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4.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形成内需外需协调发展、互补相长的新格局。
  (1)拉动消费升级。大力拉动农村消费,支持商贸、邮政、供销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构筑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开拓农村汽车消费市场,引导农村进行“居住革命”,继续实施信息兴农工程,继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市场建设,促进农村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探索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改造升级传统商品市场,完善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发展连锁经营、城市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模式,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促进住房、汽车消费,继续培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热点,大力拓展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消费、保障消费等新兴消费。支持发展网络消费、理财服务、社区服务、节庆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个性化、时尚化和品牌化的新兴消费群体。改善优化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消费法制环境。
  (2)有效扩大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以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基本民生为重点,有效扩大投资需求,通过增量投资促进结构调整。实施重大项目投资带动战略,谋划推动一批事关全局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集聚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引导房地产投资合理增长。
  ――大力激活民间投资。鼓励和引导民营投资健康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提供服务等形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落实民间投资平等待遇,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加强特许经营管理,保护公共利益,维护民间资本投资合法权益。到2015年,民营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加大资本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资体系。加强政府投融资引导,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在产业发展投融资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利用政策扶持资金的杠杆效应,加大对绿色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设立绿色产业基地发展引导资金,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入的引导,促进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企业上市融资的扶持力度。设立鼓励企业上市专项扶持基金,重点支持和推动实力大、成长性强的高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探索支持具备条件的骨干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产业重大项目、重要产业基地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无形资产质押等融资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将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贷款与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结合起来的新模式,切实发挥中小企业发展的杠杆效应,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推动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机制。探索建立土地投融资模式。支持采取土地置换、土地使用权调整、改变土地用途等方式进行投融资。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效益好的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基地建设用地给予支持,认定一批绿色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对其建设用地给予大力倾斜。
  (3)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和区域合作新格局。
  ――加快融入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提升服务功能。坚持主动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工作方针,围绕“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重点工作,把握规律,抓住机遇,整合区域优势,挖掘合作潜力,提高与闽粤赣十三市的协作水平,主动对接海西经济区,探索建立“大粤东”城市圈,组织开展区域产业、经贸、交通、科技、旅游、金融等专项合作,推进完善部门对话机制,完善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体系,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广东对接海西经济区的先行地、海西经济区城市群融入珠三角的转承地和物资聚集地、海西经济区旅游的首选地、闽粤赣浙和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海峡客家文化交流的示范地。
  ――加强与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合作。创新与港澳地区紧密合作的思路和方式,深化产业合作,推进金融合作与创新,共建绿色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加强与港澳、新加坡开放型经济体系、社会组织的对接,建设规范化和营商环境、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生产性服务的优势,进一步落实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共同构建大珠三角服务业区域品牌。加强与港澳在生态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福利、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通关便利化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便捷流动。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对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瞄准国际国内的大市场“择商选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巩固并深度开发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盟、非洲、拉美、中东、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继续实施“科技兴贸”、“出口品牌带动”战略,围绕打造绿色现代产业基地,加大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电声、陶瓷、工艺品、绿色农产品、家具、轻纺等八大出口产业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业水平,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份额,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积极引导进口、组织好梅州急需的资源、能源、重要原材料、重要技术、机械设备和消费品等进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与技术交流。
  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制定完善自主创新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增强绿色产业基地发展动力。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建立我市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促进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力争参与完成10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的制定。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深化与中央和省属企业、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突破一批绿色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工程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创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继续抓好省市共建产业升级工程,力争有更多的技改创新项目获得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创建新的省市共建产业基地。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引导扶持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区域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深化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港澳台的技术合作,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区和科技产业园,共建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梅州设立研发机构。
  6.实施人才兴市战略。编制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新的人才工作政策,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流通,构筑创新创业平台,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统筹推进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突出加快知识结构转型升级,在国内外先进地区、省内外著名高校设立人才培训基地,大规模培训干部。
