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 第十四章 认真地对待宪法程序

  二、   宪法的“应然性”表现为一种程序
  哈耶克曾在《自由宪章》极力推崇“程序”在宪法中的价值。他指出:“一部宪法,只限于程序性的事务,仅仅界定一切权威的来源,这是可以想象的”。[301]至于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和第十四条修正案所确立的“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更是将宪法价值的核心立足在“程序”上。“程序”成为发动宪法的必要机制。不论是宪法权利,还是宪法权力,其配置离开了程序的保障,都是不可能付诸实际的。违反宪法的规定而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离开了发动程序的保障,纵然是违反了宪法的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宪法责任,由于宪法没有确立相应的程序来使这样的宪法责任成为一种实际上可以承担的责任,那么,宪法责任确定得再好也只是一纸空文。
  我国宪法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比较重视“宪法实施”问题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中心一般侧重于如何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问题上,特别是探讨建立一套保障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其实,在宪法实施问题上,首要的问题是“宪法程序”。正如孙笑侠教授指出的那样:“我们给予宪法程序的关注总是太少—它与宪法实施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宪法是否与其他法律一样得到遵循的标志在于有无相应的程序—宪法也应当有一定的实施程序”。[302]由于长期重实体轻程序的法理倾向的存在,导致了我国宪法在实体的权利和权力制度上比较健全和完善,但是,因为忽视宪法程序或者是故意忽略宪法程序的建设,使得本来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宪法制度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多的宪法制度由于缺少宪法程序的启动而不具有实际价值。如我国现行宪法63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从法理上说,该条规定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它通过确立违反宪法规定的行使“宪法权力”的公职人员应当承担被罢免的法律后果的宪法责任,从而建立起对“宪法权力”“合宪性”的监督机制。但是,这样明确的宪法价值设计却不可能在实际中发生,因为现行宪法中并没有规定与第63条规定相适应的“宪法程序”。如谁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罢免案,全国人大应当如何审理罢免案,通过何种形式来对罢免案作出有法律效力的决定等等。这些制度不建立,全国人大对行使“宪法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罢免权力也就是无法付诸实施。在相应的宪法程序为确立之前,该条规定事实上只能处于“闲置状态”。类似的情形在现行宪法中还有很多。如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到底可以通过怎样的宪法程序来解释宪法,解释宪法的文件具有何种效力,与宪法的关系如何确定,这些问题都没有在宪法中予以明确,因此,现行宪法所确立的“宪法解释”制度也就只能长期处于“待建状态”。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