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的承诺与隆重的不信
胡月军
【摘要】2009年刘艳红教授《实质
刑法观》与邓子滨研究员《中国实质
刑法观批判》两书的出版,以及2010年张明楷教授《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与陈兴良教授《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的学术之争,开启了我国刑法学界学术研究批判性路径的重大意义,使得形式
刑法观与实质
刑法观之争终于从隐性急变成为显性,从学者的自说自话转变为交流和争锋,从学人之争升级为学派之争。
【关键词】实质
刑法观;形式
刑法观;学派之争
【全文】
絮语
2009年,东南大学刘艳红教授将其搁置四年之久的博士后出站报告《理性主义与实质
刑法观》简名为《实质
刑法观》于本年度8月在人大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刘艳红教授似乎是为强化“实质
刑法观”和“实质
刑法立场”之类的“学术标签”,继《实质
刑法观》一书之后,迅即于9月份又推出体现了刘艳红教授“在无意识之中形成并正在目前继续深入拓展的实质的
刑法立场”的论文集《走向实质的
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几乎与此同早就获赠刘艳红教授博士后出站报告的[①]、刘艳红教授的“同学及好友”邓子滨博士则将其酝酿已久的《中国实质
刑法观批判》也于同年同月出版。“乍见这一书名,就令人眼前一亮,似乎嗅到了扑面而来的学术火药味”(陈兴良教授语)。此两书的出版,尤其是后者对前者的“针锋相对” 及其“开启了我国刑法学界学术研究批判性路径”的(陈兴良教授语)重大意义,使得形式与实质
刑法观之争终于从“隐性”急变成为“显性”,从学者的“自说自话”转变为“交流和争锋”。
奥运会上的竞技体育比赛具有极大的观赏性,本次实质
刑法观与形式
刑法观之学术论战(学术竞技比赛)除具有极大观赏性之外,还标志着由来已久的实质
刑法观与形式
刑法观之争由以往“潜伏”状态的“暗战”转为“明争”。无疑,这场由刘艳红教授、张明楷教授领衔与邓子滨研究员、陈兴良教授领衔的学派之争将实质
刑法观与形式
刑法观之争引向了“深水区”。
实质
刑法,或者实质主义刑法学,是刘艳红教授对自己刑法学术观点的一种概括或标识,正日益成为其“学术标签”。其力作《实质
刑法观》是国内刑法学界首部系统回应新一轮刑法学派之争即形式犯罪论与实质犯罪论之争的着作,从论理上、形而上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实质
刑法观”、“为什么主张实质
刑法观”。与此争锋相对,邓子滨研究员的《中国实质
刑法观批判》所批判的实质
刑法观本身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泛指一切试图从本质上理解、判断、言说刑法学的方法、理论乃至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