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进一步提高道路保洁标准
全部道路按一级道路保洁要求实施管理,自5:00至24:00路面上的塑料袋、50平方厘米以上的废纸或各类包装物自产生起应在15分钟之内被清除。中心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85%、道路冲洗率达75%。
2.设备建设任务
道路清扫保洁车辆配置和作业范围从主干道向次干道全覆盖方向发展,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清扫保洁质量,推广应用具有垃圾、污水收集,洗扫功能结合,无扬尘污染的清洗扫路车。
扫路机
扫路车(机)分为在通用底盘上改装的扫路车、专用底盘扫路机、手推式扫路机等主要类型。本规划所配置的是通用底盘扫路车和专用底盘扫路机两种类型。根据道路清扫长度预测和扫路车作业能力分析,“十二五”期末全市共需配置扫路车(机)1100辆。
通过对车辆配置数、拥有数和使用年限分析测算,“十二五”期间共新增、更新扫路车(机)970辆。
清洗、洗扫车
清洗、洗扫车指小流量、高压力的清洗车和高压清洗、扫吸回收的洗扫车。根据道路清洗长度预测和扫路车作业能力分析,“十二五”期末全市共需配置清洗、洗扫车530辆。
通过对车辆配置数、拥有数和使用年限分析测算,“十二五”期间共新增、更新清洗、洗扫车420辆。
(二)机动车车容保洁管理
1.环卫车辆服务单位标准化创建全面达标
按照“完善基础资料、规范作业流程、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评价体系”的规范化作业要求,制定垃圾清运车、道路清扫车、清洗车、粪车作业规程,车辆单位严格落实车容保洁制度、车容保洁设备、车容保洁措施,巩固环卫车辆服务单位规范化建设成果,车容整洁率达到95%。设施设备达到标准化要求。企业内部管理全部完成贯标(ISO9000等标准)。通过规范作业流程、提高环卫从业人员素质、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率、加强垃圾车滴漏治理等措施,有效减少市容环卫作业车辆不洁等引起扰民现象。
2.完善社会车辆管理体系。
加强行业监管,编制可操作性强的《清洗场站设置规范》和《清洗场站从业人员服务规范》,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清洗场站备案。对已备案的清洗场站加强监管,备案清洗场整洁率要达到90%以上。推进城市车辆清洗保洁网点的形成。城市新建或改建停车场、大型居住区、车站、港口、机场时,机动车清洗站应作为市容环境卫生配套设施统一规划与实施;小型机动车清洗站可附设在垃圾中转站、小区、停车场、加油站等设施内;制定散布于马路上占道洗车的洗车摊整治计划,对马路洗车摊安排入场或加以规范引导。
洗车工艺逐步向采用无水、微水等节能环保型工艺为主、有水循环洗车为辅的方向发展。提倡沿街清洗场站配置无水、微水洗车设备,拥有十辆车以上的车辆单位配置循环水洗车装置。
3.建设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大力推广循环水洗车。全市选定500家拥有10辆以上车辆的单位安装循环水洗车设备,所需费用由市政府补贴。
更换后装压缩式垃圾车及拉臂车箱体密封条,保证垃圾运输车辆密闭性。
(三)公共厕所
“十二五”期间公厕布局主要遵循以社会公厕开放为主,以环卫新建公厕为辅的原则,增加社会公厕开放的数量,弥补环卫公厕的不足。
1.加强环卫公厕建设
中心城区及郊区城市化地区,主要遵循以社会公厕开放为主,以环卫新建公厕为辅的原则,增加社会公厕开放的数量,弥补环卫公厕的不足。公厕新建重点应向旧区改造、新区开发(如原南汇并入浦东后开发的区域),市府重大工程:如世博园区、航运中心、P+R停车场以及列入市府的经济房板块周边等倾斜,并根据其面积及人流量等情况,做到合理布局。郊区公厕新建,应根据人口密度,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合理布局。
合理调整公厕设置等级结构,提高一、二类公厕等级比例。中心城区及新城、新市镇侧重以一类为主,郊区中心村以二类为主。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大多数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除浦东)已难选址新建公厕,新建公厕主要由新开发区域的配套建设完成,本规划在此不予列出。综上所述,本规划中预计能够选址新建的公共厕所约100座左右,其他均为附建或开发配套建设。
2.社会公厕开放进一步深化
对已实现对外开放的社会公厕的保洁管理进行指导与监督,并纳入市容环境卫生的考核范围,对未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公厕,积极引导,加大宣传,并给予政策支持,以推动公厕对外开放。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出台相应的规章,对公厕的保洁服务规范、设施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标识及标牌的要求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同时统一制定相应的告示牌,对社会进行告示。
“十二五”期间新增社会公厕开放的重点为郊区,全市增加社会公厕对外开放不少于500座。
3.巩固和提高公共厕所服务能级
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所需的公厕设施设备、无障碍设施完善、导向标志设置规范等文明公厕的创建以及公厕管理体制的实施,巩固和全面提高城市公厕设施保洁管理水平,使公共厕所窗口服务达标。提高公厕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全市快速、高效的公厕移动保障体系,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保障拉臂式厕所,满足短时应急保障需求。
4.设置公共厕所导向标志
按照市局《关于统一规范设置本市公厕标志和公厕导向标志的通知》的要求规范公共厕所导向标志。对公厕新建、改建、拆除等信息及时进行更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四)市容环境质量监测
1.明确监测职能,理顺监测管理体制
明确监测职能以及相对应的监测项目,实现对市容和绿化等市容环境项目的监测职能,并给与匹配的权利;同时,监测平台、数据库、车辆装备等硬件建设相应跟进。
打造市、区县、街镇和市场各级监测管理链,理顺市区两级质监管理体制,使监测中心对各区质监部门具有管理职能;加速推进质监工作,使各质监部门能为绿化市容等相关部门提供市容环境质量问题的动态数据;打破区级质监部门存在的区域保护思想,提升联合检查效果。
2.质量监测作业要求
(1)巡查方案精细化
Ø不断研究和细化市容环境卫生质量考评办法,根据市民对市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考评项目;
Ø采用多时段、多样性的样本抽取方式,将市、区县、街镇三级质监系统的样本数据纳入统一的监测范围,扩大样本总量,减少因时段和主观抽样造成的样本代表性误差。
Ø加快建设并不断扩大、更新质监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采用计算机随机抽样方式,减少主观随意性偏差。
Ø加大对横向部门检查、监测方式方法的关注,整合中介机构等资源,对市容市貌、城管执法、绿化养护、附属设施、城市家具等整改效能较低的城市部件进行阶段性抽查,实施对大市容范畴内缺陷问题的监管职能。
Ø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每年市质监中心抽查各类样本总计10万个,区质监相关管理部门抽查各类样本总计60万个,全年累计抽查70万个样本。
(2)监测人员规范化
Ø建立监测人员规范化管理机制,规范巡查人员监测方式、方法和手段,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
Ø建立相关考评机制,跟踪检查、即时考评监测中各个环节进行,及时提出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规范监测流程;
Ø定期分析规范化情况,向巡查人员提出合理性评价与建议,便于巡查人员及时补救、修正监测中的问题;
Ø即刻整改巡查中发现的较严重问题,发现弄虚作假等严重违规现象应启动诫勉机制。
(3)监测配置科技化
Ø加快对市容环境监测工具、设施设备的研究,增加市容环境监测车辆、设备和仪器的投入,以提高市容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效率;
Ø加强对污染源监测仪器的研究和应用,监测时通过对污染物或者其相关物质成分的浓度测量,科学、直观的反映污染程度,增加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
Ø统一配备具有综合采集样本、即时传输和无线上网等功能的市容环境监测专用车辆,满足科学样本采集,高速信息传输和基础数据分析等要求。
(4)评估评价深层化
Ø加快各类市容环境大类项目相关指数的研究,为管理和监测提供科学、统一、规范的依据;
Ø加强对各区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掌握管理面上工作动态,实事求是的评估各区市容环境相关管理工作;
Ø引进市民问卷调查,增加市民对市容环境的评价部分,更全面地进行年度区域评价。
Ø采用新的监测方式并使用监测数据对市容环境质量做出评价评估。
Ø赋予市容环境质量监测评估评价的权威性,使做出的监测数据的评价评估具备一定的管理效能。
(5)督办修复强制化
