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供求法则。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法则。它对法律制度也是很适用的。犯人服刑就可以说是“清偿他对社会的负债”。刑罚就是社会对罪行的要价。加重刑罚或增加判刑可能性将提高犯罪价格从而减少犯罪。第二,效用最大化。在西方经济学中“, 可供选择”是指这样一种经济学说:就需求而论,一切物品总是短缺的,因而消费者在购物时必须加以选择。物品之所以短缺是由于经济资源的供应是有限的。因而对资源的利用也应加以选择。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这种选择是由消费者通过价格机制进行的。第三,如果容许交换,资源就具有最高利用价值的倾向。这也是从追求自我利益的人对其环境变化的反应中得出的一个概念。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 ,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第20 页。
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 页。经济人追求最大效用。效用的来源可以是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也可以是声望、尊严等其他一些非货币因素。效用最大化动机的基础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是人的基本偏好(basic tastes) 的满足。基本偏好决定了偏好类型(preference patterns) ,偏好类型相对稳定,并不因人因时或因地而异。偏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资源,而资源的分配通过市场进行,这些市场能够有效地调整参与者的行为。
、、 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 、8 、19 页。
参阅Daniel Hausma , The Inexact and Separate Science of Economic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2 , PP. 18 -19.
在现实中,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内部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每一个变量的变动,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其他变量的变动,都以某种方式影响其他变量的决定;一个“角落”上的变动,会波及到其他最远的“角落”,“一切决定于其他一切”。参见琼·罗宾逊和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中译本,第49 页。
一般均衡理论的意义,也在于论证了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这种趋势,而不在于论证在现实中今天或明天必然存在均衡或均衡必然能够实现。既不能用均衡理论来论证现实中必然存在均衡,也不能用现实中的非均衡来论证均衡理论没有科学价值均衡的趋势;在这种经济中,同时存在。均衡理论和非均衡理论,都有其科学价值。在市场经济的非均衡的现实中,存在着某种实现均衡的趋势和打破均衡的趋势。现实的经济运动,正是这两种趋势相互对立、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对具有博弈性质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早。2000 年前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就属于博弈论的萌芽。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1903 - 1957) 所创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1939 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tern) ,并与其合作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1944 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
1994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约翰·C·豪尔绍尼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小约翰·纳什博士、德国波恩大学的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 教授,以表彰他们对非合作条件下的博弈均衡理论方面的前沿性研究的突出成就。这是瑞典人送给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份厚礼,对纳什来说尤其如此。纳什今天不是作为一个概念、定理、公式和模型,而是作为一个康健的人来领受这项最高荣誉。他已经被精神病折磨了30 年。从他创立纳什均衡理论,到他获奖已经44 个春秋了。
纳什天才的发现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 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他人分享这一殊荣。1950 年,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他写的论文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资料来源:孙健《纳什·博弈论·双刃剑》《, 北京晚报》,2002 年3 月21 日。
“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 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 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