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观之,我国现实中的法院早已针对家事案件的特殊性,进行了专门化的审理和裁判,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专门化的审判组织或审判机构,这实际上表明,在我国建立专门的家事审判机构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最后,从比较法层面看,域外关于家事审判机构专门化的理论阐述已经有诸多积累,足以给我们提供制度建构的参考,更何况,我国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主张,论证家事审判机构专门化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同时,各国、各地区不约而同展开的家事审判机构专门化的实践,为我国家事审判专门机构的建立带来若干可资借鉴的样本,可以有效地避免他们在实践中曾经出现的失误,建立更加合理、更有效益的家事审判机构。
结语:我国家事审判机构专门化之展望
随着家事审判制度的不断发展,家事审判机构专门化已经成为我国司法机构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专门的家事审判机构将在我国遍地开花。当然,在家事审判机构专门化的具体路径上,考虑到我国司法改革的渐进性和具体国情,我国宜先在基层法院广泛成立家事审判合议庭,配备专门的家事审判人员,聘任相关专家或专业人员担任家事案件之兼职调解员、陪审员,并视具体情势,配备家事案件之专职调查人员,协助法官查明事实,促进家事案件的调解与和解。待家事审判合议庭发展成熟,逐步组建专门的家事法庭,在家事法庭的发展基础上,根据需要与可能,试点组建家事法院,最终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家事审判专门机构,即家事法院、家事法庭、家事审判合议庭以及家事法官。
【作者简介】
陈爱武,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
【注释】参见卡尔·费尔施恩:《法官在家事诉讼管辖中的任务》,载中村英郎主编:《家事诉讼管辖—1983年维尔茨堡第七届国际诉讼法大会论文集》,东京比较法研究所1984年编,第84页。转引自蓝冰:《德国家事法院管辖制度若干问题考察》,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2003年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245页。
犹他州在1994年将父母教育培训计划列为强制性参加项目。Loveridge 1995, reported in Blaisure and Geasler, “Results of a sur-vey of court-connected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 in US counties” , Fami-ly and Conciliation Courts Review, Vol. 34 No. 1 ,January 1996,23
以上海市为例,建国后的1957年至1965年,包括婚姻、抚养、继承等家事案件的数量占整个民事案件的比例达72%,1966年-1976年,家事案件占民事案件比例达76%(比例数据系笔者根据上述案件加总后计算得来)。参见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http://www.shtong. gov. cn/node2/node2247/node4570/node79195/node79213/user-objectl ail 03493. html浏览时间:2011年5月30日。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7年第2期。
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年第4期。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附件二:《从数字看2003—2007年度审判和执行工作》,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8年第4期。
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1年第4期。
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1年第4期。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启动的机构改革中,按照专业化的思路对审判机构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建立了大民事审判格局,将所有的民商事案件分由4个审判庭负责,分别是专门审理婚姻家庭、人身权利和房产合同纠纷的民一庭;审理各类合同及侵权纠纷的民二庭;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民三庭;审理海事海商案件的民四庭,并要求地方各级法院也陆续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高级、中级法院机构设置,要与最高人民法院的机构设置相对应,基层法院则可以从符合全面开展审判工作的实际出发设置机构。尽管这一改革在专业化分工的思路上有进步,但将婚姻家庭案件与人身权利、房产合同纠纷合并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因为二者的纠纷性质显然差别很大,令人遗憾。
【参考文献】{1}[日]中村英郎.民事诉讼理论の法系考察[M].东京:成文堂,1986.
{2}[美]哈里·D·格劳斯.家庭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孙云晓,张美英.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澳大利亚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4}肖扬.当代司法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日]中村英郎.家庭事件裁判制度的比较研究[M]//.张卫平.民事程序法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6}[英]安东尼·W·丹尼斯,[英]罗伯特·罗森.结婚与离婚的法经济学分析[M].王世贤,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加]侯活·岳云(Howard H. Irving).家事调解—适用于华人家庭的理论与实践[M].苌英丽,等译.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5
{8} Stephen Cretney. Family Law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Histor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9}陈爱武.人事诉讼程序的法理与实证[J]金陵法律评论,2006,(秋).
{10}王亚新.对抗与判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傅郁林.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角色[J/OL]. [2011-6-10].http://www.china-review. com/sao. asp? id = 2063.
{12}陈爱武.人事诉讼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3}郭美松.人事诉讼程序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
{14}[日]小岛武司.自律型社会与正义的综合体系—小岛武司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M].陈刚,等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5}陈棋炎.亲属、
继承法基本问题[M].台北:三民书局,1980.
{16}魏大喨.家事诉讼与非讼之集中交错—以对审权与裁量权为为中心[J].月旦法学杂志,2003,(3).
{17}戴瑀如.国家应否及如何介人子女亲权与会面交往权之酌定—欧洲人权法院相关裁判之评析[J].月旦法学杂志,2007,(12).
{18} Bobbe J. Bridge. Solving the Family Court Puzzle: Integrating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Opening Remarks to the 42nd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Family and Conciliation Courts[i].Family Court Review, Blackwell Publishing, April, 2006.
{19} Salem et al. Parent Education as a distinct field of practice-the agenda for the future[J].Family and Conciliation Courts Re-view, Vol.34 No. 1,January 1996,9.
{20} Brave et al. The content of Divorce Education Programs [ J ].Family and Conciliation Courts Review, Vol. 34 No. I, January1996,41.
{21}[英]凯特·斯丹德利.家庭法[M].屈广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2} Carol Smart. Papers Celebrating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Family Court of Australia: From Children’s Shoes to Children'' sVoices[J].Family Court Review, Sage Publications, Inc., July, 2002.
{23}王洪,刘爱瑛.为离婚妇女撑起一片蓝天—襄樊中院为妇女维权纪实[J/OL]. [2011-6-10]. http://hubeigy. china-court. org/public/detail. php? id = 4837.
{24}林晔晗.广东法院试点组建家事合议庭[N].人民法院报,2010-0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