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保护区管理机构依据地方条例向上海市水务局申请《滩涂使用证》,且每4年换发一次,无法获得滩涂资源管理权与土地使用权,对日常工作管理造成极大困扰,成为东滩保护区今后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于2003年4月3日发布并于2003年5月1日起施行,已与目前的管理形势不相适应,亟待修订与完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涉及部门行业众多,如林业、农业、水利、渔业、环保、国土等,必须加强公务合作。
认真组织学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精神,组织力量开展专题法规与政策调研,主动沟通协调,积极推动《通知》中各有关规定的落实,提升“一区一法”的法律地位,从长远出发,切实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保护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土地权属与资源管理权属正规化等问题,力争上海市政府将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国有土地、海域使用权一次性地或5年内分批划拨给东滩保护区。在现行体制和法律法规框架内,在现有公务合作模式基础上创新机制,妥善处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坚持依法行政,牢牢掌握住保护区内的土地管理权和资源管理权。
3、栖息地管理与巡护执法
配合互花米草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使用化学防治与人工挖除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零星互花米草生长和扩散,监控其他相关外来有害物种,并予以科学防治;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类群保护对象的需要,不断优化滩涂资源利用的结构和模式,营造栖息小区;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和不同资源类别的特点,通过制定总量控制、行为控制、资源控制等一系列方案,堵塞破坏资源的漏洞。
加强巡护道路和便道的建设,有效提高巡护执法工作的机动能力;采用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手段,从管理和监控入区人员入手,实现智能化监控管理;修建巡护码头,购置巡护船只,加强水域管理;结合典型案例,广泛开展对入区人员和周边社区的普法宣传活动,坚持在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预防为主、防打结合、严防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景观的违法犯罪行为在保护区内发生。
继续全面加强落实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测报体系建设,坚持开展日常监测和应急演练,积极有效地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在崇明东滩的发生与流行。
4、科学研究与监测
为了有效地保护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必需摸清保护区内各种生物资源的数量、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同时由于滩涂的不断淤涨、水文地貌等环境因子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动植物类群的生命过程,所以必须进行长期的资源调查与环境监测,以检验保护工作的成效,并发现和分析问题,为制定和实施下一步的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五”期间,保护区管理处将依据以往科研工作的成果、今后保护管理工作的需求和现阶段科研能力,必要时与高校和其他专业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开展以下常规性监测与专题性研究项目:
(1)常规性研究项目:
自然资源利用模式与强度分析;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实践研究;
迁徙鸟类调查研究;
河口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管理研究;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预警研究;
保护区与社区社会经济人口发展规律研究。
(2)专题性研究项目:
外来物种入侵对鸟类群落、湿地生态系统、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湿地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
保护区河口滩涂、潮间带的淤涨、地形地貌的变化等长期动态监测;
鸟类栖息地利用、时空分布及觅食策略研究;
应用遥感技术建立鸟类栖息地分级评价和模拟分析系统的研究;
保护区信息系统开发利用研究;
河口湿地型保护区管理人员岗位能力水平标准和标准工作程序研究;
湿地及湿地植被固碳功能研究;
湿地保护主流化意识与社区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
湿地景观与社区人文、习俗等关系研究
自然保护区立法研究。
5、科普教育与生态旅游
强化社区或公众宣传,是提高人们保护自然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强化参观者和社区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争取他们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将有效降低保护工作的压力,并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
继续开展包括媒体宣传、展示宣传、巡回宣传和专项宣传等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建设网络宣教平台,开发实景视频互动系统,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探索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和认养(或会员)机制,以满足社会公众热爱自然、宣传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等多方位需求。
探索以科普教育为核心目的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机制,并可通过生态旅游带动周边社区第三产业发展、减少社区居民因直接获取滩涂资源给保护区管理带来的压力;社区居民通过生态旅游这种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获益后,会主动减少对保护区资源的原始依赖,并将自觉保护这些资源,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和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双赢的目的。
6、社区共建与社区共管
东滩保护区内没有村庄和常驻居民。但是,社区周边为崇明县陈家镇和东平镇前哨社区,同时周边有很多外来人口或外来承包户聚居区,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渔村”,对保护区的直接影响较大。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潜在影响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开展。因此,掌握周边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需求,主动参与社区发展和建设,是有效减轻保护区保护管理压力的手段和前提。
保护区管理处将依据工作实际中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定期或定向开展社区调查,了解东滩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的需求,推进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促进周边社区和谐,有效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社区调查活动的内容将包括对周边社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经济发展调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调查、相关的社区宣传活动,以及协助制定可行的社区发展规划等。
同时,为了保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也为了引导社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向可持续利用模式转化,从而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让社区居民从保护区发展中得到实惠,让社区居民共享保护成果,鼓励和扶持社区居民发展多种经营,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保护区还将探索社区参与式管理与引导社区居民发展多种经营的模式,具体活动形式包括: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周边社区对保护区相关领域管理决策的参与程度;每年扶持或引导社区居民建设如农家乐或旅游纪念品开发等生态旅游项目若干个;特别开发适宜的体验式生态旅游项目,吸收本地社区居民进行相关的专项培训,参与此类项目的经营并最终实现自我管理;借助“国际重要湿地”、“白头鹤之乡”等生态品牌,创立以保护区为主导的生态产品认证机制,提高周边社区的单位土地面积农业产值,等等。
