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律与世俗

  

  历史的转型:婚姻自由的兴起与其所需的经济基础


  

  包办婚姻是传统中国的一种基本的婚姻制度,一种事实上的法律。[7]在生产力不发达,信息交流困难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繁衍后代,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包办婚姻有其历史合理性。[8]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观念,在近代中国开始兴起。它的兴起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善,让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寿命得到延长,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身体与心智。[9]二是近代大都市的兴起,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善,为新的婚恋观念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与物质基础。工商业高度发展的城市,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这些来自异乡的青年男女便有更多的机会互相认识、交往。包办婚姻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束缚。[10]三是婚姻自由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剥削和殖民,同时也给封闭的中央帝国带来了新思想、新学说。因此,婚姻自由又是与个性解放、强国强种、启蒙救亡等标签紧紧相连的。《伤逝》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就是这么一个时代的侧影。当时正值五四运动退潮后的1925年前后,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各自为政的状态。执政者对于思想领域的钳制相对宽松,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小说中的涓生是个青年知识分子,从外地(多是从破败凋敝的农村)来到大城市北京。[11]他居无定所,暂时吃住在会馆里,在某个局子谋得一份抄写公文和信件差事。他的薪水应该还不算少,但是,涓生并不满意。他觉得“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12]由于他懂一点外文,便业余做一些翻译工作,以贴补生活。涓生和子君都关注新思想、新观念,经常在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即易卜生—笔者),谈雪莱”。[13]子君是寄住在叔叔家里的。她受过一定的教育,能和涓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她接受过新思想的熏染,和许多现代知识女性一样,喜欢追求时尚,穿着“高底尖”的皮鞋。她与涓生的交往,遭到胞叔和父亲的反对。对此,子君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绝与果断。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14]然后,他们“同居”[15]了。涓生搬出了会馆,在吉兆胡同找了一处安身之地,子君当起了家庭主妇。相爱的人加上一处可供栖身之处,就成了家。


  

  子君与家里闹翻,涓生也与朋友断绝了往来;二人世界,也算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打击还是不期而至了:涓生被局里解聘,原因是雪花膏[16](妓女绰号)是局长儿子的赌友,“谣言”传到局长大人耳中。以“道德卫士”自居的局长,愤然令涓生离职。而后,涓生求职无门,所译作品又屡遭搪塞,翻译这条路也没了着落。于是,他们的生活便日渐拮据了:小狗阿随被送至郊区,家里养的小油鸡也成了下饭菜。他们的日子,几至上顿不接下顿了。两个生活困顿的青年男女,未免日久生隙。起先还都沉默着,还有勉强的笑容;最后,子君终于被父亲接回而离开了涓生,不久便病逝了。他们的恋爱与婚姻也就此结束。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17]小说中,鲁迅如是说。涓生、子君两个人的家庭生活,最初完全可以由涓生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因此,从现状看,二人是具备结婚的经济条件的。然而,潜在的经济风险是:由于家庭的维持全部要依靠涓生一个人,只要涓生的工作出点状况,他们的家庭就会陷入经济危机中。而问题就偏偏出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当涓生因为雪花膏的谣言而失去了工作时,他们的婚姻也已无力再维系下去。在很多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节:当一个家庭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时候,女主人公会从嫁奁中拿出戒指或者配饰等陪嫁品,让男主人公送到当铺去换取一些生活费用,以渡过难关。由于涓生和子君的婚姻是不被家族祝福的,所以子君并没有嫁妆。从小说中,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来源,所谓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都是无所附丽的。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