Ø设置和完善市、区、街道、市场主体四级督办修复功能;
Ø建立非政府性的市容环境管理体系,对监管范围内问题实行函告制度及媒体曝光制度;
Ø更改和完善及时修复市容环境缺陷和问题的还分制度;
Ø督办市容环境缺陷整改率达到98%以上;
Ø建立市容环境检查项目的代为整改方案,增加督办效能。
3. 建设任务
(1)人员培养
“十二五”期间需培养20名督导员、20名监测员、20名分析师、10名科研员。
(2)平台建设整合
依托区县网格化力量和社会中介机构,打造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市容环境质量监测检测体系。
(3)监察设备建设
全市现有的市容环境监测车辆主要为一些普通车辆加装摄像头改造而成,型号繁杂、功能单一,对于日常监测、相应和处置突发事件都存在缺陷,无法满足未来市容环境监测的工作需要。
理想中的市容环境质监车辆不仅是一种代步和采集工具,它将作为移动指挥控制中心和移动监测实验室活跃在市容环境监测工作的第一线。这种多功能的监测车辆将集数字信息采集、卫星定位系统、高空眺望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数据图像传输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现场监测评估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统一指挥调度系统、多向视频会议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的集合体。现在市场上并无现成的产品可供选择,部分前沿技术和多系统间的整合都是需要攻关的对象。
对于整车的设计可以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确定车辆底盘型号,改装车体空间布局,使车辆基本定型;第二阶段,设备系统略缩化处理,部分部件按照移动实验室和指挥车的构想重新设计;第三阶段,多系统整合。
“十二五”期间,配备8辆市容环境监测车,另每个区配备2辆,浦东新区配备4辆,共计46辆。
(五)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中层干部培训,围绕如何更好更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积极开展素质和能力培训;二是要加强中层干部交流力度,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为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组织职工开展有益的活动,参加各种学习培训,逐步打造出一支5名业务管理领军人物、20名市容环境分析师和若干名工程师组成的管理型、专业型的干部队伍;四是要建立健全人才的评价、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行岗位竞聘制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总之,“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以区县质监的网格化力量和社会中介机构为强大依托,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促进人才流量,提高整体利用效率,打造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市容环境质量监测检查的人才队伍,为环卫行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四章 重点项目与投资
(一)重点建设项目
1.道路保洁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新增、更新扫路车(机)970辆。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新增、更新清洗、洗扫车420辆。
2.车容保洁
“十二五”期间在全市500家拥有10辆车以上的单位中安装循环水洗车设备,设备费用采用政府补贴的形式。
每年更换1500辆后装压缩式垃圾车及1700个拉臂车箱体的密封条。
3.公共厕所项目
新建环卫公厕100座,增加社会公厕对外开放500座。
4.市容环境质量监测车
市级质监分8个现场组,预计配备8辆市容环境监测车,每个区质监配备2辆,浦东新区配备4辆,共计46辆。
5.市容环境监测平台
(1)所需硬件部分
Ø服务器:作为域服务器使用,搭建组群;
Ø交换机:更新现有网络设备;
Ø其他附属设备:UPS、LCD和机架等;
Ø笔记本电脑:维持现场检查组进行现场监测分析和数据传输;
ØPDA:鉴于各区对质监工作逐渐重视,全市质监队伍不断扩大, 对PDA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
ØGPS:车载GPS定位器或相类似功能的定位装置;
Ø数码相机:现场检查组采集监测图像资料的必要工具;
Ø车载监控:日常巡查中采集区域环境状况的动态影像。
(2)所需软件部分
ØWindows Server 2003中文企业版:搭建企业版系统软件集群;
Ø电子地图: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专用电子地图,并确定相应图层的部件结构和数据更新维护;
Ø其他系统软件:磁盘阵列、安全测评费和运行维护费用等。
(二)投资估算
表7 公共厕所投资估算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数量(座)
| 总投资
(万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1
| 环卫公厕新建
| 100
| 5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区财政
|
2
| 社会公厕对外开放
| 500
| 5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市区两级财政
|
| 合计
| 600
| 10000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
表8 环卫装备投资估算表
序
号
| 设备名称
| 数量(辆)
| 平均
单价
(万元)
| 总投资
(万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1
| 扫路车(机)
| 970
| 50
| 48500
| 6500
| 7500
| 9500
| 11500
| 13500
| 区财政
|
2
| 清洗、洗扫车
| 420
| 60
| 25200
| 3600
| 4800
| 5400
| 5400
| 6000
| 区财政
|
3
| 市容环境监测车
| 46
| 25
| 1150
| 250
| 250
| 250
| 225
| 175
| 市财政
|
4
| 市容环境监测平台
| -
| -
| 275
| 200
| 75
|
|
|
| 市财政
|
5
| 后装压缩车密封条
| 22500
| 0.1
| 2250
| 450
| 450
| 450
| 450
| 450
| 市财政
|
6
| 拉臂箱体密封条
| 25500
| 0.1
| 2550
| 510
| 510
| 510
| 510
| 510
| 市财政
|
7
| 循环水洗车设备
| 500
| 5
| 2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市政府
|
| 合计
| -
| -
| 82425
| 12010
| 14085
| 16610
| 18585
| 21135
|
|
注:密封条每年更换3次。
表9 环卫管理投资估算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总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
1
| 监测信息化平台管理
| 250
| 市财政
|
2
| 道路保洁车辆GPS管理
| 50
| 市财政
|
3
| 监测作业人员培训
| 150
| 市财政
|
| 合计
| 450
|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法规政策
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城市保洁系统的全面管理,通过建立道路保洁管理、执法、宣传、作业责任主体问责制度,修改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规定;完善道路保洁、车容车貌、公共厕所、市容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标准,明确社会各方在城区保洁、公厕建设与服务等环卫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市民的消费行为和政府的管理行为。
(2)体制机制
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管理职能属地化要求,落实区域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阶段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协调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进一步深化改革现有的环卫管理体制,加大市级的指导与协调作用,明确监测中心的管理职能和范围,加强调查研究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实现市容环境质量监测规范化。
