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忠法,单位为复旦大学。
【注释】本文所称技术意指“制造产品、或实施工艺流程或提供服务的系统性的知识”(See WIPO, Licensing Guide for DevelopingCountries, WIPO Publication, No.62, 1977, p.28)。尽管技术分类十分繁杂,但就它们对环境影响而言,无非分为有害环境技术与无害环境技术两类。在技术转让领域,受让方及其所在国政府不可能支持有害环境技术的引进,故国际技术转让中的“技术”多指诸如清洁或低碳技术之类的无害环境技术。 在国际条约或其他国际法文件中,更多使用的词是“无害环境技术”,本文视二者为同一概念。 如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执行计划》等,均对无害环境技术转让作了明确规定。 如《维也纳臭氧层保护公约》(1985)、《关于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能源宪章公约》(1994)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安全卡塔赫纳议定书》(2000)等均有规定。 本文中的“条约”在广义上使用,包括“协定”、“议定书”等。 See Compendium of International Arrangements on Transfer of Technology : Selected Instruments-Relevant provisions in selected international ar-rangements pertaining to transfer of technology, UNCTAD/ITE/Misc. 5 United Nations 2001,“Overview”, p.5. 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目前看来,其有关气候方面的技术转让规定和措施在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中最具可操作性和现实性,且比《框架公约》更有影响力和法律约束力(See The Convention and the Protocol,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http://unfece.int/essential-background/items/2877.php,2011年5月26日访问)。 《框架公约》第4.5款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应采取一切可行步骤来适当促进、便利和资助向其他缔约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转让或使它们得到环境友好技术,以使它们能够履行公约的各项规定;有能力这么做的其他缔约方和组织也可协助便利这类技术的转让。《京都议定书》第2.1款、第3.14款和第10 (c)项等也直接规定了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义务。 See Articles 6, 12&17 of Kyoto Protocol. 该次会议参会人员4万多,192个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代表与会,其中11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创国际会议之最。 该协定共12条,有3条直接涉及技术转让内容,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转让、能力建设和资金机制等作了较为明晰的规定。它规定,为加强实施《框架公约》,发达国家在技术发展和转让等方面应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以在2010-2012年快速启动阶段将提供300亿美元、2020年增加到每年1000亿美元的短期和长期资金援助计划,来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和进行温室气体减排;会议决定成立“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以作为《框架公约》资金机制的运作实体来支持与减排有关的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政策和其他活动,包括能力建设、技术开发和转让等方面;同时为了加强技术开发和转让,会议决定建立技术机制以加快技术开发和转让。See Articles 8, 10, 11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每日星报网http://www.thedailystar.net/newDesign/news-de-tails.php?nid=11843 7,2010年8月16日访问。 《坎昆协议》包括两份决议,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工作决议》和《京都议定书附件1:成员方进一步承诺特设工作组工作决议》。严格说来,它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只是与会方形成的共识;这里的“协议”是宽泛意义上的意见一致。 See Paragraphs 1,2, 14, 73, 76, 89 and 117-127 of Outcome of the work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http: //unfccc. int/files/meetings/cop-16/application/pdf/copl6-lca.pdf, 2011年3月10日访问。 See Itaru Nitta, “Proposal for a Green Patent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5 Sustainable Develop-meet Law&Policy (2005),p.62. See Klaus Bosselmann,“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Improved Regim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2 Law,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2006),p.29, p.犯. Article 18 of Kyoto Protocol. 它根据COP7会议通过的《马拉喀什宣言》第4/CP.7号决定成立。 CDM被确定为《京都议定书》中唯一一个涉及发展中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所行为的弹性机制,是促进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工具。CDM目标的背后,意在鼓励发展中国家通过该机制与发达国家合作,充分利用世界上已有的环境友好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一路径就是技术转让。 参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http://cdm.unfccc.int/Statisties/index.htni l,2011年5月26日访问。 See Antoine Dechezlepretre, “Matthieu Glachant, Yann Meniere: Technology Transfer by CDM Projects: A Comparison of Brazil, China,India and Mexico”, 37 (2) Energy Policy (2009),pp.703-711. See Stephen Seres ,Analysi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DM Projects , (200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http://cdm.unfcce.int/Ref-erence/Reports/ TTreport/Tfrep08 .pdf,2010年8月10日访问。 See H. C. De Coninck, F. Haake, N. van der Linden,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2007),荷兰能源研究中心网http://www.een.nl/ docs/library/report/2007/e0r7009,pdf,p.12. UNFCCC: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wider the Kyoto Protocol to Technology Transfer, http://cdm.unfccc.int/Reference/Reports/ TTreport/TTrep 10 .pdf,p.11, 2011年3月10日访问。 