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结构”教学中,要补充上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意义和方向。
(三)关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在“经济结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着重理解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四)关于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在“经济结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五)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从三个方面深化了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同时,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政府调控经济的四个职能,即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为此,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减少和规范政府的行政审批。同时,提出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十六大报告对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调控经济的关系作出了明确规范,也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对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