市容景观、环境卫生和城管执法行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原绿化局和原市容局整合后,成立了新的工作机构,全局上下按照“人员整合、思想融合、工作磨合”的要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全力推进迎世博各项任务,着力破解市容环境难题顽症,努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推动绿化林业、市容环卫和城管执法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绿化和市容信息化是“数字上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本市绿化、林业、市容环境卫生和城管执法行业高效、透明管理的技术支持和基本保障。“十二五”期间是本市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提升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绿化和市容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制定和实施绿化和市容信息化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提升监管效能、推进科技兴绿、引领绿化和市容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支撑能力强、信息资源优势明显的城市管理新路,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国家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以及本市深入实施“数字上海”主战略的总体部署,编制《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十二”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绿化和市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据不完全统计,原绿化局和原市容局信息化投入约为9000万元左右,信息化项目数15个,覆盖了大部分的行业,通过高强度、持续性的投入,各个方面成效显著。一是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我局绿化、林业和环卫基础设施基础数据的统计周期缩短到实时,统计精度大幅度提高而且数据客观可靠。二是有力地促进政务信息公开。目前我局网站的访问量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仅次于市公安局名列全市第二。市民或者企业可以通过网站基本了解我局的业务情况,部分业务可以实现网上办理。三是有效地增强了监管。通过使用无线通讯、视频、GPS、RS和GIS等技术以及综合性的集成,逐步适应了城市管理中要求的全覆盖无盲点的要求,使得原先靠人工难以实现的监管盲区,通过科技装备实现了7*24小时的全方位监管。四是加强了部门间协同能力。当前,我们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解决了市区之间的协同能力,尤其是在数据采集、分析,分级审批等方面,效果显著,
(一)现状
1、建设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2009年6月,我局率先在全市建成了委办级的基于政务外网的“绿化和市容”虚拟专网,网络覆盖了局机关以及直属单位和全市区县绿化市容、城管执法和林业管理部门的89个节点,形成了以胶州路和铜仁路机房为主节点,20个直属单位和87个区县管理部门为分节点的骨干网络,全系统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互联互通(见图一);根据公务网的接入要求,在原有二个局的公务网基础上建立了胶州路公务网机房和铜仁路公务网机房,每个机房都配备了相关设备,并通过公务网接入评审验收。根据市保密办要求,目前正在进行了公务网分级保护方案评审和改造。同时,覆盖全局所有直属单位和54家区县管理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整合也已经完成,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和管理规定的执行,提高了视频会议系统的质量,减少了参会人员的往返消费,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会议支出成本。
2、建立了较为有效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一是“无纸化”办公已经在全局系统普及。自2008年全面实现单轨制电子化传输,扩大电子印章系统在全系统的应用范围,实现了全系统“无纸化”办公以来,公文流转、电子签章、会议通知等各个功能模块运行稳定,全行业各级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实现了全流转过程的电子化;二是信息共享平台信息丰富。信息共享平台BizShare集成了文字、照片和视频于一体,并作为绿化和市容系统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门户,为提高绿化林业的行政效能,实现信息共享发挥了作用;三是绿化和市容门户网站整合发布。2009年1月,在保留原两局网站部分版面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开发了新版的绿化和市容门户网站。使得我局的对外信息公开和发布渠道以崭新的方式,向社会开放。我局网站的建设得到了市门户网站管理部门的好评。2009年,局网站的信息发布数量达到3万余条,在全市委办局政府网站中排名第二位,访问量达到2145万余人次,在全市位于前列。
3、应用系统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绿化和市容信息化投入不断增加,建成了一批成效明显,影响巨大的信息化项目。在绿化林业方面。绿化林业专业网格化系统基本建成,通过建立绿地、林地、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事部件体系,形成发现问题、指挥、处置和监督渠道的网格化管理。绿化林业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全市绿化林业资源整合的一个基础数据库,集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我局每年都通过该系统来获取全市绿化林业数据,作为进行执法监督的有力依据。同时野生动植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木材许可证管理系统及防汛防台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为提高相应业务工作效率,提高管理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市容环境卫生方面。开发完成了市容城管投诉系统、环卫基础设施系统、生活垃圾称重系统和渣土网上申报系统的信息化项目,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实际作用,尤其是生活垃圾称重系统,作为全市生活垃圾运输和处置依据,已经在全市所有21座中转站和11个处置场所安装,基本实现了计量全覆盖。在城管执法方面。开发了执法勤务系统,作为全市城管标准的执法程序,目前在卢湾和黄埔两区进行试点推广。
4、信息化服务渠道初步形成。2005年投入运行的“一门式”的绿化林业行政许可受理系统提供了市区二级受理和审批的管理功能,在市局和区县的受理窗口实现了“一门式”的受理。整个行业56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通过规范的许可流程进行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办理时限监控和提醒功能,而且具有市对区和监察效能监控的功能。目前,正在将市容环卫行业的11项行政许可进行梳理,逐步实现上网受理;一线式”的投诉受理系统集受理信息处理、督办、分析于一体,并与110报警电话和12319热线连接,将各类投诉内容根据职责分工,分送各有关职能部门处理后,反馈投诉者进行意见反馈。该系统自2005年运行以来,已在各区县和相关部门进行使用,实现了全行业绿化林业投诉受理信息的网上共享和信息分析功能。
