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五规划发展趋势
(一)公园定位从“森林公园”正向 “城市森林公园”方向发展
在于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公园建设初期,定位“森林公园”,公园的地理位置在上海的东北角,是城市划分上属郊区,比较偏僻,当时是上海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被誉为黄埔江畔的一颗绿宝石。近几年,,中环道路建设,房产开发,城市扩张,杨浦区人口更加密集,公园逐渐变成城市的特点
。
1、游客主体发生变化:公园初期主要服务群体杨浦区和宝山的居民。交通便利,生活水平提高,来园游玩人员更广泛,除主导地位市内青年学生以外,自驾车家庭旅游成为时尚,游客量明显上升。
2、公园内娱乐设施变化:公园初期,因以“森林公园”为特色,没多考虑娱乐项目设施。2003年绿化管理体制改革后,经营方式改变,市场需求,消费群体能力与活动方式需求,游艺机项目到2010有29个,吸引了游客。目前,取消已不太可能,使公园具有综合性城市公园特点。
附表3:公园游人量统计表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团体票
| 18.13
| 11.33
| 11.84
| 13.48
| 12.5
| 11.8
|
个人票
| 56.30
| 75.69
| 88.32
| 99.38
| 103.5
| 94.5
|
合计
| 125.56
| 143.26
| 152.50
| 164.20
| 171.8
| 156.3
|
附表4:公园游乐项目情况表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原有保留
| 27
| 28
| 29
| 29
| 29
| 29
|
淘汰
| -1
| -2
| 0
| 0
| 0
| -1
|
更新
| 0
| 1
| 0
| 1
| 1
| 1
|
新增
| 2
| 3
| 0
| 0
| 0
| 0
|
合计
| 28
| 29
| 29
| 29
| 29
| 29
|
附表5:公园门票收入情况表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门票收入
| 735
| 958
| 1202.60
| 1000
| 1633.25
| 1435.22
|
其他收入
| 476
| 691.94
| 485.06
| 220
| 101
| 108.93
|
合计
| 1211
| 1064.94
| 1687.66
| 1220
| 1643.25
| 1544.15
|
(二)“十一“五期间周边市政建设发展,公园游人量明显提高
公园周边已完成的市政建设,中环线建成通车、市光路延伸段的规划建设、翔殷路隧道开通、军工路拓宽,都将使森林公园处于一个更为城市化、人流更集中的区域,从而带动公园的现代化发展。目前交通线路有841、59、102路等公交线路,使公园交通十分方便、环境良好,为杨浦区居民乃至上海市居民开展休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十二五”期间,周边市政建设发展,使公园规划实施面临困难,迫使公园功能布局需要及时调整。
1、正在规划建设项目有嫩江路越江隧道、军工路道路快系线建设、17号轨道交通与周边地块的商业开发,交通问题成为下一阶段公园规划与建设的主要问题,迫使公园功能布局需要及时调整。
2、“十二五”期间,规划改造重点内容北园:绿化景观完善与提升;对现有功能区的综合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包括公园道路系统、游览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建筑功能梳理、停车、配套、生活区改造;
3、“十二五”期间,规划改造重点内容(南部):要使军工路与黄浦江之间的嫩江路人气旺起来,进一部规划好南侧苗圃地整体休闲性绿地并设置服务中心;万竹园改造,在功能提升,不仅局限于竹文化特色的观赏园林,更具备市民高质量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园。公园南大门规划为主要出入口;西入口区域停车场;东侧滨江岸线开发的规划方案将有所改变,必须在“十二五”规划中加以重新研究与完善。
四、“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促进公园建设与发展,改善生态景观,突出“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城市森林公园为建设目标,力争体现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旅度假、休憩、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达到三个效益的同步提高,为公园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原则
1、坚持完善与补充为主的原则
根据目前上海规划与建设,补充与完善《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改造规划》功能布局,建设项目内容进一步优化方案。
2、坚持生态性、景观性建设原则
以生态园林理论为先导,以绿为主,强调森林野趣的观赏休闲功能,突出森林公园的自然、野趣的景观特色与风景品质。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园整体的规划要适应结合公园周边区域的发展,为公园内部区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远期及动态的策划方向思路,使内部区域景观可随整个公园功能实现得到可持续发展。
4、“可操作性”原则
按公园整体规划的要求,“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加快规划近期内容建设,按年度进行分解实施,修正远期建设内容规划。
五、“十二五”规划目标
为游客创造良好的内部游园环境和服务设施,提高在上海的知名度,在上海城市绿地系统中,扮演森林天然氧吧重要的角色,国家级“袖珍”森林公园,是青少年的乐园,市民休憩喜爱的场所,小动物栖生养生的天堂,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优秀典范。
六、“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公园万竹园改造。
1、2011-2012年完成嫩江路绿荫生态停车场建设
(1)基地情况
公园嫩江路南侧用地原为停车用地,面积7400平方米,通过改建解决目前节日停车场难的问题,根据停车场设计规范,优化现有的停车结构,充分利用场地面积设计大小型车位,其中小型车位86个,大型车位11个,改善其绿化景观,提升片区的景观品质,与森林公园总体景观风貌相协调。
(2)项目主要内容与资金投入
基地建筑改建172平方米、绿化1639平方米(其中大乔木63株)、停车地坪5600平方米,需要投资270万元。
(3)建设计划
201年世博会结束后,落实资金,拆除展览公司塑料简易棚,作为临时停车场,2011年10前年完成相关手续,2011年10月项目施工。
2、2011-2015年万竹园改造
(1)现状分析
万竹园是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二期规划建设项目,地处嫩江路南面,在原苗圃基础上改建,利用竹丛、竹林与竹建筑配合组成特色鲜明而协调秀丽的竹林景观,占地134111平方米,于1998年建成开放,万竹园主要有三个景区,丝竹镇景区,特色是江南小镇,仿古建筑、小桥、流水。临湖景区,主要具有江南水乡特色,临湖简易建筑、石拱桥、湖中小岛、竹楼等景观。观赏竹景区,栽培了江南适生的各类品种竹,以及以竹与其他植物配置组成的园林景观。
万竹园是上海以竹文化为主题、面积最大的公园,由于资金原因,建设时基础设施不到位;建筑、绿化材料应用;施工工艺等各方面比较粗放。其次,万竹园年游客量不到2万人次,收入不到10万元,每年绿化养护费也仅20万元,造成管理上粗放懒散,经济上收入不景气。2010年投入700万元对临湖景区进行改造和16000平方米水面淤泥清理和驳岸维修。丝竹镇景区仿古建筑维修、绿化景观调整和完善基础设施,拟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使万竹园在人文特色、空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植物特色明显,使用功能上更符合现代人休闲生活之需。
(2)项目改造主要内容
*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维修,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道路6000平方米,增添园椅、垃圾桶。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夜间照明系统,等基础设施。
*将万竹园绿化景观分8个区域,西入口、银杏林道、桃花溪、大草坪、生态林、丝竹镇、土山区、东入口,风格上定义为“现代江南园林”。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用现代构成主义手法,形成一个既具有传统园林韵味,又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新中式园林。
(3)项目资金估算,绿化调整面积110000平方米,1650万元;建筑维修200万元,道路210万元,基础设施500万元,合计2560万元。前期设计工作2011.1-2012.12完成,2013.1-2013.12施工手续办理,2014.1-2015.12年施工完成。
(二)公园北园改造
1、2011-2015年,完成公园整体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
(1)现状分析:公园建设初期,规划布局较合理,按当时设计标准游客量20万人次年,但是近年来,逐年增长游客量达到?人次年,公园河滨自净餐饮、厕所生活污水能力下降,使水体处于富氧化状态,出现蓝藻;原有供电标准出现负荷;广播、电话系统因资金原因未到达全园,存在盲区;人性化服务功能不到位,没用无障碍设施;同时缺乏全园性的交通游览组织及引导,游客多集中在公园西侧游玩和烧烤区;按现代化管理模式,缺乏网络设施、安全监控系统、电子售票检票服务功能等。所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改造规划》中,明确要改造和完善基础设施,拟“十二五”期间实施完成,这要求在2010年底前完成“小火车轨道”路线的方案设计,对各管线系统敷设,围绕“小火车轨道”路线走向进行方案设计,便于建设施工一次开挖。