六、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坚持依法管理,推进资源权属的正常化
严格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因势利导,不断提高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积极推进相关政策规章的调整和完善,真正实现保护区的依法管理。
(二)机制保障--转变管理思路,主导公务合作与社区参与
从问题出发,群策群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广泛的调研与交流合作,妥善解决当前的焦点问题,逐步弥补保护区从建立之初就遗留下来并逐渐累积的弊端,从而彻底扭转管理的被动局面,形成高效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三)资金保障--加大政府投入,增强保护区发展后劲
研究和建立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资金保障体系,加强市级城市维护资金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保护区的可依托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和社会捐助。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制定严格的资金使用制度,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确保资金的安全并专款专用,以及社会资金使用透明化。
(四)科技保障--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管理决策支撑水平
稳步推进本底资料的积累工作,注重信息搜集的完整性,立足科技前沿,增强自助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提高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明晰科研监测工作的方向和总体框架,为本单位、乃至本区域、本行业的各项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人才保障--注重综合能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培训和学习力度,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模式,切实提高保护区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与国内外专家、科研机构和兄弟单位的合作,通过对重点领域实施破题攻关,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的作用,使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好用足人才的良好风尚。
(六)宣传保障--丰富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和年龄层次,精心设计科普活动和宣传产品,加快科普宣传形式的多样化;积极联络主流媒体,主动宣传和解释保护区的重大事项,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完善网站的交互功能,及时反馈公众信息,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建立突发公众事件新闻应对机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十二五”规划(上海滨江森林公园)
1.0 现状综述
1.1.滨江森林公园建设概况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高桥地区,一期工程占地120公顷,二期工程在积极筹备中,总面积达300公顷。于07年3月28日正式开园,一期工程由三岔港苗圃改建而成,苗圃是上世纪50年代采取“吹泥成陆”的办法围垦形成的土地。经过50多年的精心培育,苗圃内逐渐形成了面积大、分布广和类型多样的自然植被类型,为公园改建创造了良好条件。
公园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北临长江口,隔黄浦江与炮台山相对,隔长江与横沙生态岛、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九段沙湿地保护区相邻。外部交通便捷,南接随塘公路,与已建成的外环路平等,是水路进入上海的门户景观。同时也是“一纵两横生态景观廊”中黄浦江生态景观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之初,充分考虑了公园的滨江景观,沿江设计了观景平台、湿地栈道广场、景观花园与湿地区域,同时也引入了攀岩与蹦极等游憩项目。
开园后,公园根据实际需要,新增了部分游憩设施并对整个水系进行了治理。2008年,在湿生植物区筑坝抽水,清理淤泥,对原排水口进行改建,共安装闸阀6个,通过人工调节水系,更换清水12.6万立方米,大大改善了园区景观用水水质。同时,对树坛进行了翻土,施有机肥料,并补足花镜面积。为了方便游人游览公园,在公园中增设了石台石凳,增加指路牌、警示牌、植物名牌,使游人可以对照公园地图快速找到景点。同时为游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设置供应免费茶水点并提供家庭养护咨询。为了缓解节假日高峰时期停车难的问题,公园自筹资金改造增设了临时停车场。
管理方面,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到兄弟单位学习,吸取经验。分别组织各养护单位到闵行体育公园、植物园、古漪园进行考察与学习;同时,组织公园管理人员到古漪园、嘉定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松江水晶梨基地、金山蟠桃节进行考察与学习。并派人参加公园协会组织的北京、西安考察活动。为了提升整个公园的服务品质,积极鼓励管理人员参加学历、职称、技术等各种业务培训,并要求各经营养护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尤其是安保方面的工作人员,使其能够不断提升各自的业务技能。
1.2.滨江森林公园运营状况
公园管理与运营分开,园内的商业、游乐等配套服务以购买服务为主,尝试“以费养事”的新型模式。公园与各个经营养护单位签订了协议,明确了责任与义务,能够对其进行严格考核。同时,为了吸引游人扩大公园知名度,自2008年4月起,开始举办杜鹃花展,游客数量大幅提升。十二月起,又举办“滨江橘子节”活动,吸引游人采摘橘子。在各个方面的努力下,07年开园之初,整年接待游人数量约40万人,门票总收入约340万。08年,共接待游人约20万人,门票总收入约160万。
1.3.滨江森林公园的管理
为了保证公园良好运作与健康发展,公园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及工作标准,主要为《车辆管理标准》、《安保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等。公园拥有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建立起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库与条形码识别系统,使管理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同时,公园始终把游人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实行二十四小时全天候管理,于大门口安装了与公安连通的临控设备,同时开辟安全进出通道,并组建安保督察队伍,在各方努力下,公园被浦东新区授予市级治安合格单位。为了确保游人在园内的食品与人生安全,公园要求新招游览设施、餐饮从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人员违规操作。组织人员编写公园园志,认真积累公园各个时期的基础资料。公园十分重视与周围单位及社区居民的良好互动,在政府的协调下,建立了志愿者队伍,协助公园进行文明游园的宣传和管理。和凌桥中心小学建立了共建关系,使公园成为为学校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基地。
为了扩大公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公园积极以重要活动为契机,宣传公园。08年上海户外主题活动在就在园内举行,韩正市长应邀参观公园,在活动结束后座谈,为公园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园知明度,积极联系《新民晚报》、《新闻晚报》、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全方位宣传公园。
1.4.主要特点与经验
开园以来,在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公园在建设与管理方面积累了以下一些经验。
