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五)建立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降低消费者的诉讼成本


  

  如前所述,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繁复的环节、众多的主体给消费者在寻求法律保护时带来了障碍和茫然。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在发放各种新型贷款以及对抵押贷款实施证券化的过程中,产品的信息非常复杂,投资者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信息披露就很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遭受巨大损失。证券化由于存在不停的让与使得一笔贷款的管理和运作变得极为复杂。证券化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可以不断更换服务商以获得最有效率的服务,同时,随着结构化的不同,一笔贷款也可能经过多次让与才会组成资金池。这些更换和让与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资金的按时收回、减少信用风险,但另一方面让消费者的律师在整理文件以弄清楚谁对消费者做了什么时无疑增加了许多成本。在各个环节中,消费者都明显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


  

  既然问题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可见信息披露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显得极其重要。我国虽然颁布了《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但其只有区区十几条内容,对披露的内容和程序均规定得不够详细。一个标准化、具体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应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明确信息披露的范围,对于不同的参与主体,这个规范应该是一致的、标准的,才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二是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监管部门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建立统一共享的网络平台来集中信息,使信息的享有权实现平等。故在未来的立法时应当规定放贷人必须对贷款发放程序、审核标准、担保形式、违约贷款处置程序、基础资产池贷款等作充分、及时、完全的披露,故意欺骗借款人和投资者的行为应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44]


【作者简介】
宋晓燕,单位为上海财经大学。 
【注释】参见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第56~58页。
此外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评级机构在风险评估、风险揭示方面存在缺陷,如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使得评级市场缺乏适度竞争;被评级方付费的付费方式使得评级结果存在高估的可能;评级机构既参与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又为其提供评级,存在明显利益冲突;评级方法过于依赖模型使得评级结果具有顺周期特性,等等。
所谓次级是相对一级而言,指由于借款人的就业经历、储蓄状况、信用历史或其他因素会导致较高的违约可能,因此次级贷款有着较高的利率和初始费用。这样其实借款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几乎要将其税后收入的37%用于偿还次级贷款,而一级贷款的这一比例只有17%。但是尽管有着如此显著的缺点,不断推出的多样化的贷款品种还是促进了美国民众住房的拥有率。
在20世纪后期美国的联邦立法间接催生并繁荣了次级抵押行业。资金供给的增加使得更多人可以获得抵押贷款,因此也产生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贷款人发现随着资本的增加,可以去向那些信用风险较高的人(次级借款人)进行贷款,作为回报,贷款人会收取高于传统抵押贷款市场的利率和费用。同时,借款人也不考虑不断增加的风险,较小的贷款金额,贷款的高昂成本,以及更快速的还款要求,仍持续地申请次级贷款。See Christopher L. Peterson, Predatory Structured Finance, 28 Cardozo L. Rev.2185,2214(2007).
Kathleen C. Engel&Patricia A. McCoy, A Tale of Three Markets: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Predatory Lending, 80 Tex. L. Rev.,1259,1280(2002).
See Kurt Eggert, Held up in Due Course: Predatory Lending, Securitization, and the Holder in Due Course Doctrine, 35 Creighton L. Rev. ,520(2002).
同前注, Kathleen C. Engel & Patricia A. McCoy文,第1259页、第1260页。
Kathleen C. Engel&Patricia A. McCoy, Turning A Blind Eye: Wall Street Finance of Predatory Lending, 75 Fordham L. Rev.,2039,2043(2007).
同上注,第2043~2047页。
Anna Beth Ferguson, Predatory Lending: Practices, Remedies and Lack of Adequate Protection for Ohio Consumers,48 Clev. St. L. Rev. 607,611(2000).
同前注,Kathleen C. Engel & Patricia A. McCoy文,第1259页、第1281页。
同前注, Anna Beth Ferguson文,第607页、第609页。
同上注,第610页。
同前注,Christopher L. Pet。文,第2185页、第2225页。
See 15 U. S. C.45(a)(1)(2006).
See 15 U.S.C.§2601,§2601,§2603-04,§2607.
See 15 U. S. C§1604,§1632,§1635,§1640.
See 15 U.S.C. § 1639,12 C.F.R. § 226.
See 15 U.S.C.§1639,12 C.F.R.§226.32(d)(2),12 C.F.R§226.32(d) (4),12 C.F.R. § 226.32 (d)(1)(i),12 C.F.R.§226.32(d)(7),12 C.F.R.§226.34(a)(1),15 U.S.C. § 1639(h).
See 42 U.S.C.§1691;42 U.S.C.§3601;12 C.F.R.§§202.2(z),202.4.
See 12 C. F. R§202.5(b),12 C.F.R.§202.5(d)(3).
See5 U.S.C.§1691e(a)-(d);42 U.S.C.§3601.
See 15U.S.C.§1692.
在使用显失公平理论来解决掠夺性贷款行为时存在三个问题:首先,由于常常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去起诉未偿贷款的借款人,因此囿于正当持有人理论,借款人无权提出显失公平的抗辩。其次,在该理论下,二级市场购买者在购买抵押贷款时是不附带抗辩的。抗辩条款的放弃是另一个障碍。最后,法院认为高额收费和显失公平“没有过多联系”。
See National Consumer Law Center, Unfair Acts and Deceptive Practices §1(6th ed.2004).
同前注, Anna Beth Ferguson文,第607页、第616~622页。
同前注, Kathleen C. Engel & Patricia A. McCo,文,第1259页、第1306~1307页。
同前注, Kurt Eggert文,第587页。
同前注, Kathleen C. Engel & Patricia A. McCoy文,第1308页。
See David Reiss, Subprime Standardization: How Rating Agencies Allow Predatory Lending to Flourish in the Secondary Mortgage Market, 33Fla. St. U. L. Rev. ,987(2006).
15 U.S.C.§1602(f).
15 U.S.C.§1640(a).
See 15 U.S.C. §§1661-1665b.
See 15 U. S. C.1639(a)(1).
See 15 U. S. C. 1640(a)(2)(B)(4).
16 C.F.R. § 433.1(j).
See Preservation of Consumers'' Claims and Defenses,40 Fed. Reg. at 53510 - 11.在1975年的立法基础和目标解释中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列出了一些类型的消费者交易,FTC通过调查这些交易发现消费者的主张和抗辩是合法的,但是却被正当持有人原则或抗辩放弃条款所阻断。这些交易有:(1)培训和指导课程、家具和用具、住房修缮、汽车、地毯、警报器、游泳池,以及许多杂项。FTC认为在所有这些案例中共同存在的因素是:消费者签立期票或放弃抗辩并随后议付或由卖方将合同转让给第三方融资者。(2)在卖方和消费者的交易中存在卖方的不当行为—即原始交易存在缺陷—或在销售之后有瑕疵或缺陷。(3)卖方未能对缺陷提供救济,也未对消费者投诉进行其他安排,或者由于卖方完全没有意愿,或者由于卖方在市场消失。(4)消费者阻止对融资者的支付。(5)第三方基于受保护的地位提起主张要求消费者支付。这些因素和现在我们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看到的模式极为相似。
同前注, Christopher L. Peterson文,第2185页、第2266~2267页。
See Lynn M. Lopucki, The Death of Liability, 106 Yale L. J. 1,92(1996).
同前注, Kurt Eggert文,第546页。
同前注, Kurt Eggert文,第547页。
See 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 A New Foundation, pp. 56-63.
同上注,第63~70页。
参见孙天琦、张晓东:《美国次贷危机:法律诱因、立法解危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