(2)项目建设主要内容(8个系统)
*公园游览交通系统,采用小火车贯通全园方案,同现有的电瓶车和自行车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小火车轨道线路布置与安全措施方案,需详细实地勘察与研究。
*公园污水系统对策
原则上通过污水纳管,集中处理,统一排放市政网管措施。同时考虑公园面积大,污染点分散特点,个别可因地制宜采用现代科技成果,通过相应工艺流程,处理后排放到湖中;还可以通过涵养水生植物与鱼类,形成良好生物链,使湖水水质达到三级标准。
*电容量扩容方式
按规划公园设统一户外配电所,在实施过程中,拟保留活动中心处现在的配电房,最大供电量为800KVA,服务公园的西北面生活区和北游乐区;在南大门入口处,新建配电房,配置供电量为400KVA,380220V增设,供应南生活区和游乐设施的需求这样减少工作量,节约资金,便于今后维护管理。
*完善安全监控系统
在公园重要部位,通过安装监控系统和巡更系统,提高治安联防队员巡逻责任性,又可以有效全面控制公园游览安全秩序,保障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效处理突发安全事故。
*通信设备更新
“十一五”期间,在公园行政管理区域改造时,废除了原有的广播、电话总机房,要求配置新通信设备,沟通原有线路,扩展范围,完善公园广播系统,增设背景音乐,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给水系统、雨水收集、绿化灌溉用水的更新建设。
原则上废除原来上水系统,重新排设;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绿化灌溉,这需要采取新方式加以改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公园调水系统,建设泵站,控制公园湖面水位与河水循环流动。
*道路系统翻铺
结合《小火车轨道》实施,通过翻铺可以很好的改变原来石块松动、沉降、高低不平、积水的现象,达到比原来明显平整、景观效果不变的目的,同时结合道路两亮旁的绿化调整,为游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游园环境。
(3)基础项目资金估算及建设时间节点
项目资金估算4190万元(其中道路系统657万元、小火车564万元、排水1050万元、水体44万元、弱电系统1574万元、电扩容300万元),建设程序先确定小火车运行路线,方案确定后再做其他系统方案,统一办理项目手续(见附表)。建设资金分5个年度分摊,项目前期费15%计划三年,每年200万元,第四年计划70%,完成小火车和基他管线底下铺设,2900万元,第五年计划15%,全面完成管线系统,600万元,竣工决算留90万元。
2、2011-2015年公园建筑功能调整建设
(1)公园建筑目前状况:
公园初建时,总体上规划建筑功能布局基本上是合理的,由于基础设施变更,公园原有的服务性建筑位置作功能性布局作相应调整,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同步进行。目前,因游客量增加,公园建筑功能使用混乱,个体私营经营为追求利润,将小卖部的服务的经营功能扩大,变成了小饭店,需要整合。公园各种简易棚破旧,影响公园的面貌。通过对公园建筑结构、外观进行分析,目前使用功能情况进行梳理,合理分布位置;通过拆、移、改等措施,使公园建筑在使用功能上得到满足服务游客需要。
(2)项目资金与建设时间安排
项目总投入962万元,项目方案、工可和初步设计三个阶段工作顺序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资金分5个年度分摊,项目前期费15%计划三年,每年48万元,第四年计划70%,670万元,第五年,竣工决算留148万元。
3、2011-2013年公园骑马场区域建设
(1)基地情况:
位于度假村东侧,松涛幽谷的西侧,作为森林公园的特色项目,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现有的跑马场场地较小,且设施简陋,游客只能在规定好的马道内骑马,使跑马轻骑活动略显枯燥乏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休闲娱乐的要求。
(2)建设内容:
东移跑马场并重新规划跑马区域,需要马匹训练场5400M2,饲料房300M2,鞍具房,洗马房与医疗室,工作人员管理房400平方米,跑马场地内林下植被调整等,总投资120万元。
(3)资金按排与建设进度:
资金分2年完成,第一年前期费20万元,第2年建设费80万元,第三年竣工决算留20万元。
4、2013-2015年,公园烧烤区的建设
(1)目前现状,烧烤区位于公园的西北角,野外烧烤是目前城市居民喜爱的活动项目,成为公园的特色项目之一。但是,现有烧烤区面积相对较小,烧烤棚较集中,人员活动频繁,能源使用木材多,造成烟污染严重,土壤板结,导致了林下植被破坏严重以及一些乔木的逐渐枯黄,而且食品卫生质量程度不高。烧烤的原材料洗涤水直接排放到河中,成为公园河水富氧化主要污染源之一。
(2)建设设想:通过改造,在烧烤点布局形式、能源材料使用、烧烤操作流程、管理措施作相应调整,控制游客量,既要保护植物,又为游客休闲娱乐,品尝烧烤佳肴提供质量保证。总投资500万元,分3年度实施。
5、2014-2017年绿化景观全园绿化调整。
(1)绿化现状
共青森林公园从建园到现在已经有25年,经过25年的养护疏理,已呈现出以突出森林结构为群落的具有人工生态植被为特征的城市森林生物群体。经过近几年的引进,到目前也只有250多种,骨干树种以水杉、香樟、雪松、意杨、银杏等为主。在植被品种上种类较少。在色彩上,开花的乔灌木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较少。中下木及地被品种上也比较单一。离生态型绿地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缺少色叶树种,秋景不明显。因此,有些景区绿地景观与景名不相称。
(2)绿化调整内容:
秉承“粗犷、野趣”的原则对成林景观进行干预,对于速生、慢生树种严重脱节处适度增加色叶慢生树种;减少人工绿篱,增加灌木及地被。
*秋林爱晚景区,地处公园盈湖边的中心区域,由于当初植物配置是以香樟、银杏和乌桕为主,在二期改造清淤泥时堆土较厚,导致银杏和乌桕烂根死亡,而香樟长势特别盛,使景区秋景不明显。公园拟抽掉一部分香樟,补种银杏、枫香、枫树、无患子等色叶树,突出秋景,使景名与景观相符。
*丛林原野景区绿化改造
丛林原野景区地处公园北面,属一期跑马场范围,主要种植了一些水杉、香樟、白榆等树种,此区域由于地处北面偏僻处,在公园养护体制改制前一直处于失管状态,树林郁闭严重,无中下木,因此公园准备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在保持原生态的前提下,补种耐荫中下木,在树林外围补种花灌木,增添景观色彩,恢复景名景观。
*生态林扩建改造
公园目前的生态林只有位于电台周围的水杉林一块,虽然经过近二年的围护管理,但生态还不是很丰富,对这一块的改造主要是补充中下木、耐荫植物,另外准备对围墙边的树林都按生态林的目标来养护管理和改造,因围墙边的树林游客相对进入较少,原有生态也较好,通过补充中下木植物,来适当封闭,使其逐渐进入生态循环状态,一方面可以阻隔周边道路、铁路等机动车的噪声、废气,保护公园环境,另一方面为鸟类、小动物等提供庇护场所。
*湿地生态林扩建改造
公园在04年原匹特搏区域绿地改造中,新建了一块湿地林,从景观和生态上来看效果不错,为了使生态湿地林景观更好,公园准备适当扩大一些面积,同时安装喷雾设备,营造出迷雾朦胧的湿地、生态林景观。
*别墅区景观改造
度假村位于马厩西侧,烧烤区东侧,该区域的植被以水杉为主,靠道路东侧有少量的雪松,植物长势尚可,但临水的池杉林边,由于垂钓人员较多,对植被影响较大,因此宜对该处的池杉林的临水处配置一些水生植物,并种植一些黄金条、白鹃梅等植物。同时对于马厩西侧处为了便于隔离分区,在雪松东北侧的林缘配置一些枫树、青枫、杜英等植物,并在路边的林中空地边缘种植一些大规格的春鹃等植物。
湖泊布置水景观赏区,种植王莲、芡实、太实莲、再力花、花叶芦苇、花菖莆等水生植物。
因小火车轨道、管线铺设, 使公园主干道、各区域绿地多受到一定破坏,调整面积107公顷,总资金5157万元。施工在管线结束,等小火车方案、各管线走向定下后,绿化方案研究,施工建设2014年开始,分3年施工结束。
3、“十二”五规划成果展望
从公园内部来说,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森林景观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科普、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公园三个小效益明显提高。
1 、社会效益
外部市政建设为市民出行创造了交通便利,扩大了公园为市民、游客服务半径。内部建设,完善了公园人性化服务的功能,丰富园内的各种活动,更好地发挥公园的公益性作用,成为上海东北角绿地系统中游客回归大自然休憩的主要场所。
2 、环境效益
保持公园以大水面、大草坪、密林和疏林结合为特色,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植物群落的充实与调整,运用植物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优化人工植物群落构成生态群落、层次丰富、生态效应良好的复合型的生态空间,环境质量亦会有更明显的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浦江两岸景观线上的一颗“绿宝石”。
3 、经济效益
公园是公益性单位,内部服务性的经营收入十分有限,收入也难以满足该绿地日常经营管理所需的费用。通过改造后,森林公园增加的新设施、新功能和完善良好的服务质量将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规划实施完成,从环境质量改善、周边土地升值,为地区经济收入具有相当可观的潜在经济效益。
七、项目内容与投资估算(见附表)
目前,公园外围市政建设,将影响公园总体规划的实施,主要嫩江路过江隧道、军工路道路快系线建设,交通问题成为下一阶段公园规划与建设的主要问题,所以,公园南大门远期规划为主要出入口;西入口区域停车场;万竹园东侧苗圃地调整为休闲性绿地,并设置服务中心;东侧滨江岸线开发的规划方案将有所改变,必须在“十二五”规划中加以重新研究与完善。
“十二五”期间,实施项目9个,总投资13860万元,其中公园设想自筹1000万元。
八、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实施完成,资金是保障,人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支撑,管理机制是措施。根据公园情况,初步拟定以下设想:
1、人才引进
目前公园现有20名管理人员,平均年龄44岁。
