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主体心理—思想事实,尽管不乏客观性在其中,但在总体上,它是一种主观性的存在。因此,科学方法对这种事实的进入是相当有限的。用科学方法要对人们的思维过程得出“科学”的结论,往往也是勉为其难。所以,主体心理—思想事实的规定性大体上是主观性的。这正是在法律规范上只能以权利来因应这种事实的原因所在。
三、 狭义的法律事实及其特征
事实的规定性及其与法律规范的论述,其实是在说明广义上的法律事实。至于作为法律事实的规范事实和法律关系,因为作为独立的问题而在本书中单列,分别以法律规则和法律关系两章来论述。尽管这些论述并不是站在法律事实的视角和立场而展开的,但它们已经涉及到相关法律事实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这里再展开论述的必要性不大。故在这里我们主要就狭义的法律事实展开论述。
如前所述,狭义的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自然现象、社会事件和主体行为。显然,当人们如此界定法律事实的概念时,已经预示着实在法的客观存在。预示着法律规范已经将这类现象、事件或者行为纳入到法律调整的视野中。
根据这一界定。狭义的法律事实可以大体上分为三类:其一是自然现象;其二是主体行为;其三是社会事件。如下分别进行解释。
自然现象作为法律事实,乃是因为一方面,人类的生活和活动离不开与自然对象的关联;另一方面,法律规则对于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多所关注。前者表明,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往往导致人类交往关系的变化;后者则表明,某些自然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引致法律上主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变化。例如,地震、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等灾害天气,可能引起主体新的权利义务的产生,从而产生新的法律关系。
当然,只有与人类活动可以产生某种关联的自然现象才可能构成相关的法律事实。否则,就无法成为法律事实,因为它们并不构成对人们法律上权利义务关系的影响。例如,流星雨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一般说来,它不可能与人类活动发生直接的相关性,从而流星雨现象也就一般第不能成为法律事实。除非其已经坠落地球,直接影响地球人的生产和生活。在许多情况下,自然对象能否成为法律事实,还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需要程度。在人类较普遍地极度需要某种自然对象,或者相反,不需要某种自然对象,而该自然对象又确实出现时,该自然对象就可能成为法律事实。例如,阳光一般并不构成一种法律事实,但在阴霾遮天的时候、在楼群闭日的时候……阳光的出现却成了人类的重要需要,从而其也成为重要的法律事实;另一方面,在烈日暴晒、大地干裂,给人类造成巨大旱灾的时候,阳光的出现又在反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构成相关的法律事实。
可见,作为法律事实的自然现象,乃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一切来自人类意志之外的事实。至于因科学的发达而产生的人类意志可控的自然现象,例如婴儿的出生,我们倾向将其列为社会事件来看待。除非对生育现象人们仍然无法理性地控制。
至于社会主体的交往行为,严格说来,都应当是法律事实。在以法律主治的时代,只要是两个人以上的任何公共活动,都具有法律意义,具有法律的可调整性。问题是它能引起何种法律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像两位情侣谈恋爱的行为就不能引起法律关系,因此不是法律事实。对此,我们保持异议。谈恋爱作为男女的权利,它不仅具有道德意义,而且也具有法律保障的必要。特别在法律宣布婚外恋、同性恋不受法律保护的时候,更映显出其他恋爱受法律保护的意蕴。也就是说,在男女的恋爱行为和国家保护或制裁之间,在恋爱行为人之间,甚至在恋爱行为人和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之间往往会形成法律关系。而这种法律关系的起因,即男女的恋爱行为。
进而言之,即使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行为,当我们把其放任地装置于法律权利的框架中时,它照样是法律事实,因为在这种行为与国家保护之间,构成了相关的法律关系。这种主张,或许有“法律万能论”之嫌,但是,如果“法律万能论”所指的就是这类情形的话,那么,我们宁可主张之。如果法律不能在应然视角具有全面地保护人们正当权利的功能的话,那么,设置法律和以法为治的使命也就寿终正寝了。对这种纯粹的私人行为之所以需要纳入法律调整体系中的意义,只要我们回想一下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的将人们“说错”梦话的行为也作为某种“反动”行为而制裁的事实,便不难体味出来。它从反面说明了将纯粹私人的行为赋予法律权利框架中的极其必要和重要性。
当然,作为法律事实的主体行为,最典型地体现为那些明显地会引发具体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例如合同行为,结婚行为,行政命令行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犯罪行为,国家惩罚行为等等。这些行为所引发的往往是具体的法律关系。因而,之于人们的感觉而言,也就更具有代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