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教授:你为什么设计这项题目。
房先生:何教授,前面我们也谈过了,对于沉默权的价值评判问题,乃是讨论沉默权正当性的前提,也是探讨沉默权在中国可适应性的关键。因为沉默权能够产生,并能逐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确认,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沉默权,我们虽然不能一厢情愿地认定“外国的月亮就是好”,但也不能就对此抱有“一棍子打死”的偏见。
何教授:你说得很好,小房,沉默权存在的合理性确实有待实证的分析。
房先生:是的,何教授,这实际上是一项建立于实证调研基础的价值评析,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对沉默权存在合理性的窥视。
何教授:那你设计了哪些题目呢?
房先生:首先,第一组问题是关于沉默权存在理论基础的调查,对此你已讲过了很多;在问卷中,我主要设计了三道题目:一是“沉默权首先是一项
宪法权利吗”,二是“沉默权是否是言论自由原则的固有内涵”,三是“沉默权是否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以此来考察被访者对沉默权的深度认知和对沉默权的理性评判。
何教授:那你看我这里的这张表格是不是就是关于此项问题的调查?
表格4、沉默权的理论基础分析
受访对象 沉默权首先是一项
宪法权利吗?(%)是 不是 一定程度上是 沉默权是否是言论自由的固有内涵?(%)是 不是 沉默权是否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是 不是 不知道
1 公安人员 16.2% 35.1% 48.7% 43.3% 56.7% 39% 30.5% 30.5%
2 检察人员 18% 25% 57% 36.4% 63.6% 23.2% 62.5% 14.3%
3 法官 30% 26% 44% 39% 61% 23.4% 36.6% 40%
4 律师 14% 43% 43% 37% 63% 44.5% 49.5% 6%
5 教学科研人员 31.3% 17.9% 50.8% 64.3% 35.7% 44.8% 33% 22.2%
6 普通居民 31.7% 31% 37.3% 67% 33% 49.5% 32.5% 18%
房先生:正是这张,何教授。
何教授:那么小房,你看在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些规律呢?
房先生:何教授,对于问题一“沉默权首先是一项
宪法权利吗”,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被访者认为,沉默权首先“是”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首先是一项
宪法权利,这说明宪政精神已在民众中较为深入,从
宪法和宪政的角度对沉默权进行分析,颇有意义。
何教授:是的,小房,对此以前我们也已谈过了。在这张表格中,对于问题二——“沉默权是言论自由原则的固有内涵吗”,以前我们也专题讨论过,但在这项调查中,一方面是有较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普通居民”认为“是”,持正确的观点,而多数的公、检、法人员和律师则认为“不是”,持错误的观点,你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房先生:是呀,何教授,事实上正如以前您讲过的,言论自由既包括积极的“说”的自由,也包括消极的“不说”的自由,其中这“不说”的自由,实际上就是沉默权。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公、检、法、司等人员,长期处于“官”的地位,却往往把这样的基本常识给忽视了吧。
何教授:小房,你这分析的虽然牵强,但也不啻是一种可能。至于问题三“沉默权是否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这就更简单了,因为对于稍有刑诉知识的人来说,是应该也是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的。但在所有的被访者中,竟然有41%的比例认为“不是”,22%的被访者回答“不知道”,作出正确判断的被访者只有37%,这说明我们的“普法”与政法人员的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房先生:是的,何教授,上边我们作的都是关于沉默权“理论基础”的调研;对于沉默权的总体评价,我设计了两道题目:一是“你认为沉默权是一项好制度吗?”,二是“沉默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下面分设了肯定、否定和折衷等三种选项。表格5乃是这两项问题的调查结果:
表格5、中国民众对沉默权的总体评价
受访对象 (1)沉默权是一项好制度吗?是 不是 很难评价 (2)沉默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利弊相当
1 公安人员 46% 13.5% 40.5% 46% 34% 20%
2 检察人员 16% 19% 65% 27.5% 45% 27.5%
3 法官 22.5% 22.5% 55% 26% 42% 32%
4 律师 80% 10% 10% 68% 16% 16%
5 教学科研人员 54% 3.1% 42.9% 53.8% 7.7% 39.5%
6 普通居民 50% 4.2% 45.8% 54.3% 15.5% 30.2%
何教授:小房,在上面这组数据中,共有半数以上的普通居民、教学科研人员和律师认为,沉默权“是一项好制度”,实施沉默权会“利大于弊”。
房先生:是的,何教授,这其中又尤以律师的赞同比例最高,分别有80%和68%的律师对此问题持肯定的态度。
何教授:这可以说明,包括律师在内的大多数的社会民众,普遍地认为沉默权是一项“好制度”,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他们普遍地肯定了沉默权制度的存在价值。这表明,沉默权在我国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与生存“土壤”。
房先生:是的,何教授,但相对而言,检察人员和法官却普遍地对沉默权持消极态度,只有四分之一不到人员认为沉默权是一项“好制度”或者实施起来“利大于弊”,而更多的检察人员和法官则认为沉默权是“弊大于利”或者很难评价,这说明司法机关在实践中是不赞同沉默权的,沉默权在我国的确立将面临很大的阻力。
何教授: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人(包括以前的我自己在内)都认为,公安机关对沉默权的反对呼声最高,他们肯定会千方百计地阻挠沉默权在我国的确立,但这次调研的结果却相反,高达有46%的公安人员认为沉默权是一项“好制度”或者实施起来“利大于弊”,共计只有13.5%和34%的人才持完全相反的态度.这是大大出于我们所料的.