1.4.1. 管理制度化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拥有大规模土地与较为复杂的地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日常维护,部分服务采取了购买的方式,这就要求公园必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养护与服务单位的权力与责任,对各项服务实行量化考核机制,以确保游人可以得到安全优质的服务。
1.4.2. 公园与外界的良好互动
为了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公园需要借助各种大型社会活动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以吸引市民注意,使公园可以良好健康的发展。这种互动也可以通过与各个地方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来实现,通过与中小学及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园可以提升知自身明度,为各个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
1.4.3. 人员素质的提升与优秀人才的储备
组织管理人员与养户单位到兄弟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在加强公园间友谊的同时,可以为公园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与思路,而优秀的管理型人才则可以准确把握公园的发展方向,加速公园发展。
1.5.现状存在问题
公园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现状两方面均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限制公园的快速发展。
1.5.1. 外部问题
先前开通的滨江森林公园公交专业延长后,车辆班数减少且时间间隔较长,大大阻碍了游客到达公园,较为严重的限制游客数量的增加。同时,公园在宣传上力度欠佳,缺少举办大型活动的机会,因而不能短时间内在社会上提高知明度。
1.5.2. 内部问题
内部现状,公园在景观、游憩设施、配套服务与管理服务方面均存在着一定问题。景观方面,公园中水系缺少优质水源,由于水动力不足,水质恶化,对整个公园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绿化配置方面,由于公园是由苗圃改建而来,树种较少,且冠径不完整,使得景观较为均质单一,缺少变化。同时,由于各个条件的限制,对沿江景点打造力度不够,沿江观景平台设置数量有限,且较为单一,不能提供多样的高品质游憩项目。
(一) 游憩项目方面
公园中所设置的游憩设施较少,种类不多,且品质不高,很难吸引游人。同时,游憩项目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的结合场地自身的特色。再次,对滨水区域利用不够,可适当考虑诸如滨江烧烤与观日岀日落等具有特色游憩项目。
(二) 配套服务方面
餐饮小卖服务点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不利于满足游人的需求。同时,由于餐饮服务实行外包服务,对其品质的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公园住宿方面,园内缺少成规模的住宿点,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游憩项目的开发,较难吸引游人长时间停留。
(三) 管理方面
公园内管理人员较少,而且缺乏公园管理经验,给管理上造成一定障碍。同时,公园内的房子无房产,无法办理各类经营许可证,也为经营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2.0 发展趋势预测
2.1.宏观总体形势分析
2.1.1. 整个行业关注点的拓展
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作为可再生的自然因素,对美化净化城市,丰富城市生活,改善城市环境,激发城市活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各地城市的生态绿化环境和城市形象在市容绿化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中城乡统筹一体化和谐发展价值观的确立,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各大城市对于绿化建设的关注重心势必将从过往的一味偏重中心城区扩展到整个城乡区域一体化的范畴中。
2.1.2. 上海绿化工作的问题和挑战
在“十二五”期间,对上海而言,是加快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绿化而言,如何把握宏观政策调整和世博会的机遇,促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完善整个市域绿地系统,并加快推进绿化林业和市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个行业发展能级,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绿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目前在绿化规划建设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由于城市用地紧缺,绿地发展的容量受到很大的限制,城市的承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例如,上海2003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功以后,2004至2008年,5年间人均公共绿地从9.16m2 增加到12m2,人均增加了2.84m2;公共绿地增量约3 000hm2,平均一年600hm2,其中绿地净增量多数集中在宝山、浦东、闵行、嘉定等边远区以及外环绿带区域中,中心城区增量明显减少。
2.1.3. 绿化规划与建设的需求趋势
上海市绿化局制定的2008-2015年绿地实施方案中,未来7年城市绿地发展指标定为400 余hm2。由此可见,城市绿化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中心城区内大量、大规模地增加绿地难度更大,根据新编制的《上海绿地系统实施远期方案》,要求到2020年,上海绿地面积从10 万hm2增加到28 万hm2,还有较大的差距,绿化用地与城市用地的矛盾十分严峻。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在经济社会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突显,城市二产、三产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导致城市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骤增,人口对城市的压力加速扩大。资料显示,上海户籍人口达到1 700 万,常住人口2 000 万,流动人口400~500 万。伴随人口的急速膨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带来了社会人群对公共服务(包括对公共绿地在内的)生存环境条件的强烈要求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所有这些需求根据“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总目标、总要求,更集中体现在社会人群对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健康水平、社会宜人程度的基本需求和本质要求上。而诸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类型的郊野公园的发展呢和建设,逐渐成为破解城市绿化用地瓶颈,满足社会需求,缓解城市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2.上海公园绿地整体发展研究
2.2.1. 绿化建设规划发展历程研究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对城市绿化工作都十分重视,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种种原因,九十年代以前上海的城市绿化建设还停留在“见缝插绿”的缓慢发展的水平。九十年代以后,上海绿化建设开始从“见缝插绿”逐步过渡到“规划建绿”,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上海城市发展的高起点上统盘考虑城市绿化的发展。上海自1994年开始编制《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1994-2010)》, 2002年编制了《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同时编制完成《上海市中心城公共绿地规划》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各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同步展开。根据《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的要求,还分别编制了《上海市绿化专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和《上海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绿化专业规划(2003-2005)》。
