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诉讼程序的设计,也存在片面追求客观真实而对其他法律价值保护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例如犯罪嫌疑人供述义务、审判监督程序的设计就与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确立的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不协调或者存在冲突,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诉讼制度改革加以调整。
结语
林毓生先生在《中国人文的重建》一文中检讨了国人对西方“理性”与“民主”的浮泛理解,指出:“把外国的东西当作权威,常常会变成口号。”“把另外一个文化的东西当作口号是相当简单的,但口号式的了解并不是真正的了解。”他进而阐述了“形式主义的谬误”(formalistic fallacy)的概念:形式主义的谬误是指只看事情表面的谬误和口号式地理解一些名词。“假若我们根据的东西只是一些口号而我们又不知这些口号里面的含义与后面的历史背景,亦即不晓得这几个名词真正意义的时候,我们常常把我们想象出来的意义投射到这几个口号上。我们常常会根据我们的观点、我们的问题、或我们所关心的事情来解释这些名词;这种解释常常与这些名词所代表的思想没有多大关系。”[55]
在我国的法学研究中,比较的方法是常见方法,借用西方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中的理论、术语也早已成为时尚,无可厚非。但随着法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避免堕入林毓生先生批评过的“形式主义的谬误”之中,是应当予以注意的问题。近年来法学研究都不乏言之凿凿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并非深思熟虑的研究之作,甚至不乏人云亦云的、妄自臆测或者自以为是的内容,“形式主义的谬误”并非鲜见之物。
“形式主义的谬误”往往是基于对西方学术中的理论、术语的口号式理解形成的。一些逻辑上远非严谨的着作,更多地表现为宣传性而不是学术性。真正的学术应避免以激情代替理性,亦不应追逐时尚甚至哗众取宠,追求所谓“片面的深刻”。苟能减弱浮躁、功利的心态,扎扎实实地研究点问题,才能减少或者避免“形式主义的谬误”。
这倒是需要我们更为重视的根本问题所在。
【作者简介】
张建伟,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此文又见:陈瑞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何家弘主编.新编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陈瑞华.
刑事诉讼法的前沿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陈瑞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新编证据法学.何家弘主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67.
舒新城.中华百科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35,1000.
〔奥〕威廉•耶路撒冷.西洋哲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36-37.
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15.
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1.
〔英〕K•S•肯尼.〔英〕J•W•塞西尔•特纳.肯尼
刑法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03.
〔英〕K•S•肯尼.〔英〕J•W•塞西尔•特纳.肯尼
刑法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84.
参照:日本刑法学会.刑事法讲座.东京:(6).1167.
蔡墩铭.两岸比较
刑事诉讼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60.
田正恒.刑事被告人之沉默权.台北:法令月刊,(39):39-41.
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117.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67.
转引自:〔苏〕柯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5.
转引自:〔苏〕柯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6-47.
罗宾•凯利.当代信仰手册.校园书房出版社,1990.19.
Elton B McNell & Zick Rubin,The psychology of beinghuman,Canfield press,1977,188-191.
Elton B McNell & Zick Rubin,The psychology of beinghuman,Canfield press,1977,188-191.
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6.
大清律例.名例律.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32.
William Shaw,Evidence in Criminal Cases,Butterworth &Co.Lid.1954.224.
〔美〕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38.
〔美〕小查尔斯•F•亨普希尔.美国刑事诉讼.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教务处,1984.6.
〔美〕M•J•阿德勒.六大观念.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146.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4.
Joel Samaha,Criminal Procedure,West/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1999.xxii.
Joel Samaha,Criminal Procedure,West/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1999.3-4.
John N.Ferdico,J.D.,Criminal Procedure,West PublishingCo.,1989,48.
United States v.Ceccolini.1978.
United States v.Calandra 1971.
United States v.Sanis 1976.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250-252.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250-252.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250-252.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09.
〔美〕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1.
〔美〕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1-82.
〔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450.
蔡墩铭.刑事诉讼法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2.
〔苏〕切里佐夫.苏维埃刑事诉讼.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118.
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15.
〔苏〕安•扬•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175.
陈光中.刑事诉证据度与认识论——兼与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中国法学,(2001-1).
〔英〕K•S•肯尼.〔英〕J•W•塞西尔•特纳.肯尼
刑法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84.
〔苏〕切里佐夫.苏维埃刑事诉讼.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119.
〔苏〕切里佐夫.苏维埃刑事诉讼.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119.
〔苏〕切里佐夫.苏维埃刑事诉讼.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119.
〔苏〕切里佐夫.苏维埃刑事诉讼.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119.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