(3)经济
加强市级公共财政对市容环境质量监测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推进环卫市场化,规范道路保洁作业单位、车辆清洗站等的运营和其它作业服务市场,允许和鼓励各种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环卫管理,力求建立起以公告财政为主导和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市场化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保证环卫设施的投入及后续管理费用。制订和颁布相关政府补贴政策,促进社会公厕开放、引导车辆清洗向正规化、节能节水方向发展。
(4)科技、培训
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监测数字化系统,完善行业专业基础数据库,大力推进市容环卫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社会力量开展道路保洁、市容环境质量监测等技术研究,提高保洁、管理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强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以环卫科技成果作为支持,保证市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5)宣传激励
公众与政府管理者换位思考,不但可提高公众参与、配合城市管理程度,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还可提高政府的人性化服务水平,形成公众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互动良性循环。因此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充分掌握并利用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并加以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社区、居委等基层管理组织的配合度,以提高民众责任意识、行为规范意识;结合城市大型会展等活动,提供公众参与的合理途径,逐步提高公众参与效果。
上海市环城绿带建设管理处“十二五”规划(市环城绿带建管处)
上海市环城绿带建设管理处主要承担着环城绿带建设和管理工作,环城绿带工程自1996年启动以来,根据市府、市局对环城绿带建设目标及要求,积极协调推进环城绿带的建设管理工作,已建成绿地面积约3200公顷(总规划面积6208公顷),成为了上海一道非常靓丽的“绿色风景线”,在改善上海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外环周边市民生活质量、控制城市无限扩张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主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环城绿带建设管理处按照市局关于“建管并举”的工作要求,抓住“迎博办博”机遇,克服困难,突破瓶颈,积极研究启动环城绿带新一轮建设;同时加强协调,完善机制,努力提升环城绿带综合管理水平,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一)主要成就
1、环城绿带建设持续发展
为了加快整治外环道路周边环境,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和环城绿带总体建设计划,我处积极研究环城绿带新一轮建设推进实施方案,与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研究讨论,在实施机制、配套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推进实施方案,并于2006年全面启动建设(即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环城绿带新建绿化711公顷;宝山顾村公园一期、浦东滨江森林公园一期二个重要的“瓜”相继建成并对广大市民开放。
2、环城绿带规划管理得到加强
为了加快环城绿带建设,推动外环生态专项项目,我处会同市规土局相关业务处室,相继编制完成了《生态专项建设工程规划》和《上海市生态专项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及各区《控制性图则》。不仅有效的对原有规划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确保了绿带的可实施性,而且对环城绿带的绿地类型、总体要求、指标控制、绿地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明确,指导了绿带规划设计工作。
3、环城绿带养管水平不断提升
3.1 绿带日常养护管理机制渐趋完善。经过我处的积极协调和努力,沿线各区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落实,并与各镇、各养护单位建立了流畅的沟通渠道。
3.2 绿带养护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景观面貌逐年改善。通过开展养护技术培训,各区段养护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春景秋色”改造项目推进,对重点区段植物品种、种植密度等进行了有效的调整改造,落实了近30万平方区域进行了整改示范,成效显著。
3.3 绿带综合管理能力逐步提升。定期开展环城绿带植保网络小组活动,将绿带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高了层次;推进了绿带半专业消防队伍建设,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绿带消防技能比武,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了绿带巡查工作力度,对绿带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各区进行通报整改;绿带义务监督员队伍稳定发展。
4、环城绿带技防能力得到增强
有效开展环城绿带防火监控系统研发和建设,基本实现绿带火情和其他综防工作监测及时、程序清晰、处置专业的工作要求。防火监控小系统试点建成并形成总体布点规划,完成浦东川沙监控点的试点建设,达到预期效果,并在全线进行了部分建设,共建成监控点23个,小系统监控基本建成并试运行。同时,以全线绿带实现监控全覆盖为原则,规划布点51处监控点,并设立了申江路监控指挥中心。
5、单位内部管理水平逐年提升
5.1逐步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十一五”期间,我处相继完善了处务公开、“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等各项制度,内部管理有序,连续2年评为局级文明单位,2010年底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5.2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逐年优化。通过五年的培养,我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16人,占全处在职职工总数(22人)的73%,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人,本科以上学历达9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期间市环城绿带建设管理处在环城绿带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1、环城绿带建设进度滞后于计划目标。在外环生态专项推进中,由于我们对存在的困难估计不足,政策体系研究不够完善,相应的统筹推进机制欠缺,加之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大,动迁成本的逐年提高等主客观因素,造成外环生态专项工程滞后于计划目标。
2、环城绿带功能与景观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环城绿带建设管理工作中,缺乏对绿带综合功能发挥的长远考虑,部分临近居民区的绿地功能需要加快完善;已建成绿带的景观特色研究不深,景观体现不够明显,植物配置较为单一。
3、绿带综合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绿带的治安、防火和水域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绿带苗木抽稀调整及资产管理等制度不够健全,苗木资产监管不够规范。
