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以后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进而实现更远大的目标。这样的判断反映了党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更加科学。
在教学中,可结合“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一)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对提出此目标的背景和目标的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阐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背景是: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在教学中,要补充上述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背景、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引导学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二)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做到:第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第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三,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