在政府的重视以及相关规划的指导下,上海的绿化事业有了质的飞跃。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998年的2.96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12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19.07%提高到37.6 %。新建了一大批标志性景观绿地,公园总数达到146座,中心城区每区至少建成4公顷以上大型公共绿地一块。环城绿带100米林带、400米绿带全线贯通,启动了外环生态专项和辰山植物园建设。基本消除了市中心500米绿化服务半径盲区。林业同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仅2000年至2004年5年新增林地70多万亩,相当于解放后50年增长总量的两倍,至2007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11.63%。林业发展不仅有力促进了生态城市建设,同时也促进了郊区农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2007年底,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2.3万余公顷,果品年产量40万吨,产值达13亿元。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初见成效。到2007年底,全市受保护和管理的基础生态空间面积达1109.16平方公里,约占上海国土面积的11.80%。崇明东滩、九段沙湿地率先建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了上海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零”的突破。
2.2.2. 上海市绿地系统发展重点研究
近来,上海市绿化局编制了《上海绿地系统实施规划》草案(2008-2015 年),上海市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林业健康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个文件在调查上海市城内绿地、林地、湿地“三地”现状的基础上,以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上海已经形成“绿林一家,城乡一体”的管理架构的优势,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提出了未来若干年内上海绿地系统结构的框架和实施项目的主要内容。明确指出:发挥林地社会功能,大力拓展林地、湿地社会功能,逐步在有条件的森林、湿地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其他各种专类公园等。从而实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市民生活的要求。这就成为上海郊野公园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
上海作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大都市,在生态环境文明和实施路径上将会有新的突破,实现新的趋势。主要有:1)生态环境的承载物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转变,更加注重城乡二元结构。2)绿地功能由功能的多样化向功能系统化转变,更加注重城市内各类绿地相互之间的功能转换和影响,更突出绿地复合化功能性建设。3)呈现多元化、多类型、多模式的绿地种类和建园模式,更加注重绿地、林地、湿地的协调发展。
在上海市绿化局的领导下,上海外环线林带和郊区林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初步确定了“二环、三带、十廊、十九片”的绿地结构框架,到2007 年总面积达到了10 万hm2,森林覆盖率约11.6% ,计划2020 年达到23 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2%。其中,十大片林的现状绿林面积现为3 400hm2,到2015 年规划面积5 300hm2。以上的现状和规划,为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现有的防护林经过多年的管护,已经有了建设郊野公园体系的优势条件。而这些基础和条件,也将进一步推动现有的包括滨江森林公园在内的郊野公园自身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2.3.上海市市民出行与游憩研究
为了更具体也更有针对性的对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规划先有必要深入了解上海市民游憩行为以及市民对城市公园的使用情况。因而借用了同济大学硕士路遥在2007年进行针对上海居民的日常游憩行为、游憩选择及偏好、以及对于郊野公园游憩设施及服务的评价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参见附录一),以下为分析研究后,对于上海居民游憩活动以及郊野公园游憩服务评价的总结,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罗列和描述分析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 市民游憩时对于公园类型的选择受时空限制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通常市民在工作日闲暇时间选择的理想游憩地多为距离居住地较近的公园或游园,而在长假时通常会选择距离居住地较远的度假区或风景区。对于诸如滨江森林公园一类的郊野公园的出行选择,通常是在双休日或短期节假时间。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郊野公园在在双休日等短期节假时间内与诸如综合公园、体育公园和动植物园等公园的竞争中仍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
(二) 公园总体满意度较低。
市民对于公园类型及特点、公园的设施与服务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这一问题既存在于城区各类公园当中,也是对于目前郊野公园建设发展现状问题的真实写照。
(三) 市民对公园类型多样化的需求,使得郊野游憩地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但目前吸引力不够。
在公园类型满意度调查中,市民普遍反映当前公园类型单一或过于单一。城市居民渴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需求,而郊野公园作为远离城市,游憩内容和整体形象明显有别于城市特色的游憩地正好能够满足当前这一日益强烈的需求,因而其进一步发展也将成为时势所需。但目前由于交通条件,设施完善程度以及活动组织特色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其吸引力大打折扣。
2.4.滨江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需求趋势
2.4.1. 突出特色化
对于滨江森林公园特色的营造,应把握好以下三大特点:
(1) 城市郊野特色
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新区最北端的城郊地段,是目前上海建成的最大最典型的郊野公园之一。前文中已经论述了当前上海市民对于郊野公园及其提供的特色游憩体验存有强烈需求,而滨江森林公园如要体现郊野特色,应将自然风貌和乡村人文景观进行密切联系,对区域内各种自然资源提供保护和可利用的开放空间。在景观特色上,应以自然风貌和自然景观为主体,保存公园内原有自然痕迹为主线,所形成田野风景、自然风景、林地、湿地、河流等生态自然景观。在户外活动上,应设置个性自由程度较高,亲近自然、与自然对话,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和生活体验、休憩性调整,具有较长时段滞留条件开放活动空间。
(2) 森林特色
由于公园是由苗圃改造而成,因而具备非常良好的植被条件和动植物生长的基础。而应当注意的是滨江森林公园虽然名称中有“森林公园”一词,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谓的林业部所辖的国家森林公园。它的森林特色应体现在其展现自然风貌的野趣和游憩性上,即通过良好的自然景观、森林植被及田园风貌来为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
(3) 滨江特色
公园位于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拥有长约1.9公里的滨江岸线。在进一步规划建设中应注重滨江特点的打造,通过设施和节点的建设和整合来丰富滨江游憩体验,同时可打造标志性景观构筑物来突出其作为水路进入上海的门户形象,将滨江带状区域打造成为滨江森林公园的主要特色景观带。而这一特点的进一步强化将使其不仅成为国内外游客进行江景观赏,滨水游憩的重要景点,也将使其成为从水路进入上海,展现上海形象特色的标志性的门户景观。
2.4.2. 自然生态化
公园由于是对原有苗圃的改造建设而成,因而拥有良好的生态植被条件,而在公园建成后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方面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及时解决,另一方面随着未来游客的日益增多,公园自身生态系统的稳定必将受到外来因素的进一步干扰和冲击。因此,未来公园自然生态化建设的重点将放在如何通过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生态手段来理顺公园自身生态系统、处理好现状出现的生态问题形成自身内部体系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如何协调好外来游客与公园自身生态系统保护和维持的关系上来。
