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作为客观价值的基本权利及其问题

  

  时至今日,基本权兼具“主观权利”与“客观价值”属性的观念已成为德国“基本权知识的基本立足点”(Grundstand des Grundrechtswissens),以及“基本权释义学的主宰性议题”(beherrschendes Thema der Grundrechtsdogmatik)。[65]实践中,这一理论也赢得了诸多正面肯定,完全反对基本权客观内涵的声浪已经少之又少。但如同德国法中的其他基本权理论一样,基本权作为客观价值属性的观念,因其内涵的丰富与复杂,并无法予以简单归纳和把握。尤其在其功能扩展以及与主观权利的互动关系问题上,争议与讨论总是不断被激发。例如,国家应在何种范围内承担对公民的保护义务,从国家的保护义务与给付义务中能否直接导引出公民的保护与给付请求权,客观价值是否与主观权利一一对应,对客观价值的强调是否会压制主观权利等等。鉴于此,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放置在德国法背景下,对其内涵型塑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索和挖掘,以期展现其丰富的整体面貌。对于基本权利作为客观价值的属性,本文同样在正面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对它所引发的诸多问题进系统阐释和适度厘清,以此来为法律的比较与借鉴提供可理解的基础。


  

  虽然是具有显著特征的“德国法问题”,基本权作为客观价值的理论,作为德国基本权理论中最富特色的部分,对于我国基本权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基本权利作为客观价值的理念引鉴:塑造真正“以人为导向”的国家


  

  在我国,基本权在保障公民自由、防御国家侵犯、确定国家与人民间关系方面的属性与功能,虽然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但由于公民在宪法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特别强调,基本权的防御功能与司法救济亦未建立结构性连接,导致基本权在主观权利面向上的功能发挥仍旧受到很大限制。而基本权作为客观价值的属性在我国的基本权理论中更鲜有涉及,基本权对于宪政秩序和国家整体法秩序的塑造与决定作用也很少得到观察与重视。从基本权的理论发展与功能扩散来看,主观权利承认了公民在宪法中的主体地位,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亦因此在宪法上得到重新确定,但作为基本权内核的个人最大可能的“自我决定”(Selbstbestimmung)与“自我开展”(Selbstentfaltung)[66],并非仅通过对国家的主观防御就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它还有赖于国家权力在发动时,以基本权的本质——让个人拥有最大可能的自我决定与自我开展空间——作为导向和价值。基本权惟有成为国家整体制度得以形成和存续的价值基础,一个真正以人为导向(Menschenorientierung)的宪政国家[67]才会被型塑出来,国家才会真正是为个人而存在,而并非个人为国家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基本权作为客观价值决定的属性现阶段在我国似乎更应得到特别强调。而且,德国法中基本权作为客观价值决定的属性,不仅强调基本权是现有秩序的解释与评价要素,是已经实现的自由秩序的表现,同时也主张将基本权作位宪法整体价值秩序不断更新的建设性要素[68],而这一点对于我国宪政文化与秩序的建构尤其具有意义。


  

  2.基本权作为客观价值的功能引鉴:建构体系严密、涵义多维的基本权保障秩序


  

  德国法对基本权客观属性的确认,使基本权的功能在原有的抵御功能基础上获得极大扩展。相对于主观防御权以国家不作为为目标,国家作为越少,就越符合防御权的本质;基本权的客观属性则是以国家相当的作为(relatives Verhalten)为要求[69],其功能因而也表现为国家的保护义务、通过机构与程序的基本权保障以及给付义务等积极保障形式。而这些客观功能同样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鉴于英美法系基本权利理论的强烈影响,我国学理在探讨基本权保障问题时,多强调公民相对于国家的消极自由,即德国法中的基本权的主观防御权属性,对于国家在基本权保障中所应承担的积极义务则关注甚少。而且,宪法基本权条款规范本身的简单粗陋也没有为我们确定国家积极保障义务的范围和落实提供多少有益参考。从这一意义上,德国法在基本权客观面向上所做的功能扩展,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无疑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德国基本权的经验已经证明,基本权客观功能的引鉴,不仅会扩增和强化主观防御权,同样会有助于构建一个体系严密、涵义多维的基本权保障整体。