按学历分:大专以上文化学历20人,占管理人员的100%;全日制大学毕业的有 5 名,占管理人员的 25%,在职大专、大学的有14名,占管理人员的75%。
按专业区分:园林建设专业 4人,占管理人员的20 %;经济学类其他专业 13 人,占管理人员的65 %;法律、法学专业 2人,占管理人员的10%;行政管理专业1人,基础医学专业1人。
按技术职称分: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工程师 2人,助理工程师 1 人。
总得看来,直接涉及项目建设所需的土建、水电、造价等专业方面的高级人才比较缺乏;可以实行“柔性引进培养机制”,引进1-2名青年专业人才,挂靠人才市场,合格后 正式聘用关系;同时,也采用聘用制度,55-65岁退休,有专业高级人才,参与项目管理,项目结束后解聘关系。
2、资金落实
实施完成“十二五”规划,总估算人民币1.4亿。主要依靠上级单位拨款,希望分年度列入城市维护中。公园挖潜力,增加经济收入,力争保证1400万元水平,其中200万元用于规划项目,5年累计1000万元,加强项目管理,引进社会中价机构全过程造价控制;依靠中价质量监控,减少设计变更和工程量控制,可节约总造价5%左右300万元,可以贴补项目不可预见费。
3、项目管理措施
“十二五”规划建设内容,涉及多方面内容,前期工作中,技术方案决策难,需要建立方案审阅的技术小组作保障。涉及建筑新建与改建手续办理过程时间长,可聘请社会代理机构专人负责办理项目各类手续。施工过程中,公园大树多,施工放样、数据采集困难,需要借助现代GPS技术、GIS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建立项目现场测量组(资料),保证最后施工资料完整。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协调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安全等问题,以建设方、施工方、投资监理、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等项目施工例会制度;为保证项目有效开展。组建项目督导组,以质量安全为主要责任,监控项目程序规范操作,做好项目管理安全应急预案。在目前公园“多劳并不多得”管理体制下,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项目管理拟实行补贴办法,鼓励甲方人员加强项目现场管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委托社会上有项目建设管理资质公司,代理甲方对项目管理。
“十二五”规划项目投资估算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
(M2)
| 总投资
(万元)
| 分年投资(万元)
| 资金来源
| 备注(其它资金)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一、公园南块土地改造
| 1、嫩江路生态停车场
| 7740
| 270
| 80
| 190
|
|
|
|
|
| 城市维护
| |
2、万竹园建筑维修及基础设施
| 建筑1380,道路6000,
| 910
| 50
| 50
| 610
| 100
| 100
|
|
| 城市维护
| |
3、万竹园绿化调整
| 8个区域,110000,
| 1650
| 200
| 200
| 600
| 600
| 50
|
|
| 城市维护
| |
二、北园改造
| 1、基础设施建设
| | 4190
| 200
| 200
| 200
| 2900
| 600
| 90
|
| 城市维护
| |
2、建筑功能调整建设
| 5000
| 960
| 50
| 50
| 50
| 700
| 110
|
|
| 城市维护
| |
3、骑马场区域建设
| 83000
| 120
| 20
| 80
| 20
|
|
|
|
| 城市维护
| 自由资金
|
4、烧烤区的建设
| 19000
| 500
|
|
| 20
| 80
| 350
| 50
|
| 城市维护
| 自由资金
|
5、北园绿化景观调整
| 940000
| 5160
|
|
|
| 400
| 3000
| 1500
| 260
| 城市维护
| |
6、围墙加高
| 1000米
| 100
| 100
|
|
|
|
|
|
| 城市维护
| |
上海古猗园“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古猗园)
一、“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1、园艺格局基本成型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上海古猗园改扩建工程,完成东部22.37亩土地的叠山理水、园林造景的扩建和老园区历史风貌的恢复。扩建区增加水体面积3000㎡、建筑面积668㎡,建有不可无竹居等单体建筑11座、石桥4座,堆砌驳岸、假山3450㎥,假山建筑单体6座,绿化面积10046㎡,建起了“幽篁烟月”江南园林新景观。老园区增加建筑面积1083㎡,改造建筑面积225㎡,优化调整植物群落8000㎡,延伸水体面积120㎡,明、清风貌得到恢复。
2、游览设施更为完善
对古猗园基础服务设施落实改建和更新、对游览建筑修补与刷新、对植物群落优化和调整。完成了咨询中心、广播设施、视屏监控系统、景区指示系统以及给水系统等改建和更新,服务设施得到提升;完成樱花林、龟山、缺角亭、茶室等12980㎡绿地的植物群落优化调整、移植乔灌木1890株,丰富了传统植物、突出了季相色彩。公园3处驳岸、2000㎡道路地坪、23套休息台凳以及南厅、逸野堂、缺角亭、玩石斋等16座游览建筑实施了修补、加固与刷新,达到了规定的整治目标。
3、旅游品牌形成特色
“十一五”期间,先后举办了古猗园新春灯谜会、牡丹花友会、上海竹荷文化艺术节、上海古猗园荷花展等主题活动,营造了文化内涵丰富、民俗特色鲜明、喜庆气氛浓厚的游园氛围。其中竹荷文化节向中外宾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取得28万人次的游人量新纪录。新春灯谜会的元宵观灯活动创造了单夜1.2万人次记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
4、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不断强化管养力度,实施月度考核等长效管理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园容园貌得到明显优化、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在上海市各公园解决“三不”问题、开展“文明游园”活动测评、全市公园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等活动中,始终保持前三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风景园林行业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14连冠等荣誉。
5、科研科普逐年加强
通过弥补绿地空秃、调整老化植物、实施牡丹园的扩建,优化河岸景观、引进名贵植物、盆景等措施,优化了古猗园的植物配置和群落结构;科研方面成功栽培繁殖了名贵竹种方竹,调整复壮了淡竹、紫竹、倭竹等品种,规划种植了竹种博览区,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科研科普工作得到加强。
(二)存在问题
1、基础和服务设施仍需完善
受历史条件和园艺特点等的局限,公园基础服务设施的改造难度高,虽然通过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距离建设江南历史文化名园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亟需通过“十二五”规划,持续完善基础与服务设施。
2、园林风貌需持续优化
公园的部分区域植物郁闭度高、植物层次配置不合理、季相不鲜明等基本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扩建区的新置植物需要强化养护和必要调整,同时需不断引进名贵观赏植物,使之与江南历史文化名园相匹配。
3、公园内涵需深入挖掘
公园历经480余年,许多历史文化的稽考工作深入不够、挖掘不深,亟需做深入的发掘和展示。实施改扩建工程后,公园的园艺格局发生变化、建筑体量增加,需要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进行重新挖掘、提炼、调整与展示。
4、人才队伍需逐年引进和培养
历史原因造成了职工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全面、技能等级偏低、服务水平提高难等问题,亟需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引进专业人才来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十二五”形势分析
(一)正确把握发展机遇
1、把握好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中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上海在促进经济结构发展转型、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将致力于服务大众的社会发展,致力于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古猗园作为公益性社会资源,对提升社会服务、提升公众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2、把握好“坚持民生服务为本,扩展公园绿地功能”的机遇
市绿化“十二五”规划对上海公园在全国的影响力、对园林特色风貌的保持、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提升公园整体生态和服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古猗园作为上海市优秀古典园林,应在“坚持民生服务为本,扩展公园绿地功能”的规划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3、把握好区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嘉定区提出了打造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的目标,公园辖区南翔镇在十二五期间将成为城市人口导入区、商务经济聚集区,并积极打造人文魅力知名区。古猗园作为该地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在提升南翔镇文化底蕴、宜居环境,形成东、西呼应的南翔古镇旅游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正视面临的挑战
