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刑法解释立场论

  

  此外,刑法解释的主体对法律理解;认知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刑法解释的质量。因为,人是全部法律制度的目的和归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法律的终极价值,刑法适用最终是解释者依照解释原则遵循解释方法对法律文本所作的符合实质正义的阐释与说明。因此,法律解释主体对法律的理解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法律修养对刑法解释的质量高低、法律适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法律效果至关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法律适用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否统一。


  

  总之,刑法解释是刑事法律适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刑法解释立场的厘定对于实现刑事法律适用的正义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法律适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还需辅以诸多环节,因而法治之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王军明,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夏威,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
【注释】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陈金钊.法律解释的哲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安·兰德.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扩充版.江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王泽鉴.民法概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李希慧.刑法解释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台北:台大法学院图书部,2005。
徐岱.刑法解释学基础理论建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张明楷.刑法目的论纲.环球法律评论,2008,(1)。
王伯琦.法学论著集.台北:三民书局,1999。
约翰内斯·韦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李昌珂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五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阿图尔·考夫曼.类型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吴从周译.台北: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陈朴生,洪福增.刑法总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
蔡墩铭.刑法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90。
H.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应该具有的三个理念.检察日报,2008-03-17(3)。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