【作者简介】
赵宏,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中德法学所副教授。
【注释】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t, Verlag C.H.Beck,S.237.
Hartmut Maurer, Allgemeinese Verwaltungsrecht, Verlag C.H.Beck, S.152.
Sachs, Grundgesetz Kommentar, Verlag, C.H.Beck, 1999, S.91.
Hartmut Maurer, Allgemeinese Verwaltungsrecht, Verlag C.H.Beck, S.153.
Hartmut Maurer, Allgemeinese Verwaltungsrecht, Verlag C.H.Beck, S.153.
例如市政府重新编排门牌号码,某公民的号码由原来的68号,变更为14号,此时该公民不能诉请司法保护,因其之前在号码编排上获得的“好处”仅仅是一种反射利益,并非主观权利。
Pieroth/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C.H.Beck, Aufl.2004, S.264.
Sachs, Grundgesetz Kommentar, 2.Auflage, C.H.Beck, A4 Rn.38ff..
Josef Isensee&Paul Kirchhof,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Heidelberg 1992, S.254.
对此问题的具体论述可参阅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社会国与公民的社会基本权”,载于《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4期。
Josef Isensee&Paul Kirchhof,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Heidelberg 1992, S.251.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69.
Sachs, Grundgesetz Kommentar, Verlag C.H.Beck, 1999, S.88.
该案发生于1950年,时任汉堡市新闻协会主席的吕特发现二战期间曾为纳粹拍摄过多部影片的导演维特·哈兰亦出现在德国电影周的导演名单中。吕特遂要求电影出租商和电影院不要按照原计划播放这部电影,并号召人们抵制这部电影。针对吕特对公众的建议,哈兰影片的发行商和影片的出租商向汉堡地方法院申请禁令,要求对吕特的抵制进行制止。汉堡地方法院认为,吕特的行为违反民法典第826条“不得以违反善良风俗的方法故意损害他人”,遂通过禁令加以禁止。吕特之后将汉堡地方法院诉至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认为其侵犯了他根据《基本法》第5条第1款所拥有的“言论自由”。联邦宪法法院最后支持了吕特的诉讼请求,并判决撤销了汉堡地方法院的禁令。
BverfGE 39,1,41.
Zippelius/Wuertenberger,Deutsches Staatsrecht,31.Auflag, Verlag C.H.Beck, S.161.
张翔,“基本权利的双重属性”,载于《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23页。
余军,“‘个人自由’与‘人性尊严’——美国与德国宪法人权保障基础原理的比较”,载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9年第1期。
许育典:《宪法》,元照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Zippelius/Wuertenberger, Deutsches Staatsrecht, 31.Auflage, Verlag C.H.Beck,2005, S.201.
BverfGE7,198,205.
Bodo Pieroth&Bernhard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 C.F.Mueller Verlag Heiderlberg, S.22.
BVerfGE84, 90 (120).
Zippelius/Wuertenberger, Deutsches Staatsrecht, 31.Auflage, Verlag C.H.Beck,2005, S.201.
许育典:《宪法》,元照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69.
许育典:《宪法》,元照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Reinhold Zippelius, Staatslehre, Verlag C.H.Beck Muenchen(2007), S.281.
Bodo Pieroth&Bernhard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 C.F.Mueller Verlag Heiderberg, S.43.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71.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71.
Sachs, Grundgesetz Kommentar, Verlag C.H.Beck, 1999, S.388.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72.
Luhmann, Grundrechte als Institution, 1965, S59.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72.
Sachs, Grundgesetz Kommentar, Verlag C.H.Beck, 1999, S.55.
张翔,“基本权利的双重属性”,载于《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24页。
Sachs, Grundgesetz Kommentar, 2.Auflage, C.H.Beck, A4 Rn.38ff..
许育典:“社会国”,载于《月旦法学杂志》第12期。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76.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74.
Sachs, Grundgesetz Kommentar, Verlag C.H.Beck, 1999, S.89.
BVerfGE77,179(214).
BVerfGE92, 26, 46.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75.
BVerfGE 63, 69,71.
Sachs, Grundgesetz Kommentar, Verlag C.H.Beck, 1999, S.89.
Reinhold Zippelius, Allgemeine Staatslehre, 14.Auflage, Verlag C.H.Beck, S.294.
Hartmut Maurer, StaatsrechⅠ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2003), S.248
Sachs, Grundgesetz Kommentar, 2.Auflage, C.H.Beck, Art.4 .Rn.38ff..
Ipsen, Joern(2006), Staatsrecht Ⅱ Neuwied:Luchterhand, S.98.
许育典:《宪法》,元照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许育典:《宪法》,台湾元照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在德国,对“共享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一定差异,很多学者将共享权区分为广义共享权与狭义共享权。广义共享权的范畴类似于参与权(Mitwirkungsrechte),包括了公民对政治意志形成过程的参与,对程序和结构的共享,甚至是国家保护的共享,而狭义的共享权则与社会国相连,是公民社会基本权的下位概念。参阅Josef Isensee&Paul Kirchhof,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Heidelberg 1992, S.247-249.
BVerwGE 70,310/314.
Bodo Pieroth﹠Bernhard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 C.F.Mueller Verlag Heidelberg, S.17~19.
Bodo Pieroth﹠Bernhard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 C.F.Mueller Verlag Heidelberg, S.20.
Bodo Pieroth﹠Bernhard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 C.F.Mueller Verlag Heidelberg, S.22.
BverfGE35,79.(116)
Bodo Pieroth﹠Bernhard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 C.F.Mueller Verlag Heidelberg, S.26.
对于德国《基本法》中的基本权规范模式,可参阅作者论文“实质理性下的形式理性:德国《基本法》中基本权的规范模式”,载于《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2期。
BVerwGE 109,29/38.
李建良,“基本权利理论体系之构成及其思考层次”,载于李建良:《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台湾学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1页。
劳东燕,“自由的危机:德国法治国的内在机理与运行逻辑”,载于《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第6卷,第549页。
Hand D.Jarass,“基本权利:防御权与客观之基本权原则规范客观之基本权利内涵”,载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下册),台湾国科会经典译注计划,第64页。
E.W.Boeckenfoerde,”Grundrecht als Grundsatznormen”, in:Der Staat 29(1990),S.1(1).
许育典:《宪法》,元照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Katz, Alfred, Staatsrecht, Heidelberg, Mueller, 2005,S.546.
许育典:《宪法》,元照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Hand D.Jarass,“基本权利:防御权与客观之基本权原则规范客观之基本权利内涵”,载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下册),台湾国科会经典译注计划,第62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