1、现有管理机制和水平,亟需调整适应社会发展和多样性要求
随着上海市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对公园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将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南翔镇城市人口的快速导入,社会多样性要求将对古猗园的管理、服务提出新的挑战。
2、基础能力薄弱,对提升管理水平带来挑战
公园作业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偏低、体制分割的现状,对提升管理水平带来了挑战;古典园林的专业人才稀缺,对提升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工作带来了挑战。
三、指导思想
以上海和嘉定区建设国际大都市和长三角节点城市为依托,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面向、三个体现:面向长三角、面向社会大众、面向可持续发展,体现社会效益、体现生态效益、体现经济效益。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完善提高原则
在完成公园园艺布局的前提下,重点完成基础和服务设施的改造完善、园艺景观的优化调整、古典文化的挖掘展示、服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逐年推进古典园艺特征化、文化展示艺术化;逐年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合理安排资金,逐年规划各项目标。
(三)坚持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原则
近期重点是古典园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远期目标是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园品牌。
五、规划目标
2015年初步建成园艺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景观优美精致、功能设施完善、服务水平优质的江南古典园林;到2020年建成国内知名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园。
六、主要任务
(一)管理任务
上海古猗园“十二五”规划的管理任务,包括园容管理、服务管理、职工队伍建设3个方面。管理任务总体目标是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长效机制,树立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理念,建成结构合理、团结高效的职工队伍。
1、调整完善“上海古猗园考核标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现行
的“上海古猗园考核标准”为基础,结合国家AAAA级景区(景点)标准、ISO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上海绿化林业标准汇编、上海市星级公园考核标准等规范,在日常实施过程种不断吸收完善,逐步形成高效可行、符合公园管理特点,涵盖园容园貌、游园服务、综合管理三大类的综合性管理考核工作制度。
2、以建设江南名园为目标,建立古典园林风貌保持基本原则
以改扩建后形成的园艺格局为依据,根据古猗园明代、清代、民国和现代4个阶段的历史史料、文化特征、园艺特点,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要素,制定《上海古猗园保持古典园林风貌基本原则》。规划各区域、各历史阶段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特征、园艺布局要素、植物配置类型以及厅堂陈设主题等基本框架。逐步调整、改造特征不鲜明或与基本框架相违背的具体区域、具体问题,逐步积累形成古典园林风貌的保护机制,逐步规范对园艺、建筑的新建、改建、调整等行为,突出公园历史特征、文化特征、园艺特征,促进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保持与凸显。
3、统筹兼顾,建设与江南历史文化名园相匹配的职工队伍
从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园的高度,突破管理层与转制企业的体制分割,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共同建设一支人员素质一流,专业结构完整、管理服务能力全面的职工队伍。
(1)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管理层:引进古建筑、绿化设计与管理、旅游策划与营销、景点导游等专业人员。加大学历教育、专业职称培训力度,优化管理处干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转制企业:支持引导转制企业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师、高级工,扩大中级工队伍。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实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2)单位文化建设。塑造“以做古猗园职工为荣”的单位文化理念,编发《上海古猗园组织文化手册》,内容包括:古猗园单位文化共识,古猗园单位文化口号,职工职业行为规范、职工社会行为规范,优秀职工名录及先进事迹,古猗园文化史、大事记,古猗园主要荣誉等。做到人手一册,定期开展班组学习和自学;制定古猗园季度优胜班组、季度优胜职工标准,开展评选表彰季度、年度优胜、先进集体和个人;每年实施年度工作思想动员和主题创建活动的脱岗培训。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常态保持干部职工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团结协调、务真求实的工作意识。
(二)建设任务
上海古猗园“十二五”规划的建设任务,包括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改造、维修,古典园林风貌调整优化,古典园林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品牌打造、科研工作5个方面。建设任务总体目标是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古典园林景观精细化,传统文化展示艺术化,确立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和品牌形象,持续推进科研科普工作。
1、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改造与维修
(1)水体治理项目。对公园水体进行彻底清淤,设置循环增氧系统,水质达到旅游景区GB-3838规定。2011年实施水体清淤和设置补给系统,初步改善水质;2012年安装水处理设备,形成水体循环净化和增氧能力,提高公园水体景观效果。
(2)票务系统建设。引进电子智能设备,南北大门实现语音电子化、入园磁卡化、检票自动化,规范售检票管理。
(3)游览建筑设施维修改造项目。对游览区主要建筑、设施,望鹤楼、花神殿、砖细门牌、假山、驳岸、栏杆等全面落实维修改造,维修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原貌。
(4)停车场改造项目。对停车场全面翻修,增加钢砼基础,对场地容貌进行清理,扩大停车位,缓解停车难矛盾。
(5)广播音响系统改造。现有广播音响系统系1997年建造,设施陈旧老化。改扩建工程后,区域布局发生变化,音响布局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拟建成与公园规模相匹配的广播音响系统。
(6)信息化建设。完善古猗园网站建设,增设栏目,提高网站的社会影响力和知晓度;开辟网上订票及网上支付(银行卡、支付宝)功能;开辟24小时电话自动服务系统。
(7)夜间景观工程。计划2011年起,每年的元宵、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开放夜公园,举办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活动。拟在现有基础上,改造、扩大照明系统和夜景灯光系统。
(8)消防设施改造项目。拟实施公园消防系统的整体规划,优化消防布局、增添消防设施,衔接好新老园区,确保消防安全。
(9)安保系统改造项目。整体规划新老园区的安保监控系统,重点增强游览区大草坪、南门、扩建区主要道路以及不可无竹居、石韵馆、梅花厅、南厅、逸野堂等重要部位的监控能力;实施与公安部门的联网共管措施,增强应对防范能力。
(10)办公楼改造项目。调整办公室布局,以适应人员增加后的办公需要。扩大多功能厅,增加会议容量。调整完善图书室、档案室、值班室、荣誉室、停车库、自行车棚,将平顶屋面改造成屋顶花园。
2、古典园林风貌调整优化
(1)绿化景观调整优化。按照园艺景观区域,合理调整绿化配置,突出区域主题与局部的精细雅个性;外围绿化以高大乔灌木起遮挡作用,绿化荫蔽区域以疏为主,突出庭院景观的观赏效果。主要项目有:外围墙绿化调整项目,传统花卉造景应用项目,老区竹景观恢复项目,庭院绿化配置项目以及青清园观月台绿化调整项目。
(2)新优观赏性竹类引进。引进竹类新优品种,丰富公园竹类观赏性,创作竹主题景点。通过竹与园林建筑小品搭配、竹配山石等园林手法,探索竹在古典园林绿化配置中的应用。
(3)增添名贵观赏盆景。为突出盆景园梅兰竹设计意图,拟设置3-4组落地大盆景,通过梅兰竹石组合,营造梅花主题景观,提升盆景园品味和档次。
3、古典园林文化建设
深入挖掘古猗园历史传承、历史典故、景点文化内涵等历史文化史料,调整充实各区域景点文化宣传内容;新编《上海古猗园》、《上海古猗园画册》、《古猗园导游词》等丛书;设置古董与名家书画展示区;明确厅堂的文化内涵,调整完善厅堂家具、楹联、器具陈设布局,达到厅堂主题、陈设风格与历史背景的艺术融合;按照建筑主题和意境,配置砖雕、木雕、碑刻、屏画等,进一步丰富古典园艺表现内容。
