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旅游优先战略。优先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与我市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城市形象、优势条件、产业基础和“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高度吻合。在打造“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总体框架下,围绕“大产业、大规划、大招商”的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与生态林业、现代农业、客家文化、新兴工业、特色资源等各个行业充分对接,以大产业的视野系统谋划旅游,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旅游示范点。按照“一年抓整治、三年打基础、五年见大效”的要求,重点发展大型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一批大型休闲娱乐旅游项目,壮大一批龙头旅游企业,打造休闲旅游高端品牌,构建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成为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先锋产业,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和链条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精致高效农业战略。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是梅州实现绿色经济崛起的一个现实选择。坚持对传统农业实施“绿色再造”,按照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的思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对接,提高梅州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注重科技兴农,抓好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重视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梅州农业大品牌;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按照“精致农业”的理念,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休闲、体验的功能,打造一批集物质生产、绿色消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休闲基地,成为城里人“乐农事、住农家、吃农饭”的休闲乐园。
“大城区”战略。树立以城镇带动区域发展的理念,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强化科学规划,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带动产业和区域转型升级,建设宜居城乡。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启动撤县设市工作,最大限度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整合梅州市区和梅县县城,形成市域中心“大城区”;梅州市区(含梅县城区)按照未来100万人口的规模,积极探索“城市向山发展、资源向城集中”的模式,加紧实施“南扩、北拓”双向延伸规划。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步伐,实行“三旧”改造与“退二进三”相结合,使“大城区”、县城成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地,尽快形成以梅城为中心,七个县(市)城为重点的城镇群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完善城市交通、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引导人口有序聚集,将“大城区”打造为“宜居宜业”的生态休闲家园。
“大民生”战略。按照“建设幸福广东”的总体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以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加快推进惠民利民工程建设,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心重点工程,力争每年为民办十件大事、实事、好事,科学制定幸福指标评价体系,让幸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人民群众享受得到的成果。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抓好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建设,着力打造梅州劳动力品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力度。重视和加强人文关怀,妥善处理劳资关系。积极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帮扶责任制。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致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
(二)发展目标。
按照“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总体目标,前三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13-15%左右,比“十一五”年均增长提高2-4百分点,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为五年上台阶打好基础,实现大提速目标。后二年年均增长15-18%左右,至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5%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突破1300亿元,跃上新台阶;人均GDP突破30000元,年均增长14%左右。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规模,精致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建成全国知名的健康休闲疗养旅游基地和文化产业城。力争梅州至惠州、汕头高速铁路基本建成通车,打通出海出省通道,初步建成“粤闽赣边区域中心”、广东省绿色崛起先行市、富庶美丽幸福的世界客都。2020年经济总量比2015年再翻一番,实现十年大跨越。
“十二五”时期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坚持特色发展。围绕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进一步促进经济大发展、快崛起。至2015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排位前移,在山区科学发展中力争实现率先突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县(市、区)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
结构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至2015年,形成新型特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具有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生态效应的资源型园区化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相当,催生一批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和有品牌效应的服务企业,保健养生、度假休闲、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6∶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至30%;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5%以上;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5件;新型城市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至55%以上。
生态环保。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开展“绿满梅州”行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促使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生态名城”建设取得新成绩。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73.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平方米;流域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下降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城镇生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5%,城镇(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问责机制,加强重大污染源控制,如期完成国家、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民生改善。坚持共享发展。以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到2015年, “世界客都、宜居城乡”品牌初步打造成功,并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实现社会保障市级统筹,有重点地提高养老保险赡养比例、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困难群众救济金标准,使整个社会的保障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年均3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五年累计在57.5万人左右。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登上新台阶,确保一批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长远致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顺利推进,整体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3%;初中学生三年巩固率达95%以上,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市”。平安名城扎实推进,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0.22%,营造平安和谐的法治环境。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
专栏2:
梅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 指标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属性
|
经济发展
| GDP(亿元)
| 612.36
| 1300
| 15
| 预期性
|
人均GDP(万元)
| 1.47
| 3
| 14
| 预期性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2.8
| 103
|
| 预期性
|
经济结构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319.05
| 642
| 15
| 预期性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11.73
| 23.6
| 15
| 预期性
|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37.8
| 42
|
| 导向性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95.52
| 487
| 20
| 预期性
|
城镇化水平(%)
| 46.5
| 55
|
| 预期性
|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
| 0.2
| 0.5
|
| 预期性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11.02
| 18
|
| 预期性
|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 19
| 25
| 32
| 预期性
|
社会发展
|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
| 62
| 65
|
| 预期性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4728
| 23720
| 10
| 预期性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6367
| 9800
| 9
| 预期性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48
| 3.5以下
|
| 预期性
|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五年累计(万人)*
| 14.93
| 15
|
| 预期性
|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五年累计(万人)*
| 49.9
| 57.5
|
| 预期性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9.3
| 93
|
| 预期性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80.7
| 85
|
| 约束性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6
| 98
|
| 约束性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99.9
| 99.9
|
| 约束性
|
常住人口(万人)
| 417.3
| 425
|
| 预期性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24
| 6.3
|
| 约束性
|
平均期望寿命(岁)
| 76.14
| 76.25
|
| 预期性
|
恩格尔系数(%)
| 43.9
| 40.8
|
| 预期性
|
#城镇居民
| 41.79
| 39
|
| 预期性
|
#农村居民
| 46.8
| 43
|
| 预期性
|
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8
| 1.8
|
| 预期性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
| 0.29
| 0.22
|
| 预期性
|
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降低(%)
| 1.75
| 1.23
|
| 预期性
|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降低(%)
| 2.66
| 2.13
|
| 预期性
|
资源环境
|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 1.189
| 0.987
| -3.2
| 约束性
|
单位GDP用水量降低(%)*
|
|
| 按省下达执行
| 约束性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 10
| 12
|
| 预期性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17.6667
| 15.91
| 省分解指标
| 约束性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50
| 65
|
| 预期性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60
| 75
|
| 预期性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 -
|
| 按省下达执行
| 约束性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
|
|
| 按省下达执行
| 约束性
|
二氧化硫
| -14.8
|
| 按省下达执行
| 约束性
|
化学需氧量
| -2.95
|
| 按省下达执行
| 约束性
|
氮氧化物
| -
|
| 按省下达执行
| 约束性
|
氨氮
| -
|
| 按省下达执行
| 约束性
|
森林覆盖率(%)
| 69.4
| 73.8
|
| 约束性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11.8
| 12.5
| 0.13
| 预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