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重点。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通过以粮食精深加工技术、低碳生产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提升粮食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培育、整合、壮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主动承接粮食加工业产业转移,依托已有的粮食产业园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产业集群,提升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以稻米加工和小麦加工为重点,开发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粮食制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建设和完善粮食加工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检测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实现我省粮食加工业由注重“总量扩张、初级加工”向重视“技术创新、精深加工”转变,由“注重资源优势、速度规模”向“重视食品安全、质量效益”转变,大幅提升粮食加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加快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原料质量,保证原料供给。大力发展配制米、营养米和小包装米生产,提升精制米生产能力与档次。积极开展方便米制食品、专用米制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提升米制食品工业化生产水平。大力开展水稻秸秆、稻壳、碎米、米糠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提升稻米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能力。建立健全稻谷加工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提升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程度。重点发展现代稻米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稻米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年产10万吨以上精制米生产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配制米、营养米或有机米生产项目、年产5万吨以上淀粉或糯米粉生产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方便米制食品开发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专用米制食品开发项目,以及稻米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等。
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原料质量,保证原料供给。突出专用面粉、工业化主食、速冻方便食品以及饼干烘焙食品等4个发展重点,开展高端营养面粉、小麦谷朊粉、淀粉及其生物转化制品、DDG饲料等生产技术的集成研究与开发,显著提升小麦的高值化加工水平。开发适销对路的多种食品专用粉、营养挂面、方便面、速冻面团、冷冻面、鲜切面、调理快餐面等产品,扩大饼干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开展小麦加工副产品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提升麦胚、麸皮和系列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率。鼓励骨干面粉企业与小麦主产地、粮食储备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打造名牌产品,提升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程度。重点发展现代小麦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小麦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年产20万吨以上专用面粉生产项目、年产2万吨以上面条或速冻食品生产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面制食品(方便面、饼干等)开发项目,以及小麦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等。
--区域布局。引导优势粮食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尤其要向我省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等全国粮食生产基地附近集聚,不断壮大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粮食加工业区域布局的重点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
稻谷加工区域重点布局在合肥、安庆、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六安、芜湖、池州、淮南等市。在六安、巢湖市发展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稻米加工产业集群2个,在南陵、庐江发展年产值超50亿元的稻米加工产业集群2个,在怀远发展年产值超50亿元的糯米加工产业集群1个,在合肥、巢湖、宣城、安庆等地建设年产值超20亿元的稻米加工产业集群4个。
小麦加工区域重点布局在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滁州、淮北、六安等市。在淮北和沿淮地区小麦种植优势产业带,打造淮河流域粮食主体功能区,淮北地区种植强筋小麦,沿淮、江淮之间种植中筋、弱筋小麦。在萧县、亳州市谯城区发展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小麦粉加工产业集群2个,在濉溪、凤阳发展年产值超50亿元的小麦粉加工产业集群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