二、“十二五”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期,是上海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也是绿化行业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切实维护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五年,中心城区大规模公共绿地建设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环城绿带建设作为上海“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重要的绿化工程以及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的重要绿廊,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环城绿带的逐步建成,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市民对绿地的需求日益加大,借鉴环城绿带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及早规划实施楔形绿地、郊环绿带是完善上海绿地布局,进一步改善上海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市环城绿带建设管理处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市府“十二五”规划精神为指导,顺应“低碳化绿色潮流”和后世博效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贯彻落实市绿化市容局“十二五”规划要求。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城乡一体绿化建设和管理;注重网络化和立体化发展方向;注重资源性和节约型绿化模式;注重法制化和规范化工作标准,提升绿化生态质量,拓展绿地综合功能,为建设完备的城市自然生态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
随着外环周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边市民生态环境需求的增强,我处将把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周边生活品质放在首位,继续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2、坚持管理创新,功能提升原则
充分利用各区绿带的功能定位,适时、适地的打造各自的特色;提高绿带综合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多视角、多途径、多功能推进绿带发展。
3、坚持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原则
加大科技投入,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新方式;倡导规划设计人性化,群落配置生态化,资源能源节约化,推进节约型绿化建设。
四、发展目标
(一)建设目标
根据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市绿化市容局关于“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市环城绿带建设管理处的建设目标:一是继续推进环城绿带建设,其中全面推进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建设并基本建成;二是继续推进张家浜、东沟、桃浦等楔形绿地建设;三是推进郊环绿带建设,启动郊环绿带的规划和实施性政策研究。
主要指标
到2015年,外环生态专项项目新增绿化面积约680公顷。
(二)管理目标
“十二五”期间,市环城绿带建设管理处的管理目标:一是继续加强绿带的养护管理水平,完善日常养护管理的体制机制;二是强化绿带网格化管理要求,加强绿带治安、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环境整治等综合管理措施;三是加强绿带苗木资产管理,建立抽稀苗木交易信息平台。
五、主要任务
1、继续推进环城绿带建设。加快推进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建设并基本建成,进一步强化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原有政策体系,采取“一区一议”方式帮助难度较大的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进一步加强环城绿带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要求,提高建设质量,编制完成《上海市环城绿带建设标准》和《上海市环城绿带植物景观特色研究》。
2、继续推进张家浜、东沟、桃浦等楔形绿地建设;加强政策研究,突破瓶颈,启动郊环绿带建设。
3、进一步提升环城绿带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养护管理常态化、减量化,加强日常管理和巡逻,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编制完成《环城绿带养护标准》。
4、继续提高绿带管理的科技含量,完善防火监控体系、建立绿带有害生物防控预警系统和水文天气观测系统等。
5、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继续加强人才队伍的规划和培养,稳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继续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完善和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继续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六、重点实施工程
按照市绿化市容局“十二五”规划重点实施工程相关要求,市环城绿带建设管理处将加强政策研究,全面推进外环生态专项工程、楔形绿地、郊环绿带等重点工程建设。具体如下:
1、继续加快推进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建设,并基本建成(完成建绿680公顷);建成并开放七宝文化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二期、顾村公园二期等大型休憩绿地。
2、继续推进浦东张家浜、东沟、桃浦等楔形绿地建设。
3、研究郊环绿带的实施政策,从规划控制、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争取有所突破,并启动建设。
4、完成绿带防火体系建设,形成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建立绿带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体系,深化完善各项应急预案。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建设管理。
随着外环生态专项、楔形绿地、郊环绿带等项目的推进,注重调查研究,制定积极有效的推进实施方案、措施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工程实施中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推进。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倡科技兴绿。
要加快人才队伍培养、提高绿带建设、养护管理的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争取形成一批有特色、有技术含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三)增加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
在以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参与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基础上,同步完善绿带建设资金与社会物价同步增长机制;加强和规范资金管理,建立资金使用安全监督制约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四)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挖掘环城绿带资源,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系列活动(如樱花节、自行车骑游)等形式,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绿带的建设、管理中来;精心培育和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和品牌,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提升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五)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梯队。
进一步优化单位内部的人员结构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通过岗位培训、引入人才、内部选拔等方式,让有理想、有抱负、肯干活、能干活的青年人快速成长起来,逐步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才梯队。
