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校内涵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
6.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职能。适应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和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引领文化的能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总体目标
适应“两个率先”和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到2015年,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在江北和淮海经济区领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
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201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90%、99%、95%、45%和13.5年,人人都有机会终身接受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50%以上。
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2015年,基本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全市中小学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以县(市)、区为单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实现教育现代化;2020年,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开放多元、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公平得到保障,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扩大。2015年,符合省定优秀标准的学校达70%以上。
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办学体制逐步优化,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公共教育投入机制更趋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政府依法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
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形成一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
(四)实施基础教育提优工程。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差距明显缩小,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
(五)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逐步完善0-6岁、城乡一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0%以上;省优质幼儿园达70%,市优质幼儿园达90%。
强化政府职责。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提高政府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入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严格执行省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财政投入,新增幼儿园以公办为主。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到2012年,每个县(市)至少办好2-3所直属公办示范园、每个镇至少办好1所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全部建成合格园。到2015年,每个镇办好2-3所达省优质标准的双轨幼儿园,全市公办幼儿园比例达60%以上。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鼓励和支持优质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创建成省优质园的公、民办幼儿园和完成发展任务的县(市)、区给予奖励。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给予财政补助。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提高保教质量。健全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普及科学保教方法,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幼儿身心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防止小学化倾向。强化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的培养培训,“十二五”期间,全市新招(转)聘学前教育公办教师5000名。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的保教合作,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指导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