2.4.3. 活动组织创新化
在游憩活动的组织上,应在与整个滨江森林公园总体特色吻合的基础上,针对公园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引入和安排在视听感官和游憩体验上兼具创新性的项目和内容,大力提升滨江森林公园的影响力和对于市民和周边游客的吸引力。
2.4.4. 游憩体验系统化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收入水平的目标游客群体,设计一系列的游憩活动项目,整合现有的功能分区,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公园内部的不同特色游线,形成能够满足多种目标游客群体的相对有机的游憩系统。
2.4.5. 服务设施完善化
随着滨江森林公园进一步的建设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游人数量的提升,游憩项目的多样化发展,必将对于公园的游憩服务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设施档次和品质的提升,主要是针对现有设施建设档次和品质普遍不高的现状而言。第二方面是对于设施数量要求的增加,这一方面要求是伴随着未来游人数量的增加所产生的必然需求。第三方面要求是对于设施类型要求的增加,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现有公园设施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以及未来游客类型多样化以及数量上升等发展趋势下产生的。
2.4.6. 宣传深入化
强化公园影响力、提升公园吸引力的手段一方面是要加强和完善公园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就是强化宣传力度,提高公园的知名度。
3.0 指导思想
公园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优先、科技引领、全民参与、因地制宜为理念,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抓住“迎接世博会”和“建设生态型城市”两大契机,稳步推进公园建设。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方针,努力提升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及其所带来的各种效益。
(1) 发展观念,全面可协调。公园既承担着改善上海市环境的生态任务,也肩负着为市民提供游憩服务的任务。在公园的发展中,必须平衡好两者关系,切不可顾此失彼。
(2) 以人为本,游客为主体。努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游憩服务,扩展合理的游憩项目,提高各服务部门的专业服务技能,组织策划大型活动,提供高品质的配套活动。从而提升公园的社会影响力,再大限度地发挥公园的社会效益。
(3) 多方面立体发展,多角度多途径探寻公园发展方向,吸收国内外以上海其它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开拓思路,解放思想,推进公园多方向发展。
4.0 原则与目标
4.1.规划原则
4.1.1. 改善生态环境
作为上海市外环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进入上海的水上门户,滨江森林公园肩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在公园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与可持续作为引进任何建设项目的最重要标准,坚决杜绝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引进。
4.1.2. 建设与管理并重
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是公园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二者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公园的建设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通过管理过程收集与分析的,可以说,科学的管理方式可以为公园建设指引方向。管理也是各类建设能获发挥最大作用的有力的保证,只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各项建设设施良好运转,实现可持续发展,
4.1.3. 注重社会效益
作为上海为数不多的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在满足生态与游憩需求的同时,必须注重发挥自身在科普与科教方面的示范作用。应注意与各中小学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建科普教育基地,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发挥作用,通过各个途径,不断发挥自身的社会效益。
4.2.发展目标
4.2.1. 生态目标
积极养护园内的各类植被,发挥湿地的净化作用,确保各种动植物可以良好生长,不断扩大自身发挥的生态效益。
4.2.2. 经济目标
通过策划各类节庆活动与引进各项游憩设施,吸引游人前往参观以增加门票收入。同时可以考虑与其它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吸引集体组团参观。努力引入高质量的配套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
4.2.3. 社会目标
与各类宣传媒介加强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力求在短时间内提升公园知名度,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起到模范示范作用。
4.3.总体定位
使公园成为上海近郊大型游憩地。在环境,游憩项目及配套服务上努力把公园推向新的高度。公园位于上海近郊,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公园未来发展中,必须有效利用公园资源,引进高品质游憩与服务项目,打造品牌,使公园成为上海近郊极具吸引力的优质游憩地。
其中,需要加强对于滨水岸线的深度开发。通过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打造观赏长江与黄浦江最佳场地的知名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吸引大型户外集体游憩活动的入驻,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场地优势,可以举办各类大型活动,进而成为同类活动的首选场地。
5.0 主要任务
5.1.滨江森林公园管理任务
5.1.1. 管理监督园内经营、养护、安保单位
通过周期性的检查来及时发现园内各经营、养护和安保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和提升公园内部的园容园貌、经营服务和安全保卫质量。同时,定时对公园的经营养护单位进行考核。
5.1.2. 组织和管理公园的项目设施建设
在做好充分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公园的实际情况和“十二五”期间公园发展的需要,组织、安排和管理公园的已有项目设施改造、维护以及新的项目设施的建设活动。具体包括对于项目或设施功能和内容的前期分析研究和经费申请,规划设计招标,协助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后期的施工协助和监督,以及项目经营权租售等工作。
5.1.3. 有针对性的强化公园的宣传力度
“十二五”期间,需要在深入研究滨江森林公园整体定位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宣传工作来提升公园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可通过策划举办一系列的节庆或主题游乐活动,也可与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电视台等联合组织安排大型的特色团体活动,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工具有力宣传公园,扩大影响。
5.1.4. 理顺管理人员结构
目前公园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结构也欠合理,公园在编管理人员十一人,在岗十人,不能满足滨江森林公园日常管理的需要。现代化公园管理,不仅需要丰富的园林绿化知识,还需要网络管理、营销策划、活动组织等对于专业化要求较高的专业人才。在“十二五”期间公园的管理队伍应吸纳和补充一批此类专业人才来充实和完善公园的管理人员队伍。