八、主要项目与投资估算
“十二五”主要规划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表: 公顷:亿元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
(公顷)
| 总投资(亿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备注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1
| 外环生态专项工程
| 680
| 153
| 11
| 34
| 34
| 34
| 40
| 财力
|
|
“十二五”主要规划管理类项目投资估算表:
序号
| 设备名称
| 总投资
(万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备注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1
| 防火监控系统
| 4000
| 950
| 970
| 990
| 970
| 120
|
|
|
上海动物园“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动物园)
上海动物园是集物种保护、科学研究、保护教育和文化休闲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已成为上海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场所。多年来,在促进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和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动物园紧紧抓住2010年世博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环境生态化、动物展示视线无障碍化、动物生活丰富化、科普宣传社会化”的建园理念,创建和组织开展了特色科普活动(生肖文化节、爱心之夜等),大大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内容,在全国动物园行业中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一)积极推进环境生态化建设,园容园貌焕然一新
以“环境生态化、动物展示视线无障碍化”为指导,先后完成了鸣禽、大猩猩、亚洲食草动物一期和二期、灵长二、三馆、大熊猫等展区改建,更新了动物园的基本导向标志,并随着动物园大门和园内主要道路改建的完成,动物园现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游客。
(二)建立特色动物种群,丰富动物生活内容
提高动物福利 “十一五”期间,上海动物园保持展示物种种类在420余种,动物数量在6000只(头、只)左右;完善了华南虎、金丝猴、红斑羚等圈养种群,引进了大猩猩等珍稀动物并成功繁殖;建立和完善的动物防疫预警系统,将动物总体发病率控制在18%以内,动物疾病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
(三)利用特有资源,举办特色系列科普活动,提升动物园影响力
生肖动物文化节、爱鸟周、地球日活动、双送活动、夏令营活动、爱心之夜等系列活动已成为上海动物园每年特有的固定活动日;园内16个动物饲养演示点在饲喂动物的同时讲解与动物有关的趣味知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上海动物园的趣事》、《远去的蛙鸣》(上、下册)、《动物园之友》等资料的出版,向世人讲述动物园一些幕后故事。
(四)重视网络软硬件投入,推动全园信息化建设
在市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从硬件建设着手,建设完成了环公园的光缆系统,配置了相应的工作站,并完成与公务网链接,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安全性,提高了全园的工作效率,改善了办公条件,保障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十二五”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国内形势特点。上海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等目标。在未来五年,上海将着眼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了适应这些发展要求,上海动物园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2.国际动物园发展趋势特点。从上个世纪开始,由于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巨大的消耗和无计划的自然资源的使用,导致大量物种的消失,并将更大数量的物种推到了灭绝边缘,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世界先进动物园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传统的动物大观园娱乐性功能向自然保护中心功能转变,动物园的主题是环境保护,更加注重解释生态系统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动物园工作中实践着保护的伦理道德,更加关注饲养动物的福利建设。这些变化为动物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
3.动物园自身特点 伴随着“十一五”期间大规模的旧笼舍和展区改建工作的基本结束,大规模的动物园基础建设将告一段落,动物园今后的发展重点将由过去依靠增加硬件投资改建为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软实力为主的发展模式,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动物园的创新能力,使上海动物园逐步与世界先进动物园接轨。
(二)面临挑战
1.从上海动物园的传统优势项目方面,上海动物园在国内动物园中的竞争地位在下降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动物园间交往的增多、国内很多动物园进行迁址重建或旧的动物展区改造的完成,一些动物园不论是在基础建设的硬件方面,还是在科研、保护教育等软件方面正在迎头赶上,上海动物园过去的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如何促进动物园继续向前发展,继续保持上海动物园在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成为动物园现在所面临的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2.动物园的功能定位比较模糊,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 近些年来,动物园的发展目标、方向和发展的步骤均没有系统研究和阐述,发展思路不明确,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注重动物园的娱乐性,而轻视动物园在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和保护教育的功能建设,表现在我们注重环境建设和动物展区改造,而在科学研究、保护教育等软实力方面投入明显不够,促进动物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3.动物园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创建世界先进动物园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 表现在动物园主业方面(物种保护)---动物饲养管理还处于粗放式的饲养管理模式,过于注重展示动物的种类,而轻视动物展区的设计和管理,重视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的研究和运用;科研方面,重视面向实践问题的解决,而轻视学科基础和前沿领域的研究;科普教育方面,注重科普活动的开展,轻视活动品质的提高;服务方面,注重服务的数量,而忽视服务的质量等。
4.人才培养滞后于硬件建设,动物饲养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在动物饲养管理主业方面,人才储备和培养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或老化,例如,现在饲养岗位的技师、高级技师大多数为50岁左右的老员工,知识结构已老化,很多现代动物园所应具备的动物管理技术知识要更新、学习,而新进的年轻大学生,尽管其专业为畜牧兽医专业,往往侧重于传统家畜家禽方面的学习,而缺乏有关野生动物的保护生物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却是现代动物饲养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无法形成规范性的饲养操作技术,严重制约了动物园的进一步发展。
