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梅市府〔2011〕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梅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四月八日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梅州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梅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时期。梅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二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路。近几年来,我市一直努力探索从“四个梅州”到“绿色崛起”的科学发展新路,坚持以开放梅州为先导,更新解放全市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梅州山区逐步走向开放开明;以工业梅州为核心,工业经济搭上“末班车”,进入“快车道”;以生态梅州为基础,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在巩固中得到提高;以文化梅州为动力,“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形象得到彰显提升,全面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使梅州经济社会转入到科学发展轨道。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提出了“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路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14.6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12.36亿元,年均增长11.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超额完成“十一五”预期年均增长10%的目标;人均GDP由2005年的7670元增加到2010年的1.47万元,年均递增11%,超额完成“十一五”预期年均增长8.4%的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5.1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8.95亿元,年均增长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完成195.52亿元,年均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完成319.05亿元,年均增长19.3%;外贸出口2010年完成9.51亿美元,年均增长25.1%。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成功克服煤炭行业退出、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严重自然灾害等的不利影响,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1∶41.1∶35.8调整为2010年的20.6∶41.6∶37.8。农业继续稳步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22万公顷,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年左右,全市八大主导产品基地规模达到300万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21家,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双转移”成效渐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园区首期开发基本完成,首批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企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使用。工业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04亿元增加到2010年208.54亿元,年均增长12.6%。支柱产业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电力、建材、烟草、矿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0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8%。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22万吨,关停落后钢铁产能356万吨,关停梅县发电厂小火电机组四台,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7%。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均比2005年翻一番,旅游业成为梅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交通明显改善,抓住梅州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的机遇,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和改造国省道、县乡公路。先后开通梅揭、梅河、天汕(梅州段)、兴畲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59公里,改造国、省道392公里,新开县乡道路606公里,市到县基本实现“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公路,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网络整体实力明显提高,信息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江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江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开始启动,城区管道天然气铺设加快推进,梅城内涝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9.5平方米提高到11.8平方米,城市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城区绿化、净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客都大道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梅州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优势得到巩固提升。大力实施“六大重点绿色工程”,省市共建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工作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全市新建5个垃圾填埋场,8家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21.88%、8%,城镇(含各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含各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60%、50%;梅县、蕉岭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森林覆盖率达69.4%。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180公里韩江、梅江重点堤围、177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梅城和各县县城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或100年一遇,应对气候、地质等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文化名城创建活动,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建成使用。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4人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东山书院等17处文物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兴宁、平远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梅州·世界客商大会、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成为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9.3%。积极推进教育强市创建工作,至2010年,已有41个镇(街道)建成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道),梅江区、蕉岭县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区(县)。全市建成3所万人职业(技工)学校,市技工学校成功晋级国家重点技校。嘉应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福利不断改善。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省市共建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工作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市30多万农村劳动力得到免费技能培训,49.9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7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8.8%。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8%;深入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率先铺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4%。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全面落实,我市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称号,大埔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四年获省先进。制定了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穗梅对口帮扶、粤闽赣边合作取得新成效。此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取得新进步。人事编制、供销合作、统计、打私、方志、档案、史志、民族、气象、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市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经济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改革创新稳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顺利实施。社会领域改革有新探索,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步伐。
专栏1:
梅州市“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类别
| 指标
| 2005
| “十一五”规划目标
| 2010年
| “十一五”年均增长%
| 属性
|
经
济
发
展
| GDP年均增长(%)
| 7.8
| 10
| 14.1
| 11.3
| 预期性
|
人均GDP年均增长(%)
| 6.4
| 8.5
| 13.4
| 11
| 预期性
|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35.8
|
| 37.8
|
| 导向性
|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 1.43
| -3.0
| 1.189
| -3.65
| 约束性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2.2
| 3
| 102.8
| 2.2
| 预期性
|
城镇化水平(%)
| 41.63
| 50
| 46.5
| -
| 导向性
|
社
会
发
展
| 常住人口(万人)
| 411.84
| 0.60
| 417.3
| 0.26
| 预期性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4.81
| 5.8
| 5.24
| -
| 约束性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71
| 3.5
| 2.48
| -
| 预期性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58.03
| 63.5
| 63.52
| -
| 导向性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5.51
| 69.8
| 69.84
| -
| 导向性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37.4
| 80
| 99.9
| -
| 约束性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率(%)
| 54.17
| 80
| 89.34
| -
| 预期性
|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