5.1.5.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公园已经制订了安保、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等相关制度,但各项制度在执行时尚存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公园应针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改良和完善,同时深化和细化公园的管理规范操作,在票据管理、上盘明码标价、食品卫生、游乐项目管理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比较规范的操作流程。同时,还应该制定各项绿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数据采集、整理和管理制度,为以后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现有的考核评分制度还可进一步完善,建立完整的公园内部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以此上来规范公园内部单位和人员的日常行为。
5.1.6. 培训员工,提高素质和专业化技能
员工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在“十二五”期间应不断强化对安保和经营人员的业务培训,对新招人员进行上岗培训,确保上岗的工作人员都具备合格的岗位技能和服务素养。
另外,由于现阶段公园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新单位,不少管理人员从未涉足过公园管理,公园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水平尚有欠缺,因而除了进行必要的专业素质培训之外,还可根据公园管理和开展活动的需要,组织员工进行外出考察学习,提升公园的整体管理水平。
5.2.滨江森林公园建设任务
5.2.1. 基础设施的完善
(一) 办公楼功能完善
公园办公楼占地面积481.87㎡,建筑面积786.37㎡。目前的使用状况无法满足目前19个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没有阅览室、活动室、资料保管室等其它方面的工作设施,使用空间局促。未来供应编制将由现有的20人改为30人,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拟对楼内格局进行改造。
(二) 公园会务中心功能完善及周边绿地景观提升
(1) 会务中心建筑改造
公园会务中心位于公园东区,建筑面积1,003㎡,占地面积620㎡。会务中心主要问题是功能不够完善合理,如厨房无独立煤气房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缺少冷库和储存空间;贵宾室开窗面积过小,会议室过于封闭;挑空空间面积未合理利用等。拟完善会务中心功能,提升室内空间品质和舒适度,扩建阳光花园,优化厨房和餐厅使用空间,增加原来建筑的使用面积和使用功能。
(2) 会务中心周边景观提升
会务中心与周边绿地景观不协调,建筑临水不亲水,周边绿化效果不佳。拟将建筑周围改为临水亲水,同时结合建筑周围的湖面、草坪,并将建筑东面、西面、南面的三处绿化通过围合成独立花园,新建花架、曲桥、栈桥、汀步等提升独立花园的景观效果。
(三) 公园零售部增设
公园现有零售部4处,从分布图上看,3座位于公园主干道边上,1座位于公园游乐设施碰碰车处,分布相对集中公园东部,西部地域无零售部。拟进行增设。
(四) 公园养护工人管理房增设
公园目前有7个养护标段,6家养护单位,另有保洁单位1家和物业管理部门,平时养护、保洁、物业维修工人有110人左右。目前只在公园垃圾处理场处有一排临时仓库,面积250㎡,开辟其中107㎡分隔7间作为养护工人管理用房。面积偏小,使用不方便,而且没有配套设施。拟新建公园公园养护工人管理用房及场地1000㎡。
(五) 公园接待住宿设施的增设
公园现有的会务中心、蓼凤阁、揽胜轩等餐饮设施基本可以满足就餐,但没有住宿设施,无法满足部分游客短期度假休闲的需求,也制约了会务中心功能的发挥,拟在会务中心周围增设住宿服务设施。
(六) 公园科普展示设施的增设
目前公园没有专门的科普展示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希望获取科学知识、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拟增设科普教育服务设施。
(七) 公园影视宣传设施的增设
增设影视宣传设施,通过影像宣传公园的自然、生态、野趣,人、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魅力,从不同角度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公园特色,扩大公园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也是创建“4A”“五星”级旅游景区必备的基础设施条件。
5.2.2. 停车场扩建
公园现有停车场3座,公园外大停车场、公园2号门停车场和大停车场对面的临时停车场,大停车场面积10,902㎡,停车位300个;2号门停车场面积900㎡,停车位70个;临时停车场面积3,960㎡,停车位140个;公园停车场的总面积15,762㎡,停车位510个,其中大型车停车位20个,小型车停车位490个。春、秋季节是游客出行的高峰,这两个季节公园日平均游客量超过3,000人,双休日游客量6,000~7,000人/日。现有停车位数量无法满足游客实际停车需求,随着公园的发展,停车矛盾将更加凸显,因此需要进行扩建。拟增加500个停车位,将大停车场向北扩建15,000㎡。
5.2.3. 公园植物绿地景观提升
(一) 新建世博和谐塔周围绿化改造
即将建造的世博和谐塔位置选定在公园内,建设规模16,000㎡。园内揽胜轩、蓼凤阁仅一条主干道相隔,都是公园里重要的游客休闲、餐饮的集中场所,拟结合新建世博和谐塔建造,对周围的绿化进行改造。将要改造的地域分2块进行,一块位于揽胜轩周围,面积约12,000㎡;另一块位于蓼凤阁南侧,面积约3,500㎡。
(二) 杜鹃园景观优化和扩建
杜鹃园位于公园中心位置,占地100亩左右,现种植有春鹃、夏鹃2大类,约10个品种,数量6,000余株,其中多数为春鹃中的紫鹃、白鹃品种。品种少、部分区域植物配植不合理影响了杜鹃园的景观效果,拟逐年对杜鹃园进行改造,通过上木补充、生境改造、改良土壤、杜鹃品种的引进等方式,完善和提升杜鹃园景观效果,打造沪上知名的赏杜鹃场所。同时拟在现有杜鹃园北侧扩建一块日本东鹃园,面积约 8,000㎡,并根据杜鹃园小气候条件,拟增加西洋杜鹃、高山杜鹃景点,形成四大类杜鹃争奇斗艳的场景,营造出不同风味的杜鹃景观。
(三) 樱花园扩展改造
樱花是春季重要的观赏花灌木,公园现有樱花主要种植在滨江岸线南侧一级道路北侧,呈带状长条形分布,数量少,不成规模。为了丰富公园早春的景观,拟扩展调整樱花园。
(四) 保留林区生态恢复及景观优化
公园在建设时尽可能的保留了过去作为苗圃时的香樟林、水杉林等,保护了已经形成原生态、结构稳定、景观自然地植物群落。但是,由于过去是生产型用地,苗木的种植非常密集,树木之间因缺乏光照、雨露以及通风透光条件较差,彼此之间为竞争生长空间,导致苗木主干过高,树冠极窄,树冠中下部枝叶严重脱落。林下空间因为缺乏光照,长势普遍较差,除了少数耐阴植物,多数地段没有植物生长,使得林下空间景观效果不佳。需要逐年对公园现有保留林区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优化,对保留林区树木进行逐年抽稀。现需要调整的密林区,主要是:
①香樟林区:56,880㎡
②水杉林区:10,800㎡
③悬铃木林区:2,547㎡
③广玉兰林区:1,046㎡
5.2.4. 游乐设施规划
(一) 现状:
公园中的游乐项目太少,尤其突出的是供儿童以及中小学生春秋游的游乐项目基本没有。园内目前现有游乐设施都是在利用公园建成以后预留的硬地基础上设置的,没有形成相对的集中区域,而且项目起点低、传统性较强、无特色。商业方面都是利用公园建成以后的现有建筑开设,区域较集中,分布不均匀,内容单一欠丰富。
(二) 目标:
根据公园确定的“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的郊野森林公园基本定位,紧密围绕公园内涵,确定公园满足游客休闲、游乐的“静与动”的规划布局,以公园中央景观大道为主线,分为两大区域,即中央景观大道以西为森林养生、森林观赏的静态休闲场所;中央景观大道以东为森林花海、森林运动的动态活动场所。在本区域内划定杜鹃园以东,一级园路以南,东区河道以西,东南大草坪河道以北为游乐项目规划设置范围。
(1)游乐区域内:
①结合世博和谐塔的建造设置部分A\B类游乐项目,以此来满足游客特别是儿童以及中小学生的需求
②在现有儿童乐园基础上规划扩容,使儿童乐园呈现出滨江森林公园特色,内容贴近森林特色的儿童乐园
③按照公园定位和资源优势,结合真人CS项目,开设拓展培训基地项目,位于公园正门内真人CS以西,南侧公园围墙与北侧河道之间向西,规划范围20,000㎡
具体方案待设计完成并经局批准后实施。
(2)商业方面:
①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整合现有资源及季节性的引进品牌餐饮公司来弥补目前不足
②结合改造利用原苗圃遗留空置的五间管理房,划定具有滨江森林公园特色的烧烤野餐区域,位于公园的西北角,延江堤内河道最西端,河道南侧,规划范围5,000㎡
具体方案待设计完成并经局批准后实施。
5.2.5. 水电配套
(一) 供水:
公园现有供水单位为北新自来水厂,园内现有26个消防栓,其中3个配有消防水管带、水枪的室内消防箱,1个消防水泵。由于供水与消防水没有分开,共用同一水管,也没有和外部市政管网配套相连,导致水的流动性差,水质不好,有异味、黑臭,并且水压不高,扬程不足,不能满足灭火的要求;目前公园的消防水泵也没有作用。由于北新自来水厂将于2010年6月关闭,因此公园供水需要尽快与市政联网进行对接以满足公园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将生活供水和消防水的管道分离,各自独立运行。
(二) 污水处理:
公园建园时园内设有污水处理站一座用于园区生活娱乐设施污废水的统一收集处理,日处理能为100 t/d。随着公园游客量的逐年增多,现有污水处理站的处理能力以及设备的逐年老化,将不能满足公园发展的需要,必须尽早与市政污水网对接或增加污水处理站的处理能力。
(三) 电:
公园目前电网为一路供电,随着公园游乐、餐饮设施的增设和扩建,以及世博和谐塔的建造,为了应对突发性停电所引起的安全隐患和提高为游客服务的质量,必须进行二路供电,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5.2.6. 水系改造
