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侦查认识活动本身也是实现社会规范的活动
侦查认识活动最终所追求的就是实现刑罚目的,从而实现社会控制犯罪的目的。社会要控制犯罪,这体现了社会群体需要和平安宁的社会秩序,这也是社会群体的价值期待。这一价值期待集中体现在刑法规范中。侦查人认识活动就是要实现刑法规范的活动之一。侦查认识活动如果不是为了实现刑法规范,那么侦查认识活动将与普通的认识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各种认识活动之间的区别,多数情况下不是体现在方法上的区别,而是体现在认识活动目的上的区别。比如,对于情报收集活动来说,如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刑法规范,那么它就是侦查认识活动;而如果其目的是为了政治斗争或者军事活动,那就不是侦查认识活动,尽管二者的方法可能是一样的。又如,侦查认识活动和生物学中都要利用DNA分型的技术,但前者是侦查认识活动,而后者却是科学认识活动。所以,侦查认识活动之所以成为侦查认识活动,是因为要它实现刑罚目的,也因为侦查认识活动本身追求的是刑法规范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期待,本身就是实现社会规范的活动。
因此,侦查认识活动不但要遵守社会规范,也实现了社会规范,它必须与“现成规范语境”(哈贝马斯语)一致,因而,它具有一般规范活动的特征,它实际上也是规范活动之一种。
对于侦查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什么活动这一问题,本部分第(一)条是从效率的层面来回答的,第(二)是从认知层面来回答的,第(三)条是从价值层面来回答的。
【作者简介】
杨立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
【注释】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第115页。
James W. Osterburg and Richard H. Ward, Criminal Investigation-a method for reconstucting the past (4th ed.), Mathew Bender & Company, 2004,p.5.
M.Maguir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nd Crime Control", in Time Burn ed., Handbook of Policing, Willan Publishing, 2003, pp. 367-369.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版,第74页。
卡尔•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载《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870页。
同上,第764页。
鲁鹏:《论不确定性》,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5页。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利用侦查机关保存的指纹档案发现了杀人凶手是谁,这也是利用了犯罪情报。
M. Maguir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nd Crime Control", in Time Burn ed., Handbook of Policing, Willan Publishing, 2003, p. 384.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同上注。
同上注。
同上,第83页。
同上注。
主张侦查认识活动“可以是”策略活动,而非“必然是”策略活动,是有原因的。因为,在侦查认识活动中,如果没有被害人、证人、犯罪嫌疑人“参与”时,侦查认识活动就仅仅是目的活动,而如果有这些主体“参与”,则侦查认识活动就转化为策略活动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94页。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同上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477页。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79页。
同上注。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81页。
同上,第885页。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84页。
N. Peter, "Policing and Ethics", in Tim Burn ed., Handbook of Policing, Willan Publishing,2003,p.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