5、信息化环境逐步优化。近年来,我局信息化环境的优化为电子政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信息化标准和管理规范性文件。近年来,我局信息化环境的优化为电子政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建立“绿化林业专网”前首先颁布了《上海市绿化林业系统局域网及“绿化林业专网”建设技术导则》和《上海市绿化林业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管理规定》,在系统内各单位网络连通及应用系统基本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颁发了《上海市绿化局关于加强计算机网络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全市各级绿化林业管理部门都按照规范进行了计算机网络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障了全行业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另外,为了保证全市绿化林业核查所建立的“3S”信息管理系统的长期运行维护、绿化林业信息在全行业的共享和交换,制定并颁布了《上海市绿化林业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和《上海市绿化林业“3S”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其中《上海市绿化林业信息获取及分类编码标准》已作为地方标准颁布。这些规范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为信息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稳步推进。首先是抓“领导意识”,2006年,组织局各单位负责同志参加CIO培训,提高领导的信息化意识,为顺利推进信息化工作提供领导基础。其次是抓“三支队伍”,建立了网络管理员,信息报送员和系统操作员三支队伍,形成了定期培训机制,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使之成为日常工作的骨干力量;第三是普及基础知识,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
世博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局信息化建设上新台阶.按照市委市府的要求,为确保世博会期间“整洁、有序、美观、平稳”的市容环境,对世博保障核心区域和重点区域的绿化、林业、市容、环卫和城管等方面的综合处置和应急指挥,建成了绿化市容数字指挥中心,整合了包括绿化专业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二十二个应用系统、对各种案件进行督办指挥,对重大活动进行指挥保障,从而开创了绿化市容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先河。目前,数字指挥中心运行良好,截止2010年12月底,已经累计处置了各类案件89455件。
总体来讲,“十一五”期间,我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全局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统一标准和统一平台,应用系统大幅度促进了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的提升,电子政务框价体系基本建立,信息化建设绩效处于全市委办局的前列。
(二)存在问题
1、绿化林业和市容环卫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局内部存在数字鸿沟。由于资金投入的原因,绿化林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规划统筹能力、系统规模、应用水平和信息化意识均优于市容环卫行业,这样导致我局内部的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的均衡程度需要得到重点关注。
2、原有部分信息系统建设分散,难以发挥集约化优势和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共享是信息化的核心,但是由于规划滞后的原因,部分系统的建设未考虑到与其他系统的关联,导致相关系统之间的运行独立,数据分割,信息共享难以实现,部门协同能力较弱,客观上影响了的信息系统综合优势的发挥。
3、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关键在于统筹能力和协调力度,只有主要领导重视了,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单位信息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组织保障不力,推进力度较弱。有些部门就算建成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也很差,甚至成为了仅供参观的“摆设”
4、区县信息化管理机构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尚待加强。目前,区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部门建设还不健全,据统计仅有少数的区县管理部门设有信息中心,部分区县甚至没有兼职的信息技术人员。同时,行业内懂技术懂管理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人才匮乏,缺乏长效的培训提高机制。因此,总体来讲,我局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形势分析
(一)新一轮城乡发展的目标
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四港三网三体系”网络框架;基本建成相对独立的郊区新城基础设施框架;实现中心城区与新城,新城与新城之间顺畅、便利的交通连接,以及公共服务的无缝衔接。推进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无阻沟通,实现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和服务周边功能的大幅提升。
加快建设体制协调、运作高效、方式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智能化及智能交通建设,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覆盖全市范围和城市管理各专业领域,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法制化发展;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实现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建立健全针对各类自然灾害、反恐防恐,以及各类群体性事件城市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初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市框架。加快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和城市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完成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各项指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初步建成3-4个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郊区新城以及10个新市镇,形成一个中心城区、多个郊区新城所组成的多心、多层、多节点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新格局。
(二)行业发展需求