公园园区水系相对独立,南侧在高三港设有引水泵站,北侧在江堤上设有一800mm孔径排水涵闸。园区现有6条河道,4个小型湖泊,河道总长6.4km(不包括湖泊),常水位时水面积120,000㎡,蓄水量185,000 m?。
公园水系目前存在三个问题:
(1) 园区水体水质较差,局部河道出现季节性蓝藻现象
(2) 排水不畅,暴雨期间受淹严重
(3) 水源水质较差,补水泵站老化
公园建设目标是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和园林空间自由开放的城市郊野森林公园。排水不畅、水质较差,影响公园效益的发挥和正常运营,降低园区的水环境品质,影响公园形象,不利于公园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改造。
水系改造的任务是调活水体、改善水质环境、提高防汛排涝能力,最终提升公园品质。
5.2.7. 信息化建设
(一) 监控设备
公园现有监控摄像头24个,主要分布在滨江岸线和建筑物周围,其它位置就只有东、西大草坪和自行车停放棚处3个。为了与烧烤、游乐项目、和谐塔、野外拓展训练等项目实施配套,同时应对大型活动常态化,建议在游客量相对集中的地域增加10个监控点。
(二) 电子显示屏
公园目前没有电子显示屏,如果在办公楼、会务中心、公园门口增设不同规格的电子显示屏,不仅可以提高办公透明化程度,同时也为领导、游客展示公园服务的内容要求,提升服务质量。
6.0 2020年规划展望
6.1.滨江森林公园功能与形象展望
6.1.1. 总体功能展望
预计到2020年,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总体上将成为以提供郊野游憩服务为主,并集特色形象展示、科普教育、国际交流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内享有良好知名度的示范性的城市郊野公园。其具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 完善的郊野游憩功能
届时,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将建成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体制对接的较为完善的郊野游憩项目体系和设施体系,能够充分满足上海市及周边地区市民进行郊野游憩休闲的需求,成为区域内最为理想的郊野游憩目的地之一。
(二) 与国际对接的示范功能
到2020年,滨江森林公园将被打造为国内著名的郊野游憩地之一,在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的郊野公园标准对接(参见附录二),成为内地郊野公园规划建设以及经营管理的典范,其示范应该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 游憩项目安排组织以及设施系统做到能与国际上发展成熟的郊野公园接轨。即学习国外郊野公园的游憩项目和设施设计的先进理念,为城镇居民在闲暇时间内提供系统化和多样化的自然和体育活动。在相对低消费的基础上给予市民不同的服务和休闲机会,并支持许多方面的拓展:健康、社交、文化、运动、艺术、教育和终生的学习等,借此作为国内郊野公园项目和设施规划建设的先驱和示范。
(2) 公园服务品质与管理水平在未来十年内在不断向国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除了完善和提升现有的员工管理及合作单位监督管理水平外,还应学习借鉴国外,将建立起一套先进完整的规范化制度管理体系和信息互动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套在国内具有示范意义的郊野公园运营管理机制和服务规范。
(3) 在公园的建设和后来的改造过程中所运用的生态科学技术,例如公园的水系整治、植被优化整合以及土壤改良等技术,将为未来同类型公园规划建设的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三) 生态保护功能
公园经过长时期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改造,其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各类原有的次生态景观和植物群落(次生态林、杂木林及草甸植物群落、原滩涂湿地等)、以及原有果木和苗圃的大量苗木将得以继续保护和保留;
(2) 原有野生动植物种群将得到重点保护。
(3) 原有水系河道以及水系两侧的植被景观将得到进一步整治和梳理。
(四) 科教培训功能
一方面,作为充分发挥公园内良好的动植物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开展生态相关知识的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生态和环保知识科普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经常化和深入化。
另一方面,园区内的拓展训练基地功能和接待服务设施也将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到时,公园也将为上海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教育培训和素质锻炼创造绝佳条件。
6.1.2. 公园形象展望
公园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滨江特色景观形象
随着滨江景观带的改造以及和谐塔的建成,公园的滨江地段除了作为观赏江景的理想场所之外,也将成为一条在水上被观赏的亮丽的风景线,作为成为作为从水路进入上海的标志性门户景观来展示上海特色形象。
(二) 郊野景观形象
通过对原有生态动植物以及水系地形的保护和改良来维持公园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生态形象。通过设置让市民享受到城郊野外乐趣的康乐、露营和教育设施,来强化公园的野趣氛围。让公园成为一个为市民提供逃离城市、体验亲近自然的机会的,既能提供现代人性化服务,但同时拥有自然生态和野趣形象的特色场所。
(三) 森林景观形象
通过继续维持公园中原本条件良好的土壤、植被,以及已形成的次生生态林景观的森林型苗圃,并调整公园局部地方树种单一、规格过小、种植过密的不良状况,以便形成生态群落的自然过度和演替,形成较为合理的植被配置结构。同时,通过引进一些地域性、乡土性的苗木,丰富、充实原有绿地,使其物种丰富、群落稳定,进而形成良好的植被景观和森林景观形象。
(四) 湿地景观形象
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下,将原有的水系格局得以进一步优化和合理化,从而更好的保存湿地的地表形态,保护和拓展滨水滩涂,进而更好的保护鸟类、水生植物等动植物群落。同时,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改良现有木栈道的外观和线路,以便在观看湿地景观的同时让人更好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和湿地观景的特色形象。
6.2.滨江森林公园综合效益展望
6.2.1. 经济效益
除了通过旅游休闲服务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之外,还能与崇明岛、横沙岛和九段沙等地形成旅游资源的集中综合效应。同时,公园的发展还能为这一地区的整体发展注入发展活力,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
6.2.2. 生态效益
有效缓解宝山区和浦东高桥地区的环境问题,提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品质和城市景观形象。同时,滨江森林公园作为上海市绿地系统中外环线环城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完善对于整个城市绿地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也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6.2.3. 社会效益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作为一个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共融的郊野游憩地,其进一步发展和日趋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上海市民节假日郊野游憩、亲近自然的社会心理需求,也符合当前对于公园游憩类型多样化的需求趋势。同时,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作为上海市最为典型的郊野游憩地之一,其本身的发展对于整个上海市游憩系统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7.0 具体项目与投资估算
“十二五”规划投资估算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
| 总投资(万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投资来源
| 备注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1
| 办公楼功能完善
| 786.37㎡
| 100
|
| 100
|
|
|
|
|
|
2
| 会务中心建筑改造
| 1,003㎡
| 200
|
| 100
| 100
|
|
|
|
|
3
| 会务中心周边景观提升
|
| 150
| 100
| 50
|
|
|
|
|
|
4
| 公园零售部增设
|
| 30
|
| 10
| 10
| 10
|
|
|
|
5
| 公园养护工人管理房增设
| 1000㎡