4、主题活动品牌建设
(1)着力打造两个主题活动品牌。以展示优秀古典园林文化、传统民风习俗等形式为主线,依据旅游主题活动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和具备发展前景等基本要素判断,重点打造“上海古猗园竹文化艺术节、上海古猗园新春灯谜会”两个主题活动品牌,为广大游客提供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旅游主题项目。
(2)营销队伍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根据公园旅游品牌的发展需要,强化经营管理科职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组织管理体系,开发具有公园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增强市场应对能力,保障游人量和门票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放大公园品牌效应。
5、科研科普工作
(1)古典园林养护规范课题。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古典园林养护管理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设立区域主题与植物配置的关系研究,植物造型与修剪要点研究,古建维修、改造原则与技术研究,古典园林花卉配置的基本特点研究,古典园林园容园貌常态保持的管理要素研究等项目。通过逐步深化对古典园林养护管理的认识,逐步完善养护管理技术和程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完成内容涵盖植物调整与配置、植物养护与管理、建筑维修与改造、园容园貌常态管理等要素的古典园林养护规范。
(2)荷花引种与栽培技术研究。结合公园每年举办荷花展,广泛收集荷花(睡莲)200-300种。通过适应性研究,筛选出品质优良、观赏价值高、适应上海地区种植的120-150种,建立上海地区优良种质荷花(睡莲)资源库。
(3)开发古猗园科普、导游相结合的电子触摸屏系统。以FLASH技术,图形触摸查询界面,开展古典园艺与造园思想、建筑形式与时代风格、建筑主题与厅堂陈设、传统植物与文化内涵等古典园艺、传统文化知识的科普宣传,同时设置游览景点分布图、景点介绍、服务项目等导游板块,使科普与导游服务相统一。
(4)古典园林科普馆。以泥塑或蜡像人物、房屋和工具实物展示等形式,形象再现“相地、立基、树屋、叠山、理水”等古代造园过程,增进广大游客对古代造园技术的了解。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上海古猗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后,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编制规划实施分解表,并将计划任务纳入年度公园中心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稳步推进和顺利实施。
(二)妥善安排专项资金
认真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同时挖掘潜力,积极增加经营收入,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做好资金保障。
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十二五”发展规划(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绿化是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科研是绿化建设和发展、构筑城市生态功能、全面提高上海绿化水平和质量、塑造城市文化含量和品味形象的重要基础与支撑;提高行业科研水平,加大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的转化应用,对推进行业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绿化林业和市容环卫机构的合并,又为科研应用提供了平台。因此,在认真回顾总结“十一五”园林科研规划实施基础上,按照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十二五”规划和相关子规划与专项规划,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园科所)编制了对接行业发展的科研应用的“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园科所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指导下,全所科技人员竭力开展各项研究,积极参与绿化林业建设,围绕世博会、崇明生态岛、辰山植物园、外环绿带、大型绿地、临港新城等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开展科研与应用,为行业科学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在推进科研与应用的同时,园科所形成了“科技信息为引领,监测预警为基础,植物培育为核心,基地公司为依托,土壤营养为重点,植物保护为保障,生态优化为目的,管理服务为保证”的内部定位,转化应用上进一步强化了“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社会实践提供技术服务”的外部定位。
五年来,科研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科研设备得到较好改善,科研基地得到不断完善,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应用。全所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研究领域继续拓展,转化应用得到加强,定位思路逐步清晰,团队合作有所改变,基础条件正在夯实,内部管理形成系统。
“十一五”期间,园科所累计获得国家科技部、建设部、国家林业局,上海市科委、建委、农委和绿化市容局等各项科研课题47项,比“十五”期间增加9项;累计科研经费达到3092.73万元,比“十五”期间的1285.2万元增加了2.4倍;承担了水生植物、色叶植物等引种繁育应用、绿地土壤普查、新优品种调查、生态环境监测、有害生物预警等专项;首次申请到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首次获得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首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累计在国内外各级刊物发表论文213篇(“十五”期间为96篇),申报和获得各项专利21项(“十五”期间为1项);主持和参与制定部、市标准 3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十五”期间获得二等奖1项),局和学会等奖项8项;至“十一五”末,有4位研究人员评获正高级职称,现有教授级高工5人,高级工程师14人,博士11人。
1、土壤检测介质营养研究取得实效
“十一五”期间,为全市新建绿地工程开展土壤检测20000项以上,提供检测数据近50000余个,为绿化建设设计、土壤改良、品种选择与搭配、种植施工等提供了依据,为绿化建设的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开展了枯枝落叶、城市生活垃圾的利用研究;开展了建成绿地的土壤动态监测与植物营养的研究和指导,为提高绿化质量和科学养护提供了各类技术服务。累计提供介质1万立方,植物营养剂2万余瓶。
2、植物引育种示范推广取得长足进步
累计引进水生植物300多种,并承担了辰山植物园水生专类园等建设;引进色叶乔灌木等新优品种25个,繁育各类苗木27万余株,为世博绿化、全市和长三角等地区植物多样性、丰富和优化景观与“春景秋色”提供了新优植物材料。
3、植物保护技术研究进一步配套完善
主持和参与上海地区绿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体系的研究,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开展了辰山植物园、世博中心场馆绿化建设有害生物的调查与监测防控。
4、生态与特殊生境领域研究稳步拓展
深化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功能和优化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展沿海防护林结构优化技术研究,启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开展垃圾填埋场等污染地和受损地的植物修复和绿化工程技术研究,白龙港生活污泥的消纳利用研究,完善城镇湿地生态景观构建,拓展河道和湖滨植被缓冲带的水质净化系统研究,探索沿海盐碱地生态绿化集成技术体系。
5、刊物出版和科技信息服务全面开展
累计出版《园林》杂志60期,《绿化参考》120期,《上海园林科技》20期,编辑出版了《世博绿化景观》、《市绿化市容年鉴》等图书、宣传资料,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学术研究、科普技术和动态信息。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十一五”取得成绩的同时,园科所发展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存在课题立项研究领域不全、研究深度不够、各专业间的集成研究需深化、研究成果获奖不多、阶段性成果延伸研究与成熟技术转化应用不足、实验室设备缺乏应有的配套条件、科研基地设施还显不够齐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均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和深化。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科研水平和成果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园科所科研设备、研究能力和成果应用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研究的连续性、系统性较弱、对绿化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等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