5.动物展区的改造设计方面,过于注重动物的本身展示,隔离了动物与环境间的必然联系 动物展区的改造设计过程中,忽视动物生存环境(生态系统或生境)的展示、忽视动物所具有的生物特性的展示、忽视动物生存环境中人文文化的展示、忽视动物参观者的服务对象感受、忽视物种保护意识教育多样化的展示手段等。
6.对企业文化在推动动物园可持续性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识不足 没能把员工个人的价值观与公园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高度统一起来,文化活动的开展没能很好地与动物园的生存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行业精神没能得到凸现与提升。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 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定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以增强动物园软实力和提高动物园在行业中竞争力为主线,以“创建动物饲养管理操作技术规范、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改善科普活动品质”为重点,加快推进上海动物园由传统型(娱乐型功能)动物园向现代综合型动物园(自然保护为中心)转变,成为上海地区开展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和科普宣传的重要品牌之一。
(二)规划原则
1. 公益性原则:即动物园工作规划应体现公众性原则和有益性原则。
2. 创新性原则: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作为动物园发展的新动力点。
3. 特色性原则:即建立动物园特色文化,重点发展动物园的特色景点和特色物种种群。
4. 规范性原则: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动物饲养管理技术和服务行为。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上海动物园将逐步形成以“公益性为特征、以自然保护为主题”的动物园特色文化,通过珍稀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研究和对公众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教育,使动物园成为公众文化休闲、接受自然保护教育、践行自然保护研究和行动的场所,发挥动物园作为未来保护主义者的孵化器的功能,成为上海地区和国内外公众接受自然保护教育和践行保护行动的中心之一。在未来10-20年间,使上海动物园能够在某些领域保持在国内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并逐步与世界先进动物园接轨。
2.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动物园将着重建立两个“中心”和实现“五个”转变,即:
--物种保护:从粗放型管理模式向技术型(规范型)管理模式转变,使动物饲养管理操作科学化,保持展示物种数为420种。
--科学和保护研究:建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内容从实践应用型课题研究向实践应用型和基础前沿型课题研究并重转变,形成2-3个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物种研究领域。
--科普宣传:建立“自然保护教育中心”,从注重活动型向注重公众体验的实践区型转变,使动物园成为上海地区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接受自然保护教育的中心。
--休闲娱乐和运营:从服务的自律型向服务的规范型转变,通过4A景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公园的服务质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年游客量保持在140万左右。
--人才培养:从过去注重人才的引进向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重转变,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动物园的竞争力。
四、重点任务
(一)物种保护和种群管理
1.保持展示物种的丰富性,优先发展特色优势物种种群
保持动物展示物种种类数在450种左右,在保持传统优势物种的基础上,遵循物种保护的国内特有性、国内动物园系统中种群数量最大性和具有科研保护研究价值性(濒危物种)的原则下,选择蟒蛇或巨蜥、斑嘴鹈鹕、华南虎、白头叶猴、红斑羚、黑叶猴等特色物种为优先发展物种,在制定繁殖计划、科研计划和动物交换时应优先考虑,使其逐步成为国内不可替代的特色动物种群。同时,重点发展斑嘴环企鹅、长颈鹿、亚洲象、大羚羊、大猩猩、黑猩猩、巴西狼等珍稀动物,保持动物园动物展区的丰富性。
2.规范动物饲养管理操作技术,提高动物饲养管理水平
“十二五”期间,上海动物园在物种保护和种群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由过去的粗放式饲养管理模式向技术型(规范型)饲养管理模式转变,促进原有特色物种种群持续健康发展。通过 “重点动物饲养管理操作规范”的编制,形成日常操作技术管理流程,规范动物饲养管理操作技术;建立常规动物信息管理系统,使用SPARKS程序建立和维护圈养重点物种谱系,提高谱系管理的标准化,改善现有的物种谱系管理水平。
3.加强展区丰富化和动物行为训练工作,提高动物福利 通过展区丰富化建设和动物行为训练工作,改善动物的饲养环境,使动物表现更多的自然行为,减少动物的应激反应,全面提高动物福利水平。
4.完善动物疾病预警系统,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 通过原兽医院进行重新布局和改建,使其与现代动物园疾病防治相适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动物疾病预警系统,完善科学的检查手段,降低麻醉风险,提高动物治愈率,同时要加强重点动物种群的饲养和疾病预防、医学检查和临床研究工作,提高动物疾病防治的理论水平。
(二)科学与保护研究
1.创建动物园“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确定重点研究领域 确立以珍稀物种的繁殖生物学、小种群生物学、营养学、疾病预防等4个研究方向,着力创建“珍稀鸟类繁育中心” 和“珍稀动物种质资源库”,初步形成以斑嘴鹈鹕、华南虎等2-3个核心竞争力的科研特色领域或物种种群。通过对动物的繁殖行为研究,并结合繁殖生理学的研究,揭示动物繁殖的内在机制,为珍稀物种制定繁殖计划(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开展兽医学方面-寄生虫学及综合控制、传染病学研究:对动物园存在的各种疾病的确定、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进行系统研究。
2.明确科研技术人员的职责,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实行课题负责人制,鼓励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并将其研究成果对外发表,争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5-10篇研究性论文,其他期刊20-30篇,力争SCI所收录的论文发表数实现零的突破,发表1-2篇。
3.设立科研硬件专项基金,搭建合作研究平台 支持动物园“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的科研硬件建设,资助重点物种和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搭建技术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争取举办2-3次行业性专题研讨会议。
(三)保护教育
1.建立自然保护教育中心,整合科普教育资源
通过完善科普教育馆设施,并对馆内原展览内容调整更新,使其成为公众接受环境教育的“自然保护教育中心”,将包括电化教室、多功能会议室、资料保管室、职工阅览室、标本展示室、临时展览室(2间)等,使使其结构功能与现代动物园的保护教育功能相适应。
2.改造动物展区的科普设施,丰富科普宣传资源
“十二五”期间,增加两爬馆、鸟类、灵长类、食草类动物展区的科普设施,丰富该展区的教育资源,将全园建成科普园,倡导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生活理念。编写“二期课改”教材,使动物园真正成为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接受自然保护教育的场所。
3.举办特色主题性科普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
利用动物园的特有资源,以科普馆作为举办主题性科普活动和科普教学活动的场所,举办“爱心之夜”、地球日、生肖动物文化展(节)等特色活动;以科普小分队的形式,走向学校和社区,开展社会性“双送”科普活动,成为上海地区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一面旗帜。