| 100
| 60
| 40
|
|
|
|
|
|
6
| 公园接待住宿设施的增设
| 约100个床位,占地面积约1000㎡,建筑面积4000㎡
| 2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
|
7
| 公园科普展示设施的增设
|
| 200
| 50
| 50
| 50
| 50
|
|
|
|
8
| 公园影视宣传设施的增设
|
| 200
| 50
| 50
| 50
| 50
|
|
|
|
9
| 停车场扩建
| 增加500个停车位,将大停车场向北扩建15,000㎡
| 200
| 100
| 100
|
|
|
|
|
|
10
| 新建世博和谐塔周围绿化改造
| 16,000㎡
|
|
|
|
|
|
|
|
|
11
| 杜鹃园景观优化和扩建
| 改造100亩左右,扩建日本东鹃园,面积约 8,000㎡
| 5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
12
| 樱花园扩展改造
|
| 200
| 50
| 50
| 50
| 50
|
|
|
|
13
| 保留林区生态恢复及景观优化
| ①香樟林区:56,880㎡
②水杉林区:10,800㎡
③悬铃木林区:2,547㎡
③广玉兰林区:1,046㎡
| 5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
14
| 游乐设施规划一
| B类游乐项目,满足儿童以及中小学生的需求
| 100
| 50
| 50
|
|
|
|
| 具体方案待设计完成并经局批准后实施。
|
15
| 游乐设施规划二
| 贴近森林特色的儿童乐园
| 100
| 50
| 50
|
|
|
|
|
|
16
| 游乐设施规划三
| 结合真人CS项目,开设拓展培训基地项目20,000㎡
| 200
| 150
| 50
|
|
|
|
|
|
17
| 烧烤野餐区域
| 5,000㎡
| 50
| 40
| 10
|
|
|
|
|
|
18
| 供水改造
| 与市政管网对接
| 50
| 40
| 10
|
|
|
|
|
|
19
| 污水处理改造
| 与市政管网对接
| 50
| 40
| 10
|
|
|
|
|
|
20
| 供电改造
| 二路供电
| 100
| 80
| 20
|
|
|
|
|
|
21
| 水系改造
|
| 1500
| 500
| 500
| 500
|
|
|
|
|
22
| 监控设备
| 增加10个监控点
| 30
| 10
| 10
| 10
|
|
|
|
|
23
| 电子显示屏
|
| 50
| 50
|
|
|
|
|
|
|
8.0 保障措施
8.1.体制与机制保障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市建设交通委对我局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要求,不断加大绿化、林业、市容景观、环境卫生工作的领导力度、组织力度和扶持力度,建立起高效有力的领导保障组织。不断提高社会各阶层对于绿化、林业、市容景观、环境卫生在加快“两个中心”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抓好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公园发展目标责任制。建立严格的领导任期领导绿化工程目标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实行通报制,并与领导的任职、调动挂钩。实行政府重点生态林业建设的政府领导和项目法人负责制、规划设计和施工招投标制以及工程施工监理制。逐步建立违规使用资金和工程质量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8.2.技术保障
健全绿化林业科技机制,完善绿化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渠道,积极推行科研课题的推进,强化对外科技合作,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提高行业科技指数。
科学技术是林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十二五”林业发展要走科技型、高效型、安全型的路子,必须着力壮大林业技术推广提高体系,培训发展主体,提高园林工人的生产水平。具体要实施好三个计划,
(1)科技兴林计划。建立健全各类树种的培育标准、栽培标准,大力实施技术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大力推广一批生态营林的技术成果,如生物多样性生态营林技术、森林植被恢复技术、容器育苗技术、乡土树种优化扩繁技术等。加大乡土树种的扩繁和新品种的引进力度,推广一批高效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对林业生产的贡献率,切实把滨江森林公园的林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林业人才计划。着重通过外引内联、培训提高等手段,不断提高林业科技队伍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以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主导,以中级技术和管理为主体的林业人才队伍。同时,针对发展生态经济林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着力加大发展主体园林工人的培训力度,每年集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提高园林工人生产能力和管理维护能力,为提高公园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数字林业计划。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林地、林木资源的数据管理。
8.3.经济保障
贯彻国家中长期绿化行业发展规划纲要,从全市全局基础建设总体布局出发,加强战略筹划和科学预测,根据基础建设发展需要,积极争取市财政持续增加对公园建设运行的投入,为本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在项目规划与设置中,“滨江驳岸改造”、“绿化种植配置调整”、“水系改造”、“自然生态科教中心”、以及2009 绿化和市容局新立科研项目之一的“适生地栽杜鹃花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等专项将与局科研处联合创新,成为行业内项目改造和新建的示范。
认真贯彻国家财政与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严格编制项目投资计划和预算,构建符合公园管理特点的投资计划、预算和拨付体系;加强公园的经费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内部制约机制,完善计划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保障资助经费准确、及时、安全拨付,努力降低管理运行成本;强化项目执行单位对项目投资经费管理的责任意识,保证资金依法、高效、合理利用。
8.4.宣传保障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绿化林业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环境意识。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环境绿化教育。充分调动协会、学会等非政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绿化意识,使植树造林和保护绿化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绿化林业事业的局面。
以重要活动为契机宣传公园:进入倒计时的世博会将会带来大量游人,以世博会为基点,联系宣传滨江森林公园;以滨江森林公园为基础,衬托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体现上海在绿化环境事业上的大步前进。抓住多种形式的传媒,通过联合举办各项活动,提升滨江森林公园的知名度。
8.5.人才培养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绿化林业科学技术水平。贯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全面开展绿化林业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着力提高绿化林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另外,要大力提高公园管理人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公园文化、经营事业发展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跨世纪的管理队伍,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业务人才和经营人才,营造一个开放灵活、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育人机制。
充分发挥部门和个人在完成滨江森林公园“十二五”规划和特色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各部门、单位要发挥各自的职能,细化各项工作措施,狠抓落实。部门、单位之间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整体推进,保证滨江森林公园“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