绿化行业:“十二五”期间要抓住创建生态型城市的机遇,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目标,积极应对城市绿化建设面临的土地、资金、动拆迁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充分利用旧区改造、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程建设、新城区开发等机遇,在稳步增加绿化面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空间绿化,突破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瓶颈,完善和优化绿地结构,大幅提高绿地质量和品质,提升绿化功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对生态人居环境的需求。具体目标是,参照《上海市绿化系统实施规划(2008-2015年)》,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完善绿化空间结构,推进绿楔建设,基本消除中心城区公园绿地500服务半径盲区,外环线内500米服务半径盲区控制在2%以内,重点突出绿地服务功能的提升,有效提升城市绿地品质。绿化覆盖率达到39%,绿地率达到3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5平方米/人;绿化建设基本遵循现行绿化系统规划的“环、楔、廊、园、林”绿化系统结构,将非城市化地区划出后,形成“一环四楔多园”的绿化建设布局结构,新建绿地4692.85公顷。
林业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土地资源约束,“十二五”期间,本市林业工作的重点将逐步由建设转入管理,林业发展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主要规划目标如下:一是全市新建林地20万亩,改建林地20万亩,完成“四旁”绿化500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林木绿化率达到18%;二是受保护管理的基础生态空间达到1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64%(目前约7.64%)。上海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持稳定数量增加。自然湿地圈围速度要低于自然年增长速率1-2个百分点,自然湿地保护率从“十一五”规划的25%提高到30%。综合物种指数从目前的≥0.4提高到≥0.5。三是建立完善以现代智能化为重点的森林防火监测体系、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体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初步建立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体系。
市容环卫行业: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主线,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全程管理力度,完善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环境卫生法规体系,初步建成与城市现代化相适应的合理有序、节能环保的固体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置系统,建立制度完善、运作有效、社会参与的废弃物管理体系;规范城市保洁行业管理,提高城市道路、水域及公共场所的保洁服务水平,加强环卫公共设施建设与服务管理,建立集管理、作业、执法、宣传为一体的城市保洁综合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环卫行业改革,统筹城乡环卫发展,建设依法行政、调控有方、监管有力、运行有序的政府监管与服务体系;争取到2015年,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先进水平。具体指标为“生活垃圾减量化率:2%-3%;生活垃圾无害化率:90%;生活垃圾运输车辆滴漏控制率:100%;道路洁净指数;I≤0.6(待定)、机动车辆车容车貌优良率:90%;(待定)中心城区公厕4座/平方公里;新城、新市镇2-3座/平方公里;公厕服务点指标:中心城区250米内找到公厕;全市水面环境质量优良率:80%。
市容景观行业:“十二五”期间,注重世博会对市容景观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市容景观建设和管理的“巩固、维护、发展、提升”为重点,优化各区域市容环境规划建设,基本解决市容环境问题顽症,进一步完善市容景观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市容管理公众参与度,将市容景观建设管理从以往的“整治”向“共治”、“自治”方向发展,形成以区(县)为核心,以街道(镇)为细胞的市容环境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市容景观建设。具体目标如下:1、以未覆盖的区域和项目为重点,城镇化地区实现“三区”建设100%达标;2、进一步深化责任区管理,行业深化以铁路、机场、码头等区域责任单位为主,基本实现100%达标;郊区深化以“十一五”期间未达标的93个街道(镇)为主,基本实现100%达标;3、基本解决市容环境完整问题。其中,乱设摊聚集点控制在50个左右;中心城区“三乱”现象在规定时间内基本杜绝;4、本市景观灯光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准,具有特点鲜明、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特征,符合国际大都市形象,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光彩。5户外广告、招牌达到整体布局合理,设置规范有序,符合区域功能,特点鲜明突出的目标。
城管执法行业:“十二五”期间,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原则,努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初步构筑起具备法制化、规范化、人性化、信息化、长效化特征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充分依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城管执法合力,努力实现执法范围全覆盖、协调机制全方位、执法形式全过程,队伍建设正规化、工作方式规范化、执法装备现代化,提升为民服务能级,着力提高上海城管执法的社会认可度、公众满意度。
(三)信息化发展需求
网络建设方面:我局现有信息系统在2005年建成后,应用系统不断增加,使用人员数亦同步得以增长。原有网络系统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已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铜仁路目前只有一台单处理引擎的网络核心交换机,系统的冗余能力较弱,其次铜仁路目前没有统一的数据存储系统,各业务数据分散保存在各服务器内,不便于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利用;第三在使用政务网统一互联网出口后,病毒和恶意攻击的潜在风险加大,服务器群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第四,在关键区域与位置需要部署高等级的安全设备,制定全局安全策略,与安全管理相结合,提升网络整体安全性。
因此,为全面提升我局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投入,依托市政务外网以及运营商提供的Internet专线,建成具有高度冗余性,可靠性以及扩展性的网络系统,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传输平台,并能够支持文本、语音、图像传输,具有组播、QoS保障等多种特性,能够承载基于TCP/IP的多种网络应用与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