  ――致力打造优秀人才团队。制定重点产业人才集聚计划,培养造就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批适应绿色现代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团队和行业领军人才。提高人才工作服务水平,建立高级人才或急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努力为实现经济的绿色崛起提供人才保障。利用广州、深圳人才高地的优势,积极参与珠三角地区人才招聘,吸引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行业的人才;鼓励珠三角各类人才来梅州从事兼职、咨询、讲学和科研服务,鼓励以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建立珠三角地区梅州籍专业人才库,鼓励梅州外出乡贤回乡创业。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发达的交通提升梅州的区位优势。
  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粤闽赣三边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为加快融入珠三角,积极对接揭潮汕,主动构建“粤闽赣边区域中心”。围绕“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和“大粤东1小时生活圈”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全省掀起粤东西北交通建设大会战的重大机遇,加快出省出海快速通道建设,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构筑以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国省干线公路网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计划投资564亿元。规划至201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00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07.6公里;全市境内的铁路通车里程达到400公里以上。全市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水路和航空等协调发展,联结珠三角、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复合交通走廊和物流通道;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交通客运网络,总体上适应梅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需求。
  (1)加快出省出海大通道建设。
  --快速铁路建设:加快广梅汕铁路扩能工程(梅州至惠州、汕头铁路,即梅惠、梅汕高速铁路)和鹰潭至梅州、浦城至梅州的快速铁路建设,构建梅州至珠三角一个半小时、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东连长三角,西接珠三角,北承江西,南至汕头的铁路网络。
  --高速公路建设:全力加快建设梅龙高速省界至三角段(含梅大高速、梅大高速东延线)、济广高速平远至兴宁段、汕湛高速五华段。加快推进平汕高速五华至陆河段(含畲江支线,即畲华高速)、梅州环城高速东环段、梅州至平远段高速公路等项目,力争至“十二五”期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
  --干线公路建设:围绕全市打造工业经济圈、旅游经济圈和都市经济圈的产业布局,抓好205、206国道干线及省道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完善区域公路网络功能,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实现国道达到一级、省道达到二级以上,所有乡镇均通过二级以上公路与高速公路连接。
  --航道建设:完成韩江和石窟河等航道整治以及战备救灾码头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300吨级船舶直通梅江松口港。
  --机场建设:完成梅县机场扩建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增加航班,进一步开拓国内中心城市的航线,争取设立进口保税仓和出口海关监管仓,发展航空指向型的物流业、商务会展等高端临空现代服务业,把梅县机场建设成为闽粤赣边重要的支线机场。
  (2)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
  --农村公路建设: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县镇村际公路的升级改造,加快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线路建设。力争至“十二五”期末,实现500人以上大自然村基本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老区、苏区自然村通公路。
  --绿色景观道路建设:对全市高速公路、国省道和重要旅游公路沿线进行植树造林和绿化整治,提升道路绿化美化水平,通过2-3年左右时间把梅州境内的重点公路建设成全省山区知名的绿色景观长廊和绿色名片。
  --道路运输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构建保障系统化、运输一体化、服务均等化、管理规范化、发展信息化、环境友好化的目标要求。完成梅州市中心枢纽汽车站场、畲江新城客货运中心站等枢纽站场建设;加快畲江、梅县新城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完成现有公共车辆改造升级和公交站场的规划建设,优化城区公交线路布局,加快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力争至“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镇级有站、村级有亭和有通客运班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100%的目标。
  2.构建能源保障体系。以电力建设为中心,提升清洁能源比重,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多渠道开拓资源,构建“油、气、电”三大能源供给体系,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加快清洁电源建设。围绕打造全省电力生产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清洁火电、绿色水电能源项目,积极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核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及水泥企业余热发电项目。重点推进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荷树园电厂三期、华润兴宁电厂二期、大埔电厂等重点电力项目建设;加快梅县、丰顺县风力资源开发,推进丰顺县华润风电、国电电力风力发电项目;加强与中广核公司合作,加大核电知识宣传力度,积极推进梅州(大埔)核电前期工作。力争到2015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60万千瓦。
  ――推进绿色电网建设。继续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加强市内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优化电网结构,提升输、变、配、用电侧智能化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输电损耗,促进电源电网承接各类型电源接入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重点加快推进市区梅江东、兴宁神光山、梅县帅乡、梅县槐岗、蕉岭油坑输变电和富远至槐岗双回路线路、兴宁至帅乡线路总投资11.26亿元的电网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市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先进节能、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绿色电网。
  ――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并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成品油管网和加油站布局,增强成品油供应能力和保障能力,统筹规划建设梅州成品油战略仓库、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加快建设连接省输气主干管网,完善城区天然气管网建设。
  3.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以民生水利为目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构建城乡防洪治涝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
  ――提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水利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保障城乡防洪安全。继续推进韩江梅江重点堤围、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积极推广应用变频智能控制排灌泵站等新技术,加快推进内涝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到2015年,梅州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县级城市达到50年一遇,重要村镇堤围达到10至20年一遇。
  ――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着力加强水库库区的综合治理,确保水库水质达标。调整部分水库功能和调度方式,逐步转为以防洪或供水为主。合理布局供水水源工程,注重构建应急供水备用体系。重点建设梅州市梅南水利枢纽工程(含叶田、梅南、蓝溪、大密水库)、轩中水库、凤池水库和山丰水库等。合理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一、二级范围,对饮用水源地实行红线管理。重点做好主要水源地清凉山水库、梅西水库、合水水库、黄田水库、富石水库、长潭水库、黄竹坪水库、龙潭水库、虎局水库、益塘水库、桂田水库等的保护工作。提高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到2015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力争达到90%以上。
  4.打造“数字梅州”。加强合作,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努力打造一个涵盖“电子政府、信息经济、网络社会、数字家园”的信息化社会雏形,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数字梅州。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电子商务的深入应用。加强电子政务工作,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各类信息网络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探索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安全农产品溯源体系工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梅州民声建设为依托,加强网络民声、民情工作。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体系、教育信息化平台、卫生系统信息化、旅游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及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等建设。加快推进通信、电视、数据网络“三网”融合;以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建设无线城市;大力发展“物联网”,推进基础通讯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的融合。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