参见郑爽:《国际CDM现状分析》,载《中国能源》2005年第6期。 参见张梦衡等:《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中技术转让障碍问题的探讨》,载《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3期。 参见徐祥民、孟庆垒等:《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页。 截至2011年6月16日,SBSTA与SBI分别开过34次会议。具体会议文件可访问“Meetings Archive”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http://unfece.int/meetings/archive/itenis/27 49.php. 参见史学瀛:《国际技术转让法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See Yvo de Boer, Technologies & Targets on the Road to Mexico,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http: //unfccc. int/files/press/news-room/statements/application/pdf/100602-speech-climate-group.pdf,2010年11月2日访问。 See paragraphs 7, 116, 119, 121, 123 and Annex IV “Composition and mandate of the Technology Executive Committee" of Outcome of thework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 有学者已从私人参与多边贸易体制角度对私人在相关国际法的创制和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很有新意的分析和见解(参见蔡从燕:《私人结构性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这些对有关国际环境友好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制和实施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见蔡守秋、常纪文:《国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 See Summary by the Secretary-General (22 September 2009),联合国网http: //www. un. org/wem/webdav/site/elimatechange/shared/Do cuments/Chair-summary-Finall-E .pdf,2010年9月25日访问。 虽然2010年12月的《坎昆协议》强调了私人部门在技术转让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但它要变成一个有法律约束力且可有效实施的国际法文件尚需时日,而且其所规定的技术转让也需借助相关国际贸易制度。 See Gennanwatch Raises Complaint Against Volkswagen,德国非政府组织德国观察网http: //www. germanwatch. org/presse/2007-05-07e. htm, 2010年9月25日访问。 See Hurricane Katrina public nuisance case ( Comer v. Murphy Oil, No.07-60756), October 16, 2009,气候正义网http://www. climatelaw. org/cases/case-documents/us/katrina. oct09.pdf,2010年9月25日访问。 参见帕特莎·波尼等:《国际法和环境》(第二版),那力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98页。 参见张乃根:《论TRIPs协议的例外条款》,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其“序言”明确了“知识产权是私权”及知识产权权利人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第7、 8条分别规定“目标”和“原则”,第31条、第40条、第66.2款和第67条分别规定的是“未获权利所有者同意的其他使用”(主要涉及强制许可)、“对许可合同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向最不发达国家转让技术”和“技术合作”等。 有关技术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如单一性、无形性、不可转售性等),参见马忠法:《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理论与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0-72页。 See Doha Ministerial Declaration,WT/MIN (01)/DEC/1. See Working Group on Trade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世界贸易组织网http: //www. wto. org/english/tratop-e/devel-e/dev-wkgp-trade-transfer-technology-e. htm, 2011年3月10日访问。 See Working Group on Trade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 Thirty-Fifth Session, WT/WGTIT/M/35, 2 May 2011. See Reports (2002-2010) of WGTTT to the General Council,世界贸易组织网http: //www. wto. org/english/tratop-e/devel-a/dev-wkgp-trade-transfer-technology-e. htm, 2010年7月10日访问。 See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n Its 7th Session Held at Marrakesh from 29 October to 10 November 2001,FCCC/CP/2001/13/Add. 1. See UNFCCC, Expert Group on Technology Transfer: Fve Years of Work,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http://unfeec.int/files/essen-tial-background/background-publications-htmlpdf/application/pdf/egtt-en-070523. pdf, 2011年3月10日访问。 See Docwnents of the Expert Group on Teduwlogy Transfer,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http://unfecc.int/ttelear/jsp/EGTTDoc-jsp,2011年3月10日访问。 See Paras 124, 113, 115&117 of The Cancan Agreements:Outcome of the work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 Decision 1/CP. 16, FCCC/CP/2010/7/Add. 1. 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前,多数国家意识到WrPO管理下的《巴黎公约》等存在两个显著弱点,即在一国司法、行政权威机关之前的权利实现具体规则的缺失和有效争端解决机制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弥补上述不足的公约,这是TRIPs协议产生的一个原因。See Daniel Gervais, The TRIPs Agreernent: Drafting History and Analysis,Sweet&Maxwell Limited, 1998, pp.9-10. 参见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113页。 参见马骧聪:《国际环境法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