4.推进岗位饲喂演示活动,使其成为动物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动物园中信息传播方式的最有效的方式是现场解说,“十二五”期间,岗位饲喂演示活动将由现在的16个岗位推广到所有岗位,所有人员将接受公共讲解的培训。解说人员既可以是员工,也可以是志愿者。
5.改善志愿者管理平台,构建特色科普团队
进一步健全志愿者招募、登记、培训与管理制度,并与上海十余所高校中的社团建立了友好联系,通过志愿者负责人联系制度的建设,在原有展区讲解的基础上,努力开辟志愿者新岗位,能够承担了科普车讲解、动物剧团、大型科普活动等任务。
(四)人才队伍培养
1.强化长效工作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把能力和业绩作为选拔、使用人才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对后备干部、中层管理人才、关键岗位、专业拔尖人才的选拔,建立公开、公正、择优的选拔聘任制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加强技工人才培训,构建优秀技工团队
要在资金、培训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技能培训、技能比武、高师带徒、岗位实践有效载体,培养一批既有较高知识层次,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等级的技工人才;要挖掘和宣传高技能人才的绝技绝招,发挥高级技师在传授技艺、名师带徒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打破用人框框,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优先引进持有“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及实践经验的技工,享有同岗待遇,鼓励技工成为一技多能的岗位优秀人才。到2015年,青年技工队伍文化层次达到大专学历,构建一支老、中、青梯次结构合理、以技师为重点、高级工为骨干、中级工为主体的技术工人队伍。
3.培育技术领军人才,建设创新型研究团队
要进一步加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培养力度,在科研经费、项目领衔、学科建设、业务进修等给予倾斜支撑;要建立一套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构建一支专业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到2015年,通过培养与引进,行业领军后备人才有1~2名左右;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6名,构建一支专业年龄梯次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团队。
(五) 信息化建设
1.构筑上海动物园综合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推进无纸化办公
在动物园原有网络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动物园管理发展实际,以需求为先导,以规范优化业务流程为主线,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全公园的办公自动化,进一步完善满足业务管理工作所需的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资源共享、电子票务管理等系统需要。
2.建立动物饲养管理信息库,提高动物饲养管理规范性水平
在原有动物饲养管理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系统,完善和改进系统功能,建立动物饲养管理信息库,更好地为动物饲养主业服务。
(六)园容园貌
“十二五”期间,动物园环境建设方面继续以“环境生态化”为指导,在保持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展现生物群落的演替景观。在动物展区的改造设计方面,不仅注重动物本身的展示,而且更加注重将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动物的生物特性、动物生存环境中人文文化、物种保护意识教育多样化等因素溶入一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展示模式。
五、重大项目
(一)动物展区改造
在动物展区的改造设计方面,更加注重动物展示与其生存环境、动物的生物特性、动物生存环境中人文文化、物种保护意识教育多样化等因素溶入一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展示模式。
1.动物饲料配制中心 现有动物饲料配送中心建筑陈旧,配置检测设备落后,且位置处在公园的中心区域,从规划角度考虑也不尽合理,拟将其迁址至外环线附近,新建饲料配送中心。饲料配送中心拟将包括粮食仓库、水果贮藏室、冷库、解冻室、配料室、熟食加工间、办公室和更衣室等。
2.繁殖场改造 上海繁殖场距上海动物园本部约2公里,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动物运输、设备维护、饲料供应等都较为方便,是保持公园展示面貌的坚实后方,是珍稀动物繁育的基地。繁殖场自建成以来,由于规划和动物种类增加的关系,经常要根据当时的急需作小型的改扩建。动物笼舍的分布不尽合理,设施亦不完整。而多年来对繁殖场的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所以其笼舍设施等仅仅做了功能上的维修,而没有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规划和改建。因此,拟对繁殖场进行整体改造。
3.兽医院改建 通过对现有兽医院大楼的改建,增加日常的动物疾病的检测设备和必要的研究设备,使其能开展常规的疾病检测和相关研究工作。
4.“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 下设立珍稀物种的繁殖生物学、小种群生物学、营养学、疾病预防等4个研究室。在华南虎、斑嘴鹈鹕等珍稀物种的繁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小种群生物学)、寄生虫及传染病综合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方面,初步形成上海动物园特色的物种研究种群和研究领域,在国内或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5.建立自然保护教育中心 通过完善科普教育馆设施,并对馆内原展览内容调整更新,使其成为公众接受环境教育的“自然保护教育中心”,将包括电化教室、多功能会议室、资料保管室、职工阅览室、标本展示室、临时展览室(2间)等,使使其结构功能与现代动物园的保护教育功能相适应。
6.大型猛禽展区 现有的景观几十年未有变化,原造景观不够丰富,与生态化展示要求有相当的差距。拟改造的大型猛禽展区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满足其一定距离飞翔的需要,可以用大幅网片隔离,内部景观应有山岩、乔木、地表植物和溪流等,是缩微的猛禽栖息地。
7.天鹅湖生态环环境改造 天鹅湖中的5个小岛及岸边绿化作适当调整,增加灌木和湿生植物,强化生态环境,为湖中的鸟类提供一个更为理想的栖息地和自然繁殖场所。
8.小兽园改建 原为小型食肉类动物所设计,后成为宠物展示场所。由于年久失修,园内设施破损落后,已不能适应现代动物园动物展示的要求,计划对其改建,使之成为国内特有的小型食肉类动物的展示园,动物以国内特色物种为主。
9.大象表演场的改建 原为亚洲象表演场所,现在空置。由于其所处位置较为特殊,其功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二)环境基础设施
10.中心休闲区 公园以燃油供热替代了传统的燃煤供热,拟将原锅炉房废除,并随着饲料配制中心的搬迁,这一中心区域应当还其应有的绿色,应对此区域进行环境改造整治。拟把它建成为游客服务的休闲中心,内容主要有儿童游乐园、纪念品、饮料、小吃等。
11.水环境沟通、整治 公园水体自成系统,与外界自然水系不通,主要靠自然降雨达到清洁、活水的效果。河段之间过路的联通,主要是涵洞,水流动循环功能近乎没有,加之每年大量的落叶腐化等,使得天鹅湖尤其是周围小水体时常有水质恶化情况放生,既严重影响动物的健康,也严重影响公园整体环境面貌。因此,拟对园内水体作整治,其中,如将涵洞改为园桥,还可为景观增色。
12.临时停车场拆除后绿化恢复和优化 停车场位于公园西南角上,南面是虹桥路。因为地铁建设的临时需要,被辟建为社会车辆的停车场。设想地铁建设完成后,根据“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各项窗口服务明显优化”的要求,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保留原有建筑、大树,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将临时停车场建设成为一个以休闲为主的园区,可以晚间开放,以满足附近居民和游客的需要。园区整体绿化为主,以道路分隔,空间含蓄曲直,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放置一些植物说明牌。使建筑、人与植物更好地融为一体,让游人在匆忙的都市生活空隙,可以寻找到一份宁静与返璞归真的雅趣场所,实现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幽静舒心。