房先生:确实如此,何教授,看来什么事不进行实地调研,是不宜作随意的猜测和任意的主观判断的。
何教授:小房,我看你在问卷中,还有两套关于沉默权利弊分析的细化题目,能不能具体谈一下?
小房:好的,何教授,这两套题目分别对沉默权存在的优点与弊端进行了总结,各自设计了三道代表性的问题,以此来深化对沉默权价值的认识。
何教授:那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何呢?
房先生:何教授,您看下面这张表格,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格6、沉默权的利弊比较
第一部分:沉默权的利益(好处)
受访对象(赞同的比例) (1)实行沉默权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2)实行沉默权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隐私与人格尊严 (3)实行沉默权有助于从根本上遏止刑讯逼供
1 公安人员 89.2% 73% 62%
2 检察人员 84.2% 65.2% 52.6%
3 法官 76.7% 36.7% 72.4%
4 律师 100% 80% 63.4%
5 教学科研人员 97% 90% 76.1%
6 普通居民 95% 93% 64.1%
何教授:小房,在这张表格中,分别有较多比例的被访者对所列举的沉默权的“利益” 和“好处”持赞成的态度。
房先生:是的,何教授,下面这张关于沉默权存在“弊端”的调查,也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格6、沉默权的利弊比较
第二部分:沉默权的弊端(坏处)
受访对象(赞同的比例) (1)实行沉默权会影响侦查效率 (2)实行沉默权会导致放纵犯罪 (3)实行沉默权会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大量减少
1 公安人员 62、1% 49% 81%
2 检察人员 63.6% 47% 66%
3 法官 40% 24% 40%
4 律师 68.4% 66.7% 79%
5 教学科研人员 61.5% 37.5% 70%
6 普通居民 60% 31% 72.1%
何教授:小房,我看在对沉默权存在“弊端”事项的调查中,也分别有较多比例的人对调研所列举的事项持赞成的态度。、
房先生:是啊,何教授,这样一来,对于沉默权的“利”、“弊”方面,都平均约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持肯定的态度,这样我们就很难对沉默权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进行评价了。
何教授:是的,仅凭上述调研的结果,我们是很难得出一句简单的结论的。但这至少也提醒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沉默权也是如此,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推行沉默权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其消极影响的发生。
房先生:是的,何教授,沉默权的确立还要有相关的配套制度作保障。
何教授:那你接下来的调查题目是什么呢?
房先生:何教授,另外,我还设计了两道关于沉默权“情境分析”的题目。
何教授:小房,什么是沉默权的“情境分析”?
房先生:何教授,所谓沉默权的“情境分析”,是指让被访者真正地进入“剧情”,设身处地地扮演某一角色,然后回答提问,这种做法有助于引起访问者与被访者的互动,较大程度地了解真实情况。
何教授:小房,这听起来倒很新鲜,那你设计了哪两道题目。
房先生:何教授,我设计的两道“情境”题目是:一、“假使您是一名侦查人员,您愿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吗”,另外一道是,“假使您是一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您希望享有沉默权吗”。
何教授:这里所谓的“情境”就是指——“假使您是一名侦查人员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了?
房先生:是的,何教授,为了保护被访问者的人格尊严,我在问题二“假使您是一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您希望享有沉默权吗?”中,增加了 “C、此问题我拒绝回答”的选项,以免陷被访者于不利的境地。
何教授:那调研的结果如何呢?
房先生:何教授,下面这张表格显示的就是该项问题的调查:
表格7、沉默权的情境分析
问题一:假使您是一名侦查人员,您愿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吗?
受访对象 A 愿意 B不愿意 C视具体情况而定
1 公安人员 16.2% 46% 37.8%
2 检察人员 8.6% 50% 41.4%
3 法官 16% 39% 45%
4 律师 28% 44% 28%
5 教学科研人员 7.6% 43.4% 49%
6 普通居民 13.5% 41.5% 45%
问题二:假使您是一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您希望享有沉默权吗?
受访对象 A 希望 B非常希望 C不希望 D此问题我拒绝回答
1 公安人员 38% 32.4% 8.1%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