2、与行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十一五”期间,本市开展了崇明生态岛建设、临港新城、世博建设、虹桥枢纽港、洋山港等重大市政工程,绿化林业与这些工程均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但是在这些市重大工程中,行业方面的科学研究没有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中介入,没有充分考虑绿化林业方面的前期研究或研究的面太窄,与主管局要求和需要加强的研究还有较大距离。
3、开展系统性及应用性等研究经费不足
科研经费不足是阻挠科研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科研投入主要依赖政府公共财政,科研人员争取科研经费的首要目的是保障科研人员的收入问题,其次才是解决科学问题,所以科研工作往往因经费的原因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也使科研项目缺乏连续性。
4、发展主线与特色尚未形成
回顾以往,园科所科研项目存在无特定主线、无特色的问题,每个专业都有涉足,方向也随资助部门的指南确定,而未能做到引领资助部门为行业科学发展立题资助,没有太集中的主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应制定科研发展纲要,确定方向,使各研究部围绕确定的目标开展有关研究,突出自身的优势,形成特色,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十二五”形势分析及科研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期,是上海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也是绿化行业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全面提高行业建设和发展质量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切实维护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五年。“十二五”期间,园林科研需要满足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上海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实现绿化市容科研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一)把握发展机遇
1、把握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机遇
园科所是以公益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各类科研成果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科研将围绕上海城市战略转型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促进经济结构发展转型、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致力于加强公益性研究和转化应用,为推进行业科学发展发挥科研作用。
2、把握低碳城市、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中的机遇
建设低碳示范城市,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碳汇,客观上要求适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以及废弃物资源利用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上海生态文明水平,将促进绿化、林业、市容科研发展理念和思路的更新和转变,为园科所科研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3、把握世博后续效应的机遇
世博会中展示了大量的城市发展理念、环境保护模式、绿化建设方式等成功经验和案例,将为世博会后的科研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把握城市新一轮发展中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的战略转型,提升郊区发展能级,推动城乡一体化、郊区城镇化建设。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大型旅游项目、新型城镇建设中,需要生态先行。对此,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绿化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而科研是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基础和依据,同样任重道远。
(二)发展目标与指导思想
1、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园科所将紧贴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和绿化林业与市容环卫科学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对科研应用的支持,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应用能力,努力完善实验条件和基地设施,把园科所建设成在本市行业发展中作用显著、在国内同行中攻关能力和科研水平领先、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研究应用单位,为单位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绿化和市容环卫行业发展的实际,以“科研转化并重,做大做强专业”为特色,坚持“研究为基础,应用为目的”,坚持内部科研和外部服务的定位和“三为”方向,围绕“特殊生境绿化造林研究和城市有机废弃物利用”,绿地、林地、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质量提升主线,加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力度,高水平高起点的开展好科学研究,切实增强自主创新水平能力;紧贴行业科学发展需求,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园科所各类科研成果、专利、著作等科技产品的水平,拓展推广应用范围及力度,努力提高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贡献率。
(三)研究方向与主要任务
1、研究方向
“十二五”期间,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精神和行业发展需求,以特殊生境绿化造林研究和城市有机废弃物利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特别是在垃圾填埋场植物选择、植被工程性恢复技术、污泥改良作为封场土、盐碱地造林、立体绿化植物筛选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连续性、递进式的科研攻关,争取在攻克技术瓶颈的基础上,扩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园林植物、土壤营养、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四个专业,在围绕园科所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研究部的发展方向,开展以下研究与应用:
(1)、继续开展土壤动态监测、介质与营养、枯枝落叶利用等研究,进一步拓展植物营养诊断、精准施肥、测土施肥、土壤修复、不同立地条件的改良、大树复壮、菌根真菌利用和城市有机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泥利用开发研究,为提升绿化质量、优化城市环境打好基础;
(2)、继续开展具“特殊与兼型”功能等新品种引种,积极利用已引进的新优植物,开展驯化、繁殖研究和培育、示范与应用,研究制定植物多样性发展规划,建立绿化林业植物种苗体系,为体现特大城市园林文化创造条件;
(3)、继续做好园林绿化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植保领域的基础研究,依托辰山植物园,在做好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服务基础上,建立预警预报体系,为全市园林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保障技术;
(4)、继续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相关研究,围绕“总量、布局、结构、功能”,做好生态网络规划的落地研究,建立定位研究平台,推进生态功能、绿地林地质量和特殊立地条件的生态恢复,推进生态网络规划中绿地、林地、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提升的支撑技术等研究;
(5)、在做好研究应用的同时,继续搞好科普宣传和信息服务,对接科研发展做好规划和科技专项的细化研究。
2、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园科所将主要围绕绿化、林业和市容环卫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主要开展以老港垃圾填埋场为代表的特困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工程性研究,包括乔灌木植物品种筛选、繁殖和栽培技术、封场土质量标准及污泥改良的封场土技术研究和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测定和评价,以及垃圾填埋场植物的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防控技术研究;开展以高架桥为代表的立体绿化植物的筛选和应用等。在此基础上,各研究部根据自身人才力量和结构,开展相关研究任务。