13.服务设施更新 公园职工用餐,由职工食堂供应,用餐车送到工作地点。现职工食堂餐厨设施老化,影响职工餐饮质量;送餐车破损老旧,既影响餐饮质量,也影响公园景观,拟进行相应更新。售品部等游客服务设施陈旧,拟结合公园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布局,更新设施。高峰时段,适当扩充营业摊点、增加适量流动售品点,强调特色,方便游客不同的购物需要。
14.垃圾处理场改建 上海动物园现有2个垃圾处理场,一为生活垃圾处理场,二为动物垃圾处理场。由于2个垃圾处理场全部采用传统垃圾处理方式,既不美观,又影响周围环境。计划通过技术引进对其进行改建,使之符合环保要求的现代垃圾处理场。
(三)、具体项目投资预算(见下表)
上海动物园“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项目表
序号
| 项 目 名 称
|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m2)
| 造价
(万元)
| 资金来源
| 建设
时间
|
一
| 动物展区改造
|
1
| 动物饲料配制中心
| (700)
| 25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2
| 繁殖场改造
| 35860
| 320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3
| 兽医院改造
| 2000
| 14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4
| 珍稀动物保护研究中心
| 1000
| 30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5
| 自然保护教育中心
| 2000(600)
| 45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6
| 猛禽展区改造
| 待定
| 26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7
| 小兽园改建
| 待定
| 230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8
| 大象表演场的改建
| 待定
| 120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9
| 展区科普设施改建
| 待定
| 50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10
| 天鹅湖生态环境改造
| 待定
| 37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
|
|
|
|
|
二
| 环境基础设施
|
11
| 中心休闲区
| 18000
| 150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12
| 水环境沟通、整治
| 42000
| 96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13
| 次干道路、参观道调整
| 8000
| 24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14
| 垃圾处理场改建
| 待定
| 28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15
| 设备更新
| 待定
| 25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16
| 临时停车场恢复
绿化、优化
| 9610
| 245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17
| 服务设施更新
| (500)
| 150
| 城市维护费
| 待定
|
| 合计
|
| 待定
|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在园党政的领导下,每年制定实施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做到规划指导与年度操作的有机结合;把《规划》实施任务分解到职能部门,量化职责,建立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使《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业绩考评制度。
在动物园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即各部门在年初应制定各队组的年度工作发展计划,并细化成每月工作计划(甚至到每周工作计划),而且每月(周)底应就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报,以便督促检查。建立项目报告制度,对执行情况进行考评。
3.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设立专项基金,扶持重点研究领域研究。实行分配向工作业绩显著、贡献突出和关键岗位人员倾斜的政策,对园内专业拔尖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和相关待遇;对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经营管理突出的人才,给予重奖,激发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搞好后备干部培养,加强干部梯队建设
围绕动物园事业发展目标,通过技能轮岗、业务进修、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创新机制,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选拔培养年轻、有潜力、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后备干部
5.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创造力
重视企业文化在推动动物园可持续性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员工个人的价值观与公园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将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动物园的生存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塑造“诚信、公正、公平”和“能力和品德并重”的企业价值观。
上海植物园“十二五”规划(上海植物园)
上海植物园是一个以精细园艺为载体,以科研、科普为主导功能的公益机构。随着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举办世博会所带来的新发展机遇,植物园的功能定位、园区发展、科技创新和团队建设都要围绕当前形势作相应的转变和调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全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在新一轮发展中确立新的格局,实现新的跨跃,成功践行市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方针。
第一部分:上海植物园发展现状
上海植物园始建于1974年,位于徐汇区,毗邻上海火车南站。大多数游客都来自本地。上海植物园占地81.6公顷,拥有一个大型展览温室和一个较小的温室,另外还有一个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盆景园和纪念建筑--黄母祠。上海植物园共有四个公共出入口,齐备的停车场和卫生服务等设施,还有多个食品零售部和一高档餐厅。园景掩映之下,设有办公大楼、育种圃和实验设施。在国内外都享有相当的知名度。目前,上海植物园在不断改善植物园的硬件环境,运营机制和科技和文化内涵,力求与上海国际领先形象相符合,更好地满足市民各方面的需求。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在十一五期间,上海植物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上海植物园实现了认识的飞跃和园容景观的提升。花展、精细园艺主题更加突出。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科普体系逐步建立。
(一)园容园景换新颜
十一五期间,对松柏园和杜鹃园两个专类园,大部分道路、水电、水系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对过密、杂乱无章的植物全体进行抽稀改造。改建工程的实施,园容园景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松柏园改造。改造后的松柏园总面积从53309 m2上升到70009m2,裸子植物的收集从原有30余种增加到326种。
2、杜鹃园改造。改造总面积8500m2,丰富杜鹃种类,展示品种从50多个,增加到260多个,并增加同类阴生喜酸的山茶品种不少于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