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民
  生
  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

5

12.3

11.1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8

5.5

18.1

8.8

导向性

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人)

1.4

1.4

1.8

0.08

导向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6.8265

16.52

17.6667

1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0

50

50

预期性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吨)

64000

 

50000

-4.4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吨)

25000

 

23000

-2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7.9

69.1

69.4

预期性


  注:森林覆盖率指标口径已调整,2005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口径调整后的数。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市内外情况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正处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时期,即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结构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后危机”时代来临,国际经济呈现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国际经济复苏将呈现曲折而缓慢的过程;新兴国家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数年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国际经济正在寻找和开发新的增长点,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预计在多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全球性的竞争将不断加剧。
  ――国内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将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将逐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经济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将得到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将得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战略调整转变期。受金融危机中长期影响,我国将进入一个较长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时期,逐步从以外需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内外需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区域发展与竞争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09年以来国家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重点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通过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经济将实现协调持续稳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我国将加快培育新能源、环保节能、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它作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城市化不断扩张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动力,并将成为拉动庞大国内消费市场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广东未来5-1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全省经济发展走进了一个瓶颈期,产业结构、内外需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发展,迫切需要有所改变。我省将积极响应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取向,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闯出一条新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继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表率。我省将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快实施“双转移”等重大战略措施,提升珠三角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东西北重点地区的区位优化、产业和城镇集聚,将有力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进入“加速跨越”的快车道,使东西北地区成为广东新一轮发展新的增长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珠三角五大发展定位和六个“率先”的要求,决定了珠三角和广东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参与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发展目标。一些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大力推动新能源、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我省带来较大竞争压力,我省将积极迎接挑战与竞争,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
  发展思路明晰。新的时期,梅州依托生态和文化这两大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制定实施了《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决定》,“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深入人心,找准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定位。同时,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步调更加一致,海内外乡亲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行动更加积极,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提供了不竭动力。
  区位环境根本性改变带来重大机遇。今后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东西北地区,同时,国家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带来的机遇,我市是国家和省重大政策的受益者。梅州已被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构建以高0速公路、快速铁路、机场、水路等为重点的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梅州加速构建闽粤赣三边的现代化交通枢纽,梅州将一跃成为内陆与沿海过渡地带的次沿海地区,昔日地处偏僻的区位劣势即将变为连结泛珠三角、海峡西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依托未来的交通枢纽优势,有利于梅州打造三条产业发展轴:一是构建广(州)梅(州)发展轴,依托梅河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广梅汕铁路,以及规划中的广梅汕铁路扩能(梅州至惠州)、平汕高速公路(畲江至五华)、东江航道等,打造梅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辐射的主轴。二是构建汕(头)梅(州)发展轴,依托汕梅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以及规划中的广梅汕铁路扩能(梅州至汕头)、韩江航道等,打造梅州与潮汕地区实现联动发展和沿海拓展的主轴。三是构建梅(州)赣(州)龙(岩)发展轴,依托龙梅高速公路、龙梅铁路、浦梅、鹰梅铁路、梅江、汀江航道等,打造梅州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和推动闽粤赣合作的主轴。今后梅州无论北上南下、还是东进西联,交通将更为便捷,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重新构造。
  “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带来巨大机会。“双转移”作为今后我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将长期坚持。珠三角产业将加快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有相当部分产业要向东西北地区转移,加上国家级中心城市广州的对口帮扶,为我市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有利于促进我市加快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矿业、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有利于促进我市旅游休闲新兴产业和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
  我省扩大内需战略带来巨大机会。“十二五”期间,我省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扶贫开发“双到”等扶持山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加快促进东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地区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广大居民急需利用旅游休闲来调整身心健康,我省将大力推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重点是“广东人游广东”。将为我市充分发挥一流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为全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旅游休闲计划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交通网络不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特别是随着武(汉)广(州)、厦(门)深(圳)等高速铁路的开通或建设,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建成,全省山区市及粤东地区交通越来越发达,梅州交通滞后的问题更为明显。
  用地制约。随着山区加快发展,一些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业项目落户、产业园区的扩展用地需求较大,但近年来,用地规模受限,可作为建设用地使用的土地不多;每年农用地转用指标严重不足;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较高,抢种抢建现象较普遍,执行难度较大等,这些都严重制约我市重点项目落户和推进进度。
  环境容量制约。我市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处韩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非常繁重。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平远、蕉岭、兴宁和大埔分别被确定为国家或省层面的生态发展区。我市工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电力、矿业等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比较大,单位GDP能耗仍较高,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重,这些都对我市未来发展形成较大的压力。
  产业结构层次低。煤炭行业的退出使我市失去了一大产业;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使我市的电力、水泥以及钢铁行业面临繁重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落后产能淘汰和新建项目脱节导致的财税减少问题也愈发严峻;受国家调整卷烟消费税影响,我市烟草行业发展受制,财税收入大幅减少;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
  人才缺乏。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8.8%,远低于全省34%的平均水平;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人才少,人才从低至高呈锥形分布,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农林水等部门,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73%,而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仅占27%。缺乏优秀人才团队和行业领军人才,长期以来人才资源以向外输出为主,人才缺乏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未来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梅州的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牢牢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硬实力与软实力、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政府与市场、改革发展与稳定六个方面的关系,突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这个核心,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在晚起步中做到高起点规划,在有所为中体现有所不为,在求数量中始终保证质量。以交通和城市建设为重点提升宜居宜业环境,以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为抓手做强做大绿色现代产业,以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为载体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加快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坚持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相融并进的山区科学发展道路,彰显后发优势,全心、全力、全情打造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世界客都、宜居城乡”,争当广东山区科学发展先行市。
  基本要求: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紧密结合;坚持扬长避短与错位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借力发展与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紧密结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动作紧密结合。
  发展定位:结合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弘扬生态优势,突出客家特色,坚持长短结合、错位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以绿色的经济崛起为主题,以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牢牢扭住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招商、园区开发、城市规划、优化环境和改善民生这六个“关键环节”,打造以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健康疗养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主体产业群,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特色鲜明的宜居城乡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带。把梅州建成广东重要的绿色现代产业基地、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战略:新型特色工业战略。工业是立市之本。绿色低碳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必须优先发展、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要以推进山区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源整合、推进战略合作、加快技术改造、强化品牌建设,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并进之路。以建设现代“绿色工业基地”为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大力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以“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理念,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全省现代绿色产业基地和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