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公司社会责任文献检索报告

  

  ● Adolf A. Berle & Gardiner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MacMillan. 1932).


  

  Adolf A. Berle与Gardiner C. Means通过对美国现代公司的长期实证研究,发现随着现代公众型股份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有朝一日,经营者们会演变成完全中立的技术性管理者,由他们平衡社区中各种集团间的不同要求是容许的。


  

  ● Abbass F. Alkhafaji, A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 Managing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122, 123 (Quorum, 1989).


  

  Abbass F. Alkhafaji在书中提出了几点观察:(1)现代社会对公司组织的期待,已由纯然是经济性组织的看法,转变为兼具社会性使命;(2)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profit-maximization),应从过去以短期速成为基准的观点,更改为着眼于长期利益的追求;(3)公司有道德上的义务,以帮助社会处理社会上的问题;(4)公司本身拥有很多资源可供解决社会性问题之使用;(5)公司之行为如能是负责任者,则有利于其形象之提升,从而,有利公司之发展。此外,如果公司自动地善尽社会责任,亦足以避免政府以不必要之外在的法规,箝制公司之活动,造成公司活动受到不必要之管制。


  

  ● Howard Rothmann Bowen,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Harper. 1953).


  

  Howard Rothmann Bowen在书中提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 R. Edward Free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 a stakeholder approach (Pitman. 1984).


  

  首先,R. Edward Freeman给出了自己对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定义,即“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接下来,Freeman在批判美国自由派新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的“委托关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们赚钱”(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1979)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契约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即公司除了为股东(Shareholders)追求利润外,也应考虑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利益,具体有供应商(Suppliers)、消费者(Customers)、雇员(Employees)、股东、当地社区(Local Community)以及管理者(Management)的利益。


  

  ● Douglas M. Branson,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 and the Ne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62 U Pitt L Rev 605 (2001).


  

  Douglas M. Branson指出,公司治理模式转变的一个途径就是树立起公司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 J. E. Parkinson, Corporat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Issues in the Theory of Company Law 267 (Oxford. 1993).


  

  J. E. Parkinson对社会责任作出如下划分:(1)以其与公司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准,分为:相关的社会责任与不相关的社会责任。(2)以其受激励与约束的行为规范为准,分为:道德意义上的责任和法律意义上的责任。(3)以公司行为导致的结果为准,分为:牺牲营利的社会责任与促进营利的社会责任。(4)以公司行为背后的动机为准,分为:价值主义态度的社会责任与工具主义态度的社会责任。


  

  ● W. Michael Hoffman & Jennifer Mills Moore, Business Ethics: Readings and Cases in Corporate Morality (McGraw-Hill. 1990).


  

  W. Michael Hoffman与Jennifer Mills Moore认为,道义性责任是公司为维护其“正直人格”和内在商业伦理所付出的“内化的社会成本”,是一种自律性的、依照公司内在价值观保证其不至蜕变的不懈努力。


  

  ● John R. Kimberly & Robert H. Miles, The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Jossey-Bass. 1980).


  

  John R. Kimberly和Robert H. Miles在运用生命科学类比方法研究公司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公司生命周期理论。“公司要经历产生、成长和衰退,其后要么复苏,要么消失。”在此基础上,按照长程循环模型,将公司生命周期划分为十个阶段——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揭示公司发展的基本规律。


  

  ● Eilis Ferran, Company Law and Corporate Finance (Oxford, 1999).


  

  通过对美国公司法上案例的分析、比对,归纳了一些原则,譬如越权原则(Ultra Virus)、公司直接获利原则(Direct Corporate Benefits)、经营判断原则(Business Judgement)等等。


  

  2.2 期刊与评论


  

  ● Adolf A. Berle, Corporate Powers as Powers in Trust, 44 Harvard Law Review 1049(1931).


  

  Adolf A. Berle坚持“管理者作为股东之受托人应仅对全体股东负责”的传统观点,认为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带来了私有财产制度的危机。公司管理者作为股东的受托人应仅为股东利益负责。一切赋予公司、公司管理层或者公司内部任何部门、团体的权力,不管源于法律或者章程,其行为必须总是只为所有股东的、可以估算的利益。


  

  ● E. Merrick Dodd,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45 Harvard Law Review 1145, 1160, 1161 (1932).


  

  E. Merrick Dodd则强调,公司作为经济机构,既有盈利功能,也有社会服务功能。公司利益独立于股东利益而存在,管理者作为公司的受托人,不应仅为股东谋利益,还应树立对雇员、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感(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employees, consum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 Adolf A. Berle,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A Note, 45 Harvard Law Review 1365, 1368 (1932).


  

  Berle教授继续阐释“公司的管理者作为股东的受托人应仅为全体股东的利益负责”的道理,并就Dodd教授前文提出两个方面的异议:(1)让公司管理者成为公司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受托人并对他们负责尚缺乏操作性;(2)公司管理者对股东的信义义务的任何淡化,都只能有助于推行其他潜在利害关系人的主张,这将形成企业管理者放弃利润最大化而追求范围广泛的其他社会目标的不能控制之权力。


  

  ● David Ruder, Public Obligation of Private Corporation, 114 U. Pa. Law Review 75(1965).


  

  David Ruder仰赖传统的营利最大化的理论,在经营判断原则的框架之内,提出将公司的资金用于有价值的公共福利措施的设想。


  

  ● Henry G. Mann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Regulated Utilities, 4 Wisconsin Law Review 28 (1972).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