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实践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实践


潘屹


【全文】
  
  一、是福利多元化还是国家在市场中的退位

  
  把1978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当作一个分水岭,中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也走过了前后两段不同的道路:前30年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体系的创建与实践和后20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福利制度改革。福利发展经历了从国家包揽福利到提倡福利多元化、个人负责的过程。20多年过去了,我们需要再思考和评价转型后的中国福利体制。

  
  从1951年国家公布劳动保险条例起,前30年,城市中的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员工基本上享受了包括医疗、养老、工伤、住房、独生子女特保甚至交通和冬季取暖等方面的高福利政策。农村则更多地体现了集体福利,包括合作医疗、五保和扶贫等,国家福利的重点在救灾救济。这个福利架构基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福利涵盖面以及侧重点有诸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国家对福利的责任,这责任包括法规制定、提供资金、组织指导和监督实施。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有福利体制的问题暴露:单位福利限制了单位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影响了经济效率;同时,大锅饭机制压抑了个体的生产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与此同时,刚刚对外开放的中国对福利体制的改革,恰逢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危机引发对福利国家的质疑,其政府大幅削减国家福利开支和项目。于是,内外综合因素决定了中国国家福利体制改革的方向。福利事业由国家政府和企业包揽,转向政府、社会和个人分头负责的福利多元化、社会化。毋庸置疑,改革势在必行。

  
  从1984年起,城市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创立。城市养老金制度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确立了混合制(部分积累制)的模式。于1988年开始,国家提出城镇医疗制度改革,1996年确立了统账结合筹资模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同时,配合新开创的失业保险政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1994年以后,国家提出深化住房改革,取消福利房政策,实行个人积累性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到2003年,城镇房屋私有率达到了82%以上。

  
  但是,国家新的社会福利体制的探索,在强调人民福利这一根本利益上也做过艰辛地尝试。比如在民政部体系下诸多农村福利体制改革的尝试。伴随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由民政部牵头,我国农村尝试建立了从互助储金会到扶贫基金会,到合作救灾保险,到乡乡建立敬老院、农村扶贫实体等社会保障网络,包括救灾、救济、优待抚恤、五保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但是遇到诸多阻碍,发展很不平衡,出现了多次的中止与倒退。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