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增强能源支撑能力。坚持“电为中心、多能互补”的方针,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建设核电,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常规火电建设工程,确保电力供应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开采力度,坚持有序建设、集约开发,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储配煤基地和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有效保障煤炭供应。基本建成彭泽核电站一期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万安核电站,加强对核电场址的保护,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建设和完善500千伏主网架,扩大220千伏电网覆盖面,推进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川气东送、西气东输江西干线、支线天然气管网建设,实施一千公里天然气管道工程,建成辐射所有设区市中心城区的城际输气管道及沿线县(市、区)城市供气管道。推进成品油管道运输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成品油管道设区市城市全覆盖。
(20)强化水利安全保障。按照兼顾防洪与抗旱、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要求,加快构建调控有力、配置合理的水利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力争开工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新建浯溪口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全面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增强鄱阳湖和“五河”(8)干流主要圩堤防洪能力,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一万公里标准堤防建设工程。加强城镇防洪防涝工程建设,提高设防中心城市防洪标准。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抗旱水源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河湖疏浚、尾闾河道整治工程,加快大中型排涝泵站建设和改造。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水文测站建设,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城市应急水源建设,保障群众用水安全。
(21)健全信息通信网络。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多方面积极性,合理布局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传输通道,形成覆盖城乡的信息传输网络。加快部署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推进宽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和宽带互联网建设,完善城市数字电视网络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抓紧实施政务网“乡乡通”建设工程,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公共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和业务信息应用处理系统建设,促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建设,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智能工程(9),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全省物联网发展和应用,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七、以保护生态、节能减排为重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2)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充分利用我省山、水、林、湿地等生态要素,构建城乡一体化、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10),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建设等重大工程,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统筹鄱阳湖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实施鄱阳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切实保护“一湖清水”。采取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综合治理、山区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乡村河堤治理,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形式、责权利相一致的生态补偿机制。
(2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防治并举,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适当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综合治理。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初步建立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保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重金属、危险废弃物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确保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建设,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保准入门槛,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2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管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实施资源再生利用和千万吨城市矿产示范建设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以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以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企业间通过共享资源、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农业立体种植、养殖,大力推广猪沼果模式和轮作复种、间套作等耕作方式,支持林纸一体化生产。着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