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重点。大力推进茧丝绸产业化,加大丝绸产品开发力度,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丝绸加工水平,实现茧丝绸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加强蚕桑基地建设,强化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提高蚕桑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扩大优质茧丝生产能力。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开拓丝绸产品国内外市场,扩大丝绸产品消费。
--区域布局。以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阜阳市为三个集中区,积极培育丝绸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茧丝、丝绸面料和丝绸制品,形成以阜阳、广德、绩溪、泾县、霍山、金寨、歙县、黟县、岳西、桐城、青阳等地为中心的优质茧丝和丝绸加工基地。
(十)茶叶产业化。
到2015年,实现加工产值140亿元,茶叶总产11万吨以上。茶园面积达23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90万亩以上,有机茶面积和生产能力分别稳定在10万亩和3000吨左右。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个,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4家。
--发展重点。加强茶叶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积极开发绿茶清洁生产加工技术、机械制茶技术、传统名茶制作工艺、新型茶饮料开发技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加强茶叶品牌建设,依托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屯溪绿茶等,加强茶叶品牌整合,打造知名茶叶品牌,形成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地理商标。提高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水平,注重茶叶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为发展绿色、有机茶叶奠定优良的环境基础。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北京等地开设安徽茶叶专卖店、专卖柜和专销区,提高茶叶市场营销水平。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提高茶叶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发挥茶文化在推动安徽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区域布局。重点布局于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茶叶带上,主要生产绿茶、红茶与各种功能保健茶。在黄山市发展黄山毛峰加工集群、太平猴魁茶加工集群、祁门红茶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眉茶出口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品牌。在六安市的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金寨县发展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六安瓜片品牌。在石台县发展茶叶加工产业集群。在宣城市宣州区敬亭山、郎溪十字铺重点发展绿茶,重点培育出口茶叶产业集群。在泾县、宁国、绩溪、岳西、潜山等县(市)重点发展高山有机茶生产。
(十一)林特产品产业化。
到2015年,实现加工产值150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6个,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骨干龙头企业20家,年产值超5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50家,年产值超亿元省级龙头企业200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超10亿元的20家,超5亿元的50家。
1.林产业。到2015年,实现林产品加工产值1200亿元,各种人造板生产及其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立方米;木浆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培育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6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县(市、区)10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20家。
--发展重点。依托资源优势,沿江、江淮地区重点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刨花板和木浆造纸。皖南山区及皖西大别山区重点发展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以及不同密度纤维板、拼接板和竹类复合板材、柳编生产,利用林中的食用菌、蕨类、野山笋、茯苓、石斛、西洋参等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蔬菜、森林食品、森林药品和保健品。沿淮及淮北平原区重点发展杨树胶合板、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和拼接板生产。“十二五”期间规划在沿江和皖北地区各新建一批年生产能力超20万立方米的中高密度人造板大型企业。加强林产化工研发,重点开展高性能活性炭、竹炭、竹质活性炭生产工艺,利用松节油深度加工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如无害生物农药、松香树脂涂料、造纸胶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