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梁云宝,单位为东南大学。
【注释】正当防卫之“不法侵害”在各国刑法典中的表述不尽一致,如我国、德国、意大利等采用的是“不法侵害”,日本等采用的是“不正之侵害”,但其旨趣和内涵大体相当,故本文中不做区分。
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42页;许强:《论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在德日,无主的动物的侵害,由于非出于人为的故意或过失,因此,属于纯粹的自然现象,不在违法性判断的范围之内,这种意义上的“对物防卫”原则上不被承认。
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0页。陈兴良先生在其后指出:“我个人主张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正当化事由作为一个违法性判断的问题,纳人犯罪论体系中,该考虑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直接采纳大陆法系中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的递进式结构,摈弃苏俄及我国刑法学中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的耦合式结构。”参见陈兴良:《违法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例如杨兴培先生认为:从刑事立法角度而言,犯罪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是基于同一虚拟事实所设定的具有不同内容要求的法律规范形式,两者是并列关系;从刑事司法角度而言,两者是基于同一事实而引用的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价值评价体系,是一种基础与上层的关系。参见杨兴培:《论犯罪构成与犯罪阻却事由的关系》,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参见陈璇:《紧急避险: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予以反击之行为的重新界定》,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齐文远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转引自马克昌、杨春洗、吕继贵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赵秉志等人也采取折衷说,即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行为实行正当防卫,需要加以一定的限制:在遇到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时,若明知侵害者是无责任能力人并有条件用逃跑等其他方法避免侵害时,则不得实行正当防卫;若不知道侵害者是无责任能力人,或不能用逃跑等其他方法避免侵害时,才可以实行正当防卫。参见赵秉志主编:《新
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我国台湾地区的余振华等人对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主张(1)若不法侵害可以回避,防卫者必须先选择回避;(2)若不法侵害不能回避而实行防御性防卫为已足时,只可实行防御性正当防卫;(3)若(1)(2)之情况皆不具备时,防卫者始可实行全面的正当防卫。参见余振华:《
刑法违法性理论》,台湾元照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49页。
【参考文献】{1}[日]大谷实.
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陈子平.
刑法总论(2008年增修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4。
{3}[日]大塚仁.
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5。
{4}[日]泷川幸辰.犯罪论序说[M].王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1。
{5}[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39-140。
{6}[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M].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21-222。
{7}[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8}[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404。
{9}[德]约翰内斯·韦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M].李昌珂,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55-156。
{10}[前苏联]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M].薛秉忠,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11}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2}陈兴良.违法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J].中国法学,2007,(3)。
{13}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4}高铭暄.刑事法原理(第2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06。
{15}马克昌.比较
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13。
{16}马克昌,杨春洗,吕继贵.刑法学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116。
{17}郭守权,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196。
{18}刘明祥.紧急避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9}彭美英.阻却违法之防御性紧急避难—以德国法为重心[J].玄奘法律学报,2005,(3)。
{20}肖吕宝.论我国刑事违法观的本质[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1}张明楷.犯罪构成理论的课题[J].环球法律评论,2003,(3)。
{22}[俄]H·φ·库兹涅佐娃,и·M·佳日科娃.俄罗斯
刑法教程(总论)(上卷·犯罪论)[M].黄道秀,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46。
{23}刘艳红.晚近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研究中的五大误区[J].法学,2001,(10)。
{24}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2。
{25}余振华.违法性之理论基础[C]//.贾宇.刑事违法性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