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与完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认真落实“一城两带”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水污染防治,加大武当山、青龙山、赛武当等主要山脉及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构筑十堰生态安全格局,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1、落实“一城两带”战略的环保要求。
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十堰城区为龙头,市县联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突出山、水、人文特色,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植被的修复恢复。开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噪声等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大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努力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构建水源区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堵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提高自然恢复能力,从源头上保障竹房城镇带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挥资源优势,壮大特色生态产业,推进地方产业生态化改造。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城乡污染防治的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污染防治设施和环境监管向乡村延伸,通过综合整治,构筑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控体系,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
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以《丹江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以水源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为目标,以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为重点,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根据汉江流域和丹江口库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保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低碳产业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环境污染治理步伐,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强化生态修复与保护,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把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人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特色城镇带。
2、构筑十堰生态安全格局。
以山脉、水系为骨干,以江河、水库、山林、田地为基本生态要素,构建“一江、两库、三山、六河”组成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框架。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生态格局,建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区域网络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实现节点控制、廊道畅通、生态稳定的环境目标。
一江:即汉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汉江十堰段占入库径流的82%。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水污染防治及沿汉江经济带纵深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生态化。
两库:即丹江口水库、黄龙滩水库,均为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属国家战略环境保护目标,我市辖区84%的区域处于库区及上游地区;黄龙滩水库为十堰市城区主要饮用水源地,上游区域是竹房城镇带所在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影响控制区,涉及百万人口饮用水安全。两库及上游地区环境保护的重点是做好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库周生态隔离带建设、入库次级流域综合整治,库尾污染源关停迁移、排污口改造。
三山:即武当山、青龙山、赛武当及其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为国家地质公园,赛武当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五龙河、堵河源、十八里长峡、野人谷、丹江口湿地、沧浪山、九华山、八卦山等一批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局地气候、维持生态安全的功能。保护的重点是对其进行提档升级、强化管理,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建设,切实发挥秦巴生态屏障作用。
六河:即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天河等六条河流,均为汉江及丹江口水库的一级支流。按照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尚未实现完全达标或稳定达标,保护的重点是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力争神定河、泗河、犟河实现水质明显好转,其余河流按功能达标。
3、实施区域环境分类管理。
根据环境敏感程度和保护功能的要求将十堰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引导开发建设区域。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指导的原则,实施差别化的环境准入和环境管理政策。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等。该区域禁止开展与保护无关的一切活动,依法关闭或迁出所有排污企业,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禁止新建任何与生态保护恢复无关的建设项目。
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强度水土流失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按照生态功能恢复和保育原则,设置产业准入环境标准。严格产业政策,调优产业结构,鼓励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及各类保护性开发建设;严禁在环境容量匮乏区域开发建设;禁止在中强度以上水土流失区与地质灾害频发区进行开发建设。严格限制不合理开发方式,尽可能减少开发活动中的环境污染。
重点开发区域:包括“一城两带”核心区域,以及全市已设立和正在建设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建立和完善环境准入、环境淘汰和排污许可制度,要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城市、城镇布局,调整功能结构,接纳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科技产业、绿色旅游服务业、新能源及环保产业;防范环境风险,优化环境公共服务。
(二)推进总量减排,引导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