(1)、土壤肥料和介质开发与植物营养研究
重点开展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周期、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配置的典型绿化植物的营养诊断和测土施肥技术研究;开展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综合提升专项工作,开展废弃物在绿地林地等利用研究并研制和推广适合不同生长条件土壤和植物的各种介质产品,为绿化设计、施工、养护以及城市生态功能的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①、土壤检测
A、城市园林土壤监测和修复技术研究--针对城市土壤退化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城市绿化健康生长的现状,开展城市土壤理化性状以及直接影响土壤质量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调查、评价以及研究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机理,开展城市绿地土壤质量(养分、理化、污染和生物等)的长期跟踪调查和评价,了解城市土壤质量演递的规律;重点研究特殊空间下城市绿地土壤的水分循环利用特征、影响因子和调控对策(节水和减排);开展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生物学特征(微生物、酶、动物等)的长期监测,早期预测土壤质量变化趋势。
在做好新建绿地土壤检测的基础上,五年内规划建立500个以上的土壤动态监测点,形成“上海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监测体系网络”。以此来制定各类园林植物提高土壤肥力的栽培养护技术方案。
B、城市有机废弃物土地循环利用研究与示范。在现有树枝落叶利用基础上,开展各类产品的研发和利用途径的研究和示范,将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相结合、园林植物景观造景和污染土壤修复相结合,形成适合城市生态质量和景观提升的土壤生物修复的成套技术;开展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的利用研究,针对上海城市生活污水年产生200万吨的污泥,开展绿地消纳和围海造地利用及其他利用途径的研究,为解决生活污泥的出路,实现市域范围内循环利用的目标;开展高富积植物等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C、拓展餐厨等有机垃圾的利用研究。以传统的土壤肥力或植物营养为基础,重点开展不同功能的微生物菌种筛选、厨余餐余菜场垃圾利用等核心技术研究,对有机废弃物土地利用进行产品升级、工艺改进等综合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扩展有机废弃物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制定有关废弃物利用的各项技术标准,条件成熟后将其上升为行业或国家标准。
D、典型土壤障碍区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上海土壤立地条件差的特点,特别是对植物生长明显产生障碍的区域土壤如盐碱土、严重退化的深层土、严重压实的僵化土等进行改良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E、典型园林植物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根据不同种类、不同生长周期、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配置的典型园林植物养分需求特征,对上海地区主要园林植物营养诊断,找出主要的营养障碍因子,为植物复壮和景观提升提供包括施肥的种类、季节、方法、含量等成套的配方施肥技术,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水平提供技术依据。
F、开展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壤表土收集研究和利用。
(2)、园林植物研究
①、重点做好玫瑰等木本花卉项目的实施:
完成林业综开项目“玫瑰等木本花卉特色培育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和相关课题的实施,做好引种、培育和示范应用。
②、新优品种引育创新。
园林植物材料是提高绿化质量和演绎城市园林文化的载体。围绕提升建成绿地质量,公园改造,屋顶、墙面、高架桥荫等立体绿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沿海盐碱地、水湿地等特殊生境立地条件绿化造林,开展景观优化和质量提升技术研究,配置、种植与不同类型栽培养护技术规范或标准等研究应用。
根据绿化市容局“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引进200-300个和推广应用100-200个新优品种的目标,挖潜园科所已经引进的新优品种潜力,加强与上海植物园和辰山植物园以及社会引种单位合作,扩大历年来已经引进并经过示范适生的新优品种的应用;继续引进景观、色叶、开花、挂果等新优品种,超累积、强吸污、高耐抗,具特殊保健、环境污染指示植物等“特殊与兼型”植物的引进、筛选、繁育与创新。
③、栽培技术创新。
A、栽培技术创新研究--开展重要园林植物的栽培技术创新研究;开展“特殊与兼型”植物研究与配置种植与养护技术创新;污染土地、盐碱滩涂、干旱贫瘠土地、堤岸护坡、高架桥荫等特殊立地类型绿化植物创新研究。
B、菌根生物技术在绿地应用中的研究与示范--继续做好微生物菌根在杜鹃等品种中的应用研究,并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为新优植物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C、以特色植物景观构建为目标的植物配置应用技术研究。
④特色园林植物园艺化与精细化栽培
对上海地区常用的重要园林绿化植物如玉兰、海棠、黄馨、月季等开展乔木化、灌木化、丰花栽培、花期调控栽培研究。
⑤应用技术集成研究--对接园科所邬桥、老港、青松等基地和所属科技企业,开展引种、筛选、驯化、繁育、应用示范工作,以及对各类绿地类型的植物配置与种植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
(3)植物保护研究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围绕绿化需求及重大项目,开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绿地有害生物预警研究,紧紧围绕“基础、前沿、战略”,重点开展重要外来入侵物种的预警、入侵生物学、生态学及应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重要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技术研究,初步建成有害生物检测鉴定中心,使植物保护的科研水平和应用推广更上一层新台阶。
①继续开展方翅网蝽等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预警研究。
在以往的外来入侵物种的预警和控制技术等研究基础上,深入开展方翅网蝽等有害生物的入侵机制、生态后果风险分析体系及应用研究,研究未来生物入侵的发展态势。
②本市绿化林业有害生物包括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原居病虫害,尤其是病害的鉴定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③针对绿化中实际出现的重要病虫害,如引起乔木死亡的根部病害、水杉赤枯病等进行生物习性、治理技术及示范研究。
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本市绿化林业有害生物数据信息平台。
⑤在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本市有害生物基础数据库,及时发布有害生物鉴定和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信息动态和防控方案,发布有害生物预测预报。
(4)生态环境研究
针对城市绿地、林地和湿地在规划、建设、保护和管护过程中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研究规划布局、生态结构、功能与调控理论与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绿地生态环境技术,进行本地化集成应用,建立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和湿地生态定位观测点等野外研究平台,夯实所内设备,形成植物生理生态和生态修复和水生植物资源圃的研究基础。
①植物生理生态研究
研究盐碱、重污染、富营养化水体等逆境条件下,植物的生态幅度和生态适应性,突破植物在上述逆境条件下繁殖和生长的关键技术,为植物种类选择和群落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深入开展水生和湿生植物、耐性植物、环境修复植物的生态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突破生长繁殖和养护技术研究,为植物应用和群落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②生态环境功能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深入开展削减污染物、植被碳汇、健康保健等生态环境功能研究:研究垃圾填埋场、盐碱地、湿地和污染土地的集成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研究功能型绿地的定向培育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形成沿海防护林、污染隔离带、减噪绿化、保健型绿化、防灾避难绿化、高效人工湿地、绿地的雨洪管理技术等功能型绿地营建技术。
