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争点论”探赜

  

  由此可以看出,争点论与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论题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的理论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还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对该理论予以细致探讨,而且与论题学(术)思想相互比较。可以相信,这种探讨对论题学研究本身亦不无裨益。


  

  争点论的思想渊源 在历史上,争点论并非是突然之间被“发明”出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者们认为,争点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前苏格拉底哲学。比如,公元前5 世纪的智者们就曾经实践过一种涉及“对立决断”( the resolution of opposites)的推理。当时被称为“双重论证”( dissoi logoi)或“双重逻辑”( double-logic)的推理类型也反映在高尔吉亚( Gorgias)的著述当中,他曾经使用过修辞学上的对偶法( antithesis),让正相反对的句子形成对偶,以显示它们的相反。例如,在《海伦颂》( Encomium to Helen) 中,高尔吉亚就利用这种方法将海伦同其掳掠者进行对照:


  

  但即便她被暴力打败,她被非法对待,而正义分赏于她,很清楚,其强掠者不仁;另一方面,她被转移和强掠,却又不幸。故此,在法律上、言辞上和实际上企图尝试横蛮企图的蛮人理应遭受言辞上的指控、法律上的谴责以及实际上的鞭挞。对海伦而言,她被强掠,与故国分离,与亲朋诀别,恰恰应当受到同情怜悯而不是诽谤中伤。因为他是胜利者( victor),而她是受害者( victim)。正因如此,要同情后者,要诅咒前者。


  

  而且,高尔吉亚在其所著的哲学论著《论不存在》( On Not -Being)中也尝试使用过类似的论证策略,他嘲笑当时有关实在之性质的激烈争论,把争论双方相互对立起来,然后同时对双方加以反驳。高尔吉亚考察了“什么是真正存在”、“什么仅仅是现象”,并针对爱利亚派创始人巴门尼德的“存在者存在”这个命题提出三个反命题:第一、无物存在(存在者不存在,不存在者亦不存在);第二、即使有某物存在,人们也无法认识;第三、即使这个存在物可以被认识,也无法说出来告诉他人。这是运用“双重论证”反驳对手的典型范例。


  

  柏拉图在其对话录中也描绘过与“双重论证”( dissoi logoi) 类似的方法,即,二律背反意义上的“辩证”推理形式或推理方法,这种推理以运用对偶法(或二律背反方法)为基础,将矛盾成对排列( pairing),以展示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的必然性。在柏拉图所著的《巴门尼德篇》(,Parmenides) 中,巴门尼德对青年苏格拉底说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上述方法的重要性: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