③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研究植物群落形成过程、动态模拟和调控理论和技术,探讨植物群落质量,功能和景观的评估体系,开展近自然绿地和城市湿地群落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
④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和研究
建立定位研究站,开展绿地和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定量研究,监测人为干扰(如群落调整、生境改造、有害生物、养护管理等)对绿地和林地结构和功能影响与调控过程,建立绿地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机制与管理技术。
5、重点工程服务
重点对接“国际旅游度假中心”、老港百年基地、白龙港污水处理、虹桥商务区、老公园改造、绿地质量提升、林荫大道建设、生态林改造与利用、沿海防护林建设、崇明生态岛,和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以及社会绿化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并将科研成果与成熟技术集成应用。
6、科技科普服务
与局信息中心等单位合作,利用行业内资源信息及其他行业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的汇总、判读、研究、分析,开展信息化应用研究与服务工作。科技信息服务部既要做好科普、杂志、网站的编辑和宣传工作,更要注重专业信息的收集、研究和应用,起到提升、引领的作用,为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配套建设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环境建设要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味,绿化作为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已建成的绿化林业土壤植物营养、病虫害监管、植物多样性布局与生态功能等要通过“科学研究”,实现质量提升提供配套技术。
1、科研实验大楼
(1)科研实验大楼。
园科所现有四个研究部,分别为植物研究部、植保研究部、土壤研究部及生态研究部,每个部内均有数位博士开展相对应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但现有状况为每个部都只有1-2间实验室,实验室场地狭窄,实验仪器摆放拥挤,既不利于使用仪器,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各部内科研人员只能共用1间实验室,这对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已经影响到部分科研项目的实施。
同时,按实验室操作规程来说,因为科研实验牵涉到化学品等,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一般办公场地与实验场地是分开的,以避免发生人身安全等问题,但是因为现有场地原因,园科所办公区与实验区处于同一大楼内,因此,急需建造一栋以实验为主的科研实验楼,将办公区与实验区分离,每层都设专业实验室、精密仪器室及存储室,对应相关专业设置,以改善实验室严重不足的现状,并将原大楼进行修葺,作为园科所办公大楼,以便同时缓解办公用房严重不足的状况。新建实验楼及楼内装修与修葺老大楼,投资估算约为6000万元。
(2)相关配套设施。
原有围墙、温室、自行车棚、变电房、车库、仓库、道路地坪、地下管线等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大部也已严重老化,年久失修,急需改造及维护。各类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及维护,投资估算约为1000万元。
2、创建“绿化林业质量提升工程研究中心”
园科所1963年开始初创,1979年正式成立,历经几十年科研积累,先后承担200多项研究项目,获得很多科研成果,开展了大量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近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尤其要求提高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更好的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绿化市容行业管理提供科学技术服务,为市重大、重点工程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三为”服务,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技术应用能力,“十二五”期间园科所在现有的研究部和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创建“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绿化林业质量提升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是属于全行业的开放式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在局的领导下,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建立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转化,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特别是注重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操作性和工程化应用水平。
工程研究中心以园科所四大研究部和实验室为基础,采用各种方式,组合集成、优化发挥行业内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采用“管理委员会”模式实施管理,实行开放型平台服务,行业内有关单位和部门均可以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接受市、行业或部门以及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并为其成果推广提供咨询服务,培养、聚集相关专业的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提升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好的技术依托。
“十二五”期间,工程研究中心争取建立上海市大型绿地林地的生态功能监测站和有关数据的即时显示服务,建立辰山植物园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建立目标功能性植物的种源基地等。
工程研究中心目前主要由植物研究部及其实验室、土壤肥料研究部及其实验室、植保研究部及其实验室、生态研究部及其实验室组成基本研究团队,今后逐步添增其他研究部和实验室。植物部及实验室除积极申请、承担、完成国家级研究项目外,根据行业需求,需要继续引种驯化培育植物新品种,研究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开展新优品种分子图谱测定,新优品种的育种与快速繁育等工作,在选准目标后坚持较长一段时间,将该类(种)新品种研究透,处于全国同行领先地位。土壤部及实验室从事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土壤营养和改良介质、废弃物利用、土壤质量检测服务,根据局“十二五”科研规划,受损土壤的改良修复和废弃物资源化应用是攻关重点方向,从事植物营养、盐碱地土壤改良、土壤微生物、土壤生态研究和土壤质量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植保部及实验室除满足本所研究部对病虫害科研配套的需求外,针对绿化林业行业中碰到的病虫害,开展相关研究。从现有条件和需求分析,植物病理研究和昆虫研究二个研究方向的植物病原菌鉴定、昆虫鉴定、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控技术、昆虫生态、有害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研究是植保研究部的主要方向。开展有害生物的快速和远程诊断技术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联络全国的有害生物鉴定专家,组成权威鉴定网,开展园林绿化有害生物的快速检测鉴定技术研究,在局的支持下逐步建成上海地区绿化有害生物的权威鉴定中心。生态部及实验室围绕特殊生境生态恢复,主攻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和盐碱地绿化造林技术,其中包括植物群落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绿地湿地林地的生态功能量化评价等内容,其中特殊生境生态恢复学科和盐碱地(包括湿地)绿化造林关键技术、生态功能监测和分析评价(包括碳汇计算)、耐盐碱植物筛选、防护林结构分析和优化、水生植物引种和应用等研究。开展城市绿地、林地生态功能监测和提升技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参数与评价研究、探索土壤生态研究领域。选择本市有代表性的几种生境,逐步建立生态定位站,配备必须的检测和研究设备并不断予以补充完善。
各实验室“十二五”期间设备添置和更新需要2200万元,其中:植物实验室需要添置设备仪器约200万元;生态实验室需要添置设备仪器约200万元,其生态定位研究站的建立,需要形成规划,分步实施。按每个站点投入包括基本建设和仪器设备等40-50万元计,“十二五”期间建立20个站点,则需800-1000万元;植保实验室需要添置仪器设备约200万元,其有害生物检测鉴定中心拟建设在园科所相关基地(所外),则需检测、鉴定仪器设备约200万元,共计400万元;土壤实验室建立在青松基地的实验场地需要添置仪器设备约200万元;为顺利建成“工程研究中心”,本所现有的科研条件已难以适应当前和将来的需要,所以,建造新的办公